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频道栏目 > 文化•旅游 > 正文     濮阳网-中共濮阳市委门户网站 濮阳市唯一重点新闻网站


西水坡遗址排葬坑与铁丘之战

作者:​李文颖   文章来源:  字体:   发布时间:2020-08-17 11:39:28   

“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唐,曹松,一诗道明了人类战争的残酷和真谛!1987年在西水坡遗址考古发掘中,共有两个重要考古发现:仰韶文化时期m45墓葬及出土的蚌壳龙虎摆塑图案;东周阵亡将士排葬坑。人们饶有兴趣甚至引起轰动一时的,是对蚌壳龙虎图案及其墓主人的关注,三十多年来对龙文化的研究及利用兴致盎然,热情不衰,而对东周将士阵亡排葬坑几乎无人问津,忽略了它的价值存在。  

一、排葬坑白骨累累铁之战展现端倪  

东周阵亡将士排葬坑居于西水坡遗址南部,临近调节池水坝,共发现排葬坑32个,发掘30个。排葬坑自北向南整齐排列,每排4个,共8排。每个排葬坑东西长约7·5m,南北宽2·5m,深约0·6m。最先发现发掘排葬坑是濮阳市考古队的张保林、郭秀萍二位同志。当年从安阳市殷墟遗址附近小屯村请来的钻探技师何振方,在市文化局副局长、西水坡遗址考古工地领队孙德萱同志的安排下,对阵亡将士排葬坑进行了长达一个多月的专题考古钻探,基本探明了排葬坑的布局。据何振方介绍,阵亡将士排葬坑除已发现的32个外,其它大部分排葬坑被西水坡调节池南大坝及五代城墙叠压着。五代城墙外,再往南30米还可以钻探到排葬坑。依据已发现的排葬坑布局及排列面积推算,全部排葬坑数量可达136个之多,面积约7000平方米。已发现发掘的排葬坑尸骨排列整齐,每坑埋葬尸骨17具--25具,以18具为多数,17具一个,20具以上13个,现场发掘清理约600具。经推断,全部排葬坑共埋葬尸骨约2700多具。由此可见,当年与此次有关的战事之规模,战斗之惨烈,伤亡之惨重!如果能全部发掘出来,其规模相当可观。  

1.png

人骨专家,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潘其风在《西水坡遗址东周排葬坑的性别年龄鉴定》文中有详细记叙,排葬坑尸骨均是男性青年,年龄在20--35之间。有不少骨架上有箭头及其他兵器刀砍、枪刺、锤击等痕迹,有些箭头、枪头还嵌在头骨、肢体骨之中。有一些尸骨无头颅;有一些头颅而无尸骨。头颅成聚集堆放,与尸骨数量不对等或异位异坑放置。据此分析,排葬坑的死者为非正常死亡,是遭受外力,最可能是暴力,特别是  

因战争拼搏厮杀死亡。战争结束后,在打扫战场时,因尸体身首异端,无法辨认,故将尸体埋在一处,而头颅集中堆放在一处。那么,这么大规模  

的排葬坑是怎么产生的?排葬坑里的尸骨是什么人、因何战争而亡?这次战争的全貌又是什么?  

2.png

(一)晋楚城濮之战与晋郑铁丘之战之见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处于平原地区据南北东西交通要冲的卫国,长期以来就是周边强国争夺的主要目标。史籍记载,春秋中期至末年发生在卫国境内规模最大,影响深远的有两大战事:  

晋楚城濮之战。公元前7世纪末到公元前6世纪初,晋国成为北方诸侯霸主,与南方诸侯强国楚国对峙,多次兵戎相见,其中发生在公元前632年6月的晋楚城濮之战(卫地,今鄄城西南;一说今濮城镇附近),双方投入兵力:楚国42000余人、晋国32500余人。战争结束双方伤亡惨重,尸体枕籍,最后以楚军大败告终;  

晋郑铁丘之战。公元前494年(鲁定公十三年),晋国内讧,晋国正卿赵鞅逼迫敌手范氏、中行氏、邯郸赵氏退守朝歌(今淇县)。公元前493年8月,赵鞅闻讯,由郑国派兵护送齐国援助其敌方范氏、中行氏的粮车,要途经卫国戚地,遂率军截击,在今铁丘附近(今濮阳县城西北3公里有铁丘遗址)摆开战场。战争规模没有史书记载双方投入详细兵力数字,但从《左传·卷十二哀公》、《国语·晋语》、《史记·赵世家》等一些文字叙述可看到其战争规模甚大,战斗相当激烈:郑国护送齐国粮车1000辆,士吉射迎接他们;......卫太子蒯聩登上铁丘,远望见郑军人多,阵势浩大,心中害怕从战车上摔下来;战争开始,赵鞅被射中肩膀,倒在车内,蜂旗亦被郑军夺去,伤亡甚重;......郑师大败,死伤过半,晋获齐粟千车;......公孙尨率私人武装500人,夜里进攻郑军,帮助晋军赵鞅;......(郑)子姚、子般、公孙林殿后掩护,并用箭射击追军,前锋部队大多战死。  

