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21日,在河南省濮阳市城区行政南小区,迎着金秋明媚的阳光,一位慈眉善目的老人走出家门,热情地向来人打着招呼。
大门口处,习语金句挂在最醒目的位置;墙上,贴满了各种志愿活动的照片;长条桌上,一张张大红荣誉证书与几十本日记分外惹眼……这是河南省时代老人、濮阳“最美老干部”、河南省感恩文化促进会濮阳分会会长李爱民的家。他的故事,要从感恩的心和追逐的梦讲起。
峥嵘岁月铸就感恩之心
79年前,李爱民出生于安阳滑县。1959年,他从家乡参军。在部队当兵的日子里,他经历过1962年的台海危机、1965年的中印边境争端,参加过唐山大地震的抢险救灾,上过前线、跳过冰河,走过了18年的峥嵘岁月。因为曾经接近过战争,所以他更加懂得和平的珍贵,更加珍惜当下的幸福。
从部队转业到地方后,他先后在安阳地委组织部、濮阳市委组织部、濮阳市委党校任职。虽然身份、职务变了,但他仍怀着感恩之心,保持着军人作风,兢兢业业站好自己的每一班“岗”。
2002年,李爱民从市委党校光荣退休,但他心中有团火、有个梦,他还想为社会、为人民继续做些事。他说:“在党的十八大召开后,我看着党和国家越来越好的政策,还有老百姓越来越红火的生活,心中的这个愿望就更加强烈。”他认为,对于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大家都要懂得珍惜,常怀感恩之心的人,心态会更加平和,生活会更容易感到幸福和满足。他决定宣传感恩文化。
退休之后开启追梦之旅
几经思考,他决定先从自己滑县的老宅做起。平时吃穿简朴、家里没有一件豪华家具、与老伴儿两人一月花销不超千元的他,一次性拿出20余万元,用于对老宅改造和整修。用时近半年,他将老宅打造成一座特色文化大院,用来宣传感恩之心,传播红色文化,为当地农民送去精神食粮。
以文化大院为媒介,他又组建了文艺表演队,通过书法、绘画展览、秧歌、戏曲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更加广泛传播感恩文化,丰富当地群众生活,使老家所在的村庄成为当地有名的文化村。
追梦路上,步履不停。2014年,他召集魏胜先、张衍昶等专家学者,结合党情、国情、社情、民情,几易其稿创作出《感恩词》,让感恩文化从此更有灵魂;2015年,他在市城区益民路租下一处民宅,邀请省、市知名书画家挥毫留下墨宝,面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以书画为媒,在濮阳传播感恩文化;“学习强国”APP上线以后,他坚持读时评、看视频、学理论,不断充实自己,先后记下22本学习日记……
后来,他又与老伴商量:“我年纪大了,去远的地方不方便,我想把咱家也打造成感恩文化的宣传阵地。”老伴儿看着他直摇头:“别人都在忙着挣钱,你却天天忙这些!”虽然心痛他的“傻”,但她还是无条件支持他的决定,全力配合着他的追梦之旅。
于是,他把习近平有关感恩的金句贴在家中最显眼的位置,把参加宣传感恩文化志愿活动的照片一张一张上墙,把省市级领导及书法名家写就的有关感恩的书法作品精心装裱……在老伴儿的眼中,他们的家已经越来越不像个“家”,但他的忙碌却越来越有劲头,外出参加志愿活动的次数也越来越多,和他一同热衷感恩文化、一同追梦的人也越来越多!
梦圆之后还有更多追求
如今,他的家庭“感恩文苑”,已成为许多老干部沟通、交流、探讨的场所。在国际档案日,在濮阳的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场,在社区庆祝建党百年的活动中……他组织老党员、老干部参加了一场又一场活动,共同宣传红色文化,宣传感恩文化。
去年8月份,在市委宣传部的支持下,他又开始组织老干部、老党员开展“濮阳市‘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志愿服务进基层”活动,至今已连续举办120余场。
“我要把我的身、我的家、我的心,都献给国家和人民,献给家乡父老,献给子孙后代。身为此而奔跑,直到不能跑;家为民众所用,世代相传;心为国而分忧,直到停跳;养老积蓄挪用,以后再筹……”在其中一本学习日记中,他曾写下这样的心声。他说,做到现在并不是他的最终目标,他以后想把老宅打造成感恩文化传承基地,希望有生之年能再多做些对社会有益的事。
心灵有寄托,生活有欢乐,人就更幸福。所以,他的晚年生活充实又有价值,心中充满阳光,脸上常伴笑容。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