首页 > 频道栏目 > 文化•旅游 > 正文     濮阳网-中共濮阳市委门户网站 濮阳市唯一重点新闻网站


刘平‖濮阳八景“东寺晓钟”重现濮阳

作者:刘平  文章来源:  字体:   发布时间:2021-10-16 09:15:05   

 3E1694A2-ED05-4C23-99F0-501983DE23F2.jpeg

    御井甘泉、长乐春容、清河渔歌、西湖秋水、洪洋积翠、披云夕照、龙湫烟雨,东寺晓钟,为濮阳八景。八景,是我国古代约定俗成的一种风物景观,也是一种人文文化的历史体现。由于时过境迁,濮阳八景多圮废湮灭,其中八景之一的“东寺晓钟”,究竟是哪一座寺院,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近年来,经崔运旺先生多方考证,濮阳县八公桥镇的云峰寺,正是“东寺晓钟”之“东寺”。重阳节前,笔者应崔运旺先生之邀,与妻子驱车八公桥,走近云峰寺。

    千年古刹云峰寺

    621BB8FF-5AB0-4D1B-99D2-664013EA9983.jpeg

    “十八里堌堆万丈高,四十五里八拱(公)桥,大桑树紧罩两门,两山夹一国(郭),紧靠吕家大海,海边一片花园。”这是一首流传在濮阳一带的地名歌谣。“四十五里八拱(公)桥”,说的正是位于濮阳县东南20余公里的八公桥镇。清嘉庆《开州志》载:“八公桥在州南四十里,是漕水支流处。夏秋水溢,人苦徒涉,八老倡而修桥得名”,故称八公桥。

    八公桥镇,隶属于河南省濮阳县,古称晋阳,著名的“八公桥战斗”就发生在这里。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属濮阳十区。1987年,八公桥撤乡建镇,辖64个行政村,镇政府驻东街村。千年古刹云峰寺就位于古镇西南2公里的旷野中。

    在八公桥南关,崔运旺老先生已等候多时。老人今年75岁,精神矍铄,容光焕发。崔运旺先生是一位老知识分子,对当地历史文化颇有研究。宾主寒暄一番后,一行人驱车直奔云峰寺。过了杨寨村,不远处,一座寺院映入眼帘,在朦胧晨雾的笼罩下,恍若仙境,令人飘然欲仙,一定是云峰寺。

    未到寺院,便听到了那洪亮悠远的钟声,仿佛从亘古传来,浑厚凝重而意味深长,演绎着“东寺晓钟”的意境。云峰古寺虽不是处在名山幽林之中,却有一种“深山藏古寺”的神韵意境。

    在崔运旺先生陪同下,我们走进云峰寺。寺院规模不大,由于正在施工,显得有些凌乱。主体建筑大雄宝殿刚刚落成,规模宏阔,明柱素洁,气象庄严。大殿左前方是一座9级佛塔,形如春笋,瘦削挺拔,色彩绚丽,造型优美,给人以力的启示,美的感受。塔身每面转角处均悬有风铃,风吹铃动,声声悦耳。大殿右前方立有几通石碑,其中一通元代古碑已经残缺,犹如一位老人蹲在墙角,默默的注视着游人。

    据崔运旺先生介绍,云峰寺始建于西晋太康年间,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西晋太康年间,一位公主来此游玩,见这里山青水秀,气象万千,便在此建起了一座寺院,人称“迎凤寺”,这应是濮阳地区出现的最早的寺院。据碑文记载,云峰寺曾占地120亩,“称名胜于中原,逾久而不衰”,“其飞甍杰构、凌切云汉,气势恢宏”,故而引来“四方贵人名流之过寺者必不以事而废游于此也”。北宋熙宁年间,苏州虎丘寺高僧清顺在墙壁上题了一首诗,大文豪苏东坡看后欣喜不已,遂与清顺结为诗友。清顺是著名洞山派鼻祖良玠的弟子,一代宗师,后被派到濮阳云峰寺任主持。

    7813FEF7-7625-4077-BB46-EB172D0C3B04.jpeg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辽圣宗耶律隆绪率20万大军南侵,一路势如破竹,攻到澶州(今濮阳),直接威胁京城汴梁(今开封),宋真宗御驾亲征,驻跸迎凤寺,迎凤寺遂改称“迎皇寺”。金元时期,“因天晦时,仿佛见有云峰之现,遂以云峰名之。”