再参考三门峡出土的两周时期虢国车马坑兵车数据,当时一辆车的长度约3米--3.5米(含马驾),车轮直径1.47米--1.68米,两轮距约1.84米---2米。郑国护送齐国的粮车1000辆,仅1000辆粮车浩浩荡荡,一字摆开可达十多公里,护运兵力也不会少。春秋中晚期的一般诸侯国称千乘之国,强大的楚国、晋国仅拥有4000乘。还有的书中描写:(铁丘一战)尸骨堆积如山。  

(二)对西水坡遗址排葬坑的分析:  

一是因战争而亡。尸骨上残留的箭镞、矛、戈等,兵器伤痕已证明了这一点;  

二是春秋晚期战争而亡。排葬坑尸骨上的铜箭头、铜戈,铁矛等分析,应为春秋晚期。北京大学已故著名考古学家邹衡教授曾亲临西水坡遗址现场考察,也认为是春秋晚期无疑;  

三是铁丘之战阵亡,非城濮之战阵亡。铁丘遗址距西水坡遗址约3公里,当年晋郑交战的战场就在附近。春秋时期战争以兵车交战为主,步兵随从,此地自古地形平旷,利于兵车展开攻击拼搏。战争结束,胜利一方在打扫战场时,将己方阵亡将士集中掩埋在此处,是符合常理的。如果是晋郑城濮之战遗骨,城濮之战时值六月,天气炎热,以当时的交通工具运载能力及速度,把数千具阵亡将士尸体,无论是是从几十里外的濮城,还是从百里之遥的鄄城运送至此,是不可想象的。不仅是人力、物力要耗费巨大,就是气候也不允许,更是没有意义。所以,西水坡遗址排葬坑尸骨不可能是城濮之战的遗存;  

四是晋军阵亡将士尸骨。有关史料记载,古代打扫战场对阵亡尸体的处理有5类方式:  

1、弃之不管,暴尸荒野。“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杜甫《兵车行》。“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唐,王翰《凉州词》。打扫战场是一件复杂而又费时费力的事情,一要看将领的心情好坏。二要看战事结束后战场的条件,比如己方的兵力多寡,有无人力、物力、时间来打扫战场。三要看战事虽然结束了,但战况仍很急迫严峻,危机重重,根本无暇顾及打扫战场等等。在古代,一场战争结束后,无论是敌方,还是己方,将死亡将士尸体暴尸盈野,任由野兽分食是多见的现象。李白在《战城南》记有:“野战格斗死,败马号鸣向天悲,乌鸢(yuan一种凶猛的鸟,外形近似鹰)啄人肠,衔飞上挂枯树枝,士卒涂草莽,将军空尔为。”“马革裹尸还”是胜利方的特权、荣耀,更是一种奢望;  

2、挖坑掩埋,避免引起瘟疫。也有三种方法:第一种是胜利方将己方阵亡将士尸体集中葬在一处,怀着对同伴的悲痛,庄重而又认真地掩埋,甚而举行一定仪式、规模大小不等的祭祀活动。这么做也是对己方国人的安抚,更是对刚刚经历了大战之后活着将士的慰藉,稳定人心、军心,鼓励士气,重整旗鼓,以利再战再胜;第二种是逼迫俘虏挖一大而深坑,将敌方尸骨杂乱堆放里面,草草掩埋了之。多年来考古发现的尸骨坑,证明这是最常见的方式;第三种是用敌方俘虏或尸体作人牲祭祀己方阵亡将士,然后作陪葬;  

3、大火焚烧,节省时间物力。一般是处理敌方阵尸体采用的方式,简单而又省事,在春秋战国时期,焚烧尸体被认为是对死者或敌方敌国的惩罚和侮辱,对敌人伤害很大。火烧,是古代战争常用的一种战略、战术,也是清理战场的方法;  

4、筑京观,炫耀战功。即将敌方尸体或摆放在大道两侧,叠压成尸骨墙,或堆集成尸体垛(山),再用土掩盖夯实,成尸骨山,展示战绩,这是很残忍的做法。明末张岱《夜航船》记有:“京,谓高丘也;观,阙型也。古人杀贼,战捷陈尸,必筑京观,以为藏尸之地。古之战场,所在有之。”  

5、战时紧急时充作军粮。《旧唐书》记载唐末大军阀秦宗权打仗不带军粮,吃阵亡尸体:“贼既乏食,啖人为储,军士四出,则盐尸而从。”虽是极端处理阵亡将士尸体方式,但史书有不少事例记载。  