    金代状元、元代内相王鹗衣锦还乡,在寺院东建别墅延寿寺礼佛。后来王鹗后人将别墅捐给寺院后,云峰寺形成东西寺格局。明代,吏部尚书王祟庆(濮阳县老王庄人)曾带领开州(濮阳)官员到寺院赋诗礼赞云峰寺和王鹗,并命名云峰寺为开州八景之一“东寺晓钟”。

    据当地老人讲,古时濮阳县境内土山连绵起伏,著名的有历山、洪洋山、鸡鸣山、金沙山、鲋鰅山、卫阳山等,由于黄河水患,山河易貌,这些土山已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之中。在上个世纪40年代,云峰寺周边还有连绵不绝的大沙丘。当年的云峰寺就建在土山上,亭台楼阁,碑碣林立,古木参天,犹如仙境。

    与全国所有寺院一样,千年古刹云峰寺屡废屡兴。最后一次毁于民国二方面军司令孙良诚在八公桥修筑据点拆毁,寺院荒废。

    改革开放后,周围十里八乡的善男信女,自发捐款,在云峰寺旧址上重建寺院,由于财力有限,规模较小。2019年春,释行帆法师入住寺院,走访考察了云峰寺的历史后,发愿重修云峰寺,再现千古名刹。如今,这座沉寂多年的寺院,经过修缮保护,延续了历史文脉。

    真宗皇帝驻跸处

    37776D77-373D-4F62-9EFF-4CDE56DE0868.jpeg

    “北宋著名的澶渊保卫战,宋真宗御驾亲征,打败契丹人,订立《澶渊之盟》期间,真宗皇帝就住在云峰寺”。崔运旺先生指着元代残碑说。笔者近前,果然看到“真宗征北至此”字样。

    公元1004年,干支纪元为甲辰,在大宋朝,这一年是“景德元年”,北宋的第44个年头,也是北宋第3位皇帝宋真宗赵恒登基的第6个年头。这一年的闰九月,辽圣宗耶律隆绪与母亲萧太后以索要周世宗收复的瓦桥关(今河北雄县南关)为名,率20万大军南犯,由于北宋边防长期废弛,辽军直抵黄河北岸宋都开封的门户澶州(今濮阳老城)城下。

    宋真宗在寇准的威逼忽悠下,御驾亲征。十一月二十六日,抵达澶州南城。当皇帝的御盖在城楼出现时,宋军将士欢声雷动。《宋史纪事本末·契丹盟好》记载:“帝遂渡河御北门城楼,召诸将抚慰,远近望见御盖,踊跃呼万岁”;《续资治通鉴长编》说:“诸军皆呼万岁,声闻数十里,气势百倍”。《东都事略·寇准传》亦说:“军民欢呼数十里,契丹相视,怖骇不能成列。”

    萧太后觊觎大宋已久,本想速战速决,一举拿下澶州,攻进汴梁。听说真宗御驾亲征,只好硬着头皮指挥作战。两军在澶州北城下激战数日,胜负未决。这场战役可谓是中国历史上规格最高的一次战役,辽国皇帝和太后率大军倾巢而出,志在必得;大宋这边皇帝携文武百官背水一战,双方相持不下。这时,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辽军南京统军使萧挞凛到澶州北城下察看地形,被宋军军士张环用床子弩一箭毙命。辽军士气大挫,萧太后痛哭不已,“辍朝五日”。《辽史》载:“将与宋战,(萧)挞凛中弩,我兵失倚,和议始定。或者天厌其乱,使南北之民休息者耶!”辽国主动提出求和,通过“讨价还价”,最终签订盟约,史称“澶渊之盟”。

    当和议成,两军班师,真宗不胜欣喜,赋诗一首:“我为忧民切,戎车暂省方。征旗明夏日,利器莹秋霜。锐旅怀忠节,辟凶窜北荒。坚冰消巨浪,轻吹集嘉祥。继好安边境,和同乐小康。上天垂助顺,回旆跃龙骧。”

    宋真宗驻跸澶州北城,留下一口水井,人称“御井”,井旁立有一通石碑,碑文正是真宗的《契丹出境》诗,亦称“回銮碑”,为濮阳一大名胜。《回銮碑》与《云峰寺碑》同为《澶渊之盟》的历史见证。