铁丘之战,郑军是败军,丢盔卸甲,逃之夭夭,只顾奔命,唯恐不及,根本无暇顾及己方伤亡士卒,更不会回过头来打扫战场。根据发掘现场来分析,此处是晋军阵亡将士埋尸处:  

首先,把西水坡遗址作为埋尸地是经过认真筹划的。此地在2500年前为高地。择高而居是古人选址生息的首要条件,不仅干燥,防止水患,而且还可以居高临下防止野兽、敌方侵袭。现在看到的古遗址在当时均处于高地,西水坡遗址在6400前亦是如此,到了2500前铁丘之战时仍是高丘。选择此处为晋军阵亡将士墓地,可以避免水淹或洪水冲刷。在87年西水坡调节池施工前此处洼地的成因:一是因五代时期修筑城墙挖土造成。二是五代城墙修筑1000余年来,阻挡了无数次因黄河泛滥造成的淤积抬高,形成了城墙外地势高于城墙内;三是东、北部居民区取土垫宅基因素造成低洼的现状;  

其次,排葬坑的布局规律,开挖规整,东西南北成行,大小、深浅、宽窄、掩埋基本一致;  

其三、掩埋认真,尸骨排放有序,且有规律。尸体朝向一致,均脚南头北,符合自古至今北方汉民族“枕山登河”的葬俗。甚至仰身微侧摆放,及后放尸体略压先放尸体,并自西向东进行,均是一致。扫战场通过着装、头盔即可辨认敌我尸体,己方阵亡将士身首异端无法对比的,尸体放置一起,而将头颅堆放在一起,不是随意而为,草草了之;  

其四,靠近战场。现存铁丘遗址位置与史书记载铁之战方位、范围、参照物等相符,铁丘之战的记叙也较详细一致。  

那么,铁丘之战郑国将士尸骨是怎么处理的?除了上面文字介绍古代战争对阵亡将士遗骨处理的方式外,铁丘之战后,晋军处理郑国阵亡将士尸骨也不排除以下可能:  

1、作祭祀人牲。在晋军将士排葬坑某一个位置,会有人骨祭祀坑。铁丘之战前赵鞅宣誓、封赏许愿,战后赵鞅与众将领在现场摆功自夸,兑现许诺,安抚军心,善待阵亡将士,用敌方尸骨作祭品,举行一定规模的祭祀仪式,是极有可能的;  

2、在西水坡遗址周边或当年铁丘之战战场区域内外某一位置,另有尸骨坑。87、88年西水坡遗址考古,因是配合基本建设抢救性发掘,西水坡调节池作为市重点水利工程的工期不能再延长。所以,考古发掘因时间、人力、物力、外部环境等因素,无法全面发掘揭露遗址其全貌,留下太大、太多的遗憾;二是排葬坑所处位置大部被压在大坝和五代城墙之下,不仅耗力、耗时、耗资巨大,而且,如全部发掘揭露会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五代城墙毁掉。在当时是一件得不偿失的事情;三是m45号蚌壳龙虎图案墓葬的重要发现,人们的关注热点几乎被全部吸引去了。因此,排葬坑的发现发掘及保护利用,成为无足轻重,可有可无的一件事情了。  

二、铁丘之战全貌  

(一)、铁丘之战前的社会背景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诸侯争霸,周王室衰微,几乎沦落为与一般诸侯国相等的地位,仅仅是名义上的天子上君,已无法控制天下。各诸侯国之间互相攻伐,战争频仍,小诸侯国逐渐被吞并,或沦为诸侯大国的附属国。大诸侯国凭着军事、经济上的实力不断扩张,势力日强,战争愈演愈烈,逐步形成了大国争霸的局面。一些在战争中获胜的诸侯国,取得了霸主的地位,“挟天子以令诸侯”,被推举为“共主”。在春秋时期,曾先后出现了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控制一时,强盛一方的霸主,史称“春秋五霸”。  

到了春秋末期,各诸侯国内部的卿大夫在长期兼并争霸战争中,借机加强自己的武装力量,扩大经济实力,也向“公室”(诸侯)争夺土地和人口,逐渐形成了“公室”衰弱,卿大夫左右诸侯国命运的局面。原来“五霸”之一的晋国已是“六卿强,公室卑”,“政在私门”,国君完全由卿大夫摆布。出现了由范氏、中行氏、智氏、韩氏、赵氏、魏氏组成的六卿专政的局面。