    “十一月二十六日,宋真宗御驾亲征来到濮阳,当天驻跸澶州北城,由于辽军兵临城下,出于安全考虑,此后的20多天,宋真宗一直住在云峰寺指挥作战。濮阳县的副将营、化寨等村名,都与当年澶渊保卫战有关。”崔运旺老人说。

    状元王鹗与东寺

3572DDBF-020B-4099-B628-C988B0BBE06C.jpeg

    漫步云峰寺,聆听深沉而悠远的钟声,听着崔运旺先生的讲解,别有一番意境。

    “说到云峰寺,有一个人不能不提,他就是元朝状元王鹗。”崔运旺说。

    王鹗,字百一,出生在八公桥一个书香门第。相传,王鹗出生时,一只大鸟落到庭院中,因名鹗。王鹗自幼聪敏,曾在云峰寺读书多年,从小便闻名乡里。

    金正大元年(1224年),王鹗中进士第一甲第一名,授以应奉翰林文字;正大六年,被授以归德府(今河南商丘)判官,行亳州城父令;至大七年,改为同知申州,行蔡州汝阳(今河南汝南)令。天兴三年(1234年),金哀宗迁都蔡州,在南宋和蒙古南北夹击下,强盛一时的金朝灭亡。王鹗被俘后,万户张柔将其救出。忽必烈访求名士,仰慕王鹗才华,遣使聘请王鹗至王府。忽必烈得到王鹗后,每天召对,询问古今兴亡的道理。而王鹗也尽心尽力,为忽必烈进讲《孝经》《书经》《易经》等齐家治国之道,古今事物之变,常常到深夜。

    中统元年(1260),忽必烈继承蒙古汗位,授王鹗为翰林学士承旨。蒙古族习惯以十二生肖做纪年,自成吉思汗起,虽建国号为大蒙古国,但一直没有年号。忽必烈即汗位后,采纳了王鹗的建议,宣布建元“中统”,采用了中国传统的王朝年号纪年。

    至元元年(1264),王鹗被加封为资善大夫。至元五年(1339年),年近八旬的王鄂向忽必烈上奏,请求辞官。忽必烈同意了他的请求,并下诏,王鹗的俸禄如旧发放,直到终生。朝廷如遇有大事,忽必烈仍派人到王鹗府上询问计策。至元八年,忽必烈采用王鹗、刘秉忠的建议,改蒙古国号为“大元”,取《易经》“大哉乾元”之义,表示国家广袤无疆。

    至元六年(1340年),王鹗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在云峰寺东侧建起一座别墅,为了表达遇忽必烈之恩而涌泉相报之意,取名“龙泉阁”。后来,为还愿、养老,置办了佛事用品,又改名为“延寿寺”。后来,王鹗后人王亢宗将“别墅”(龙泉阁、延寿寺)捐给原云峰寺,与原云峰寺合并后仍总称“云峰寺”。明朝吏部尚书王崇庆将“延寿寺“命名为开州八景之一“东寺晓钟",并写下赞美王鹗的诗20余首。

    “这次合并重修,在元代湖北按察使李可道(濮阳人)撰写的碑文中有记载。现存碑文为残碑,在清乾隆年间纪晓岚主编的《四库全书》中,可查到此碑文。东西二寺合并之前,当地百姓进香时习惯称延寿寺为“东寺”,原云峰寺旧址为“西寺”,这便是碑文中“至正二年捐为寺,始东西二寺”的由来。在濮阳地区,一个寺院分为东西二寺,云峰寺是唯一的寺院。”崔运旺先生说。

    至元十年,84岁高龄的王鹗驾鹤西去,忽必烈深为痛惜,诏谥“文康”。

    王鹗为濮阳著名历史人物,注重治学,一生究心《乐》《易》。他强调:“学者应该以弄清哲理为先,讲究章句那是一般书生的事,不是我学习的目的。”著有《论语集义》一卷、《汝南遗事》二卷、诗文40卷,集成《应物集》。

    离开云峰寺,回望夕阳下静默伫立的佛塔,佛塔上的风铃依旧悦耳动听,而云峰寺原始的钟声却悄无声息地沉寂在夜幕之中。明天早晨,钟声一定还会响起。我也许不再好奇僧人怎样敲钟,但是,云峰寺悠远的钟声会一直萦绕在我的心中。(文中有关资料来自崔运旺老师,在此表示感谢!)




责任编辑:冯牧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