图片1.png  

春秋末期诸侯国分布图  

晋国六卿,指春秋时期晋国的三军将佐。公元前633年,晋文公建立三军,每军设将、佐各一名,依次为中军将、中军佐,上军将、上军佐,下军将、下军佐,其中中军将为正卿。中军佐、上军将、上军佐、下军将、下军佐则是次卿(亚卿)。中军将=最高军政长官=正卿=元帅=执政大臣=执掌晋国朝政,六卿出将入相,掌管晋国军政大事,是中国最早的内阁制度。  

图片2.png

春秋末期晋国公卿势力割据分布图  

晋国六卿采用世袭制,主要由狐氏、先氏、郤氏、胥氏、栾氏、范氏、中行氏、智氏、韩氏、赵氏、魏氏十一个世族所把持,他们按照“长逝次补”的原则,轮流执政。卿大夫与卿大夫之间,卿大夫与国君之间亲情与仇恨交织,恩义与血腥错杂,既勾心斗角,争权夺利,相互积极扩张自己的势力,兼并厮杀,极其残酷。而对外时,六卿又能联手团结在晋国的大旗下“尊王攘夷”,抵御四夷入侵,维护周室王朝及晋国的一统和势力范围。  

晋平公八年(前550年),栾氏之乱,栾氏被灭族,十一家六卿世家此时仅剩韩氏、赵氏、魏氏、智氏、范氏、中行氏六家。  

从公元前633年晋文公设置的三军六卿制度,至公元前493年铁丘之战前,该制度已实行了140年,六大家族掌门人历经八代。铁丘之战前夕六卿代表人物:韩氏---韩不信;赵氏---赵简子(赵鞅)、赵获(邯郸午,赵鞅堂叔。与赵鞅同出一宗,已过五代。);魏氏---魏曼多;中行氏、智氏(同出一宗,源自荀氏。荀林父之后为中行氏;荀林父幼弟荀首之后为智氏)---智申、智果;范氏---士鞅、范吉射(士鞅之子)。  

(二)、铁丘之战经过  

1、铁丘之战起因  

公元前500年(鲁定公十年,晋定公十二年),晋国赵鞅(当值正卿)率军包围卫国,报复卫侯之前曾攻打邯郸午(同宗本族,已过五代)。卫侯灵公惧怕,向赵鞅屈服示好,进贡500家,达数千之众。赵鞅允诺,宽赦了卫国。赵鞅将卫贡500家暂寄于邯郸之地,由本族赵午(邯郸午)代管。  

公元前497年春(鲁定公十三年,晋定公十五年),赵鞅欲迁卫贡500家于晋阳(赵鞅新筑之城),控制在自己直接势力范围(公卿同族也各有封地及势力范围),以充实军事、人口、经济实力。即命邯郸赵午“归我卫贡500家,吾将置之晋阳”(《史记·赵世家》)。赵午先是应诺,后又多次借故推托不还。身为晋国正卿的赵鞅感觉受到戏弄,大怒,遂将赵午囚禁于晋阳,赵午仍拒归还,赵鞅便将赵午杀死。赵午是中行氏荀寅的外甥,荀寅又与范氏范吉射是姻亲,赵午之子赵稷与中行氏、范氏合谋,举三家之兵以邯郸反,兵伐赵鞅。  

邯郸赵氏、与范氏、中行氏联合进攻赵鞅,赵鞅不敌,退守晋阳。赵鞅游说晋定公取得支持,又与智氏(与中行氏不睦)、魏氏、韩氏三家联合起兵,以谋反罪讨伐范氏、中行氏、邯郸赵氏。范氏、中行氏、邯郸赵氏被打败,被迫逃往朝歌(今淇县)。次年(前496年),赵鞅率晋军围攻朝歌,范氏、中行氏向齐国、郑国求援,齐国又邀请鲁国和宋国结盟,向晋国开战。  

而此时期的卫国内部亦矛盾重重,政局动荡。卫灵公晚年,夫人南子(蒯聩庶母)把持朝政又有淫名,欲废太子,改立己子影为太子,动摇了太子蒯聩的地位。太子蒯聩预感到了危机,公元前496年,太子蒯聩与人合谋欲杀南子,未遂,卫灵公大怒。蒯聩败露而逃亡宋国,又跑到晋国投奔赵简子门下。公元前493年夏(鲁哀公二年),卫灵公死,南子与众卿大夫欲立影为国君遭拒,改立太子蒯聩子辄为国君,是为卫出公。蒯聩闻后大怒,欲夺君位,但需得到晋国的帮助,而赵简子欲控制卫国,重新取得戚地(公元前626年,即鲁文公元年,晋国曾一度占取戚地,戚地历史上数度为晋卫争夺),双方订盟。时年6月17日,蒯聩在晋军护卫下潜回卫国,入国都帝丘被拒,驻扎戚地附近(今蒯聩台遗址),伺机与其子卫出公展开君位争夺。  

公元前493年8月(鲁哀公二年),齐国人运送粮食救援范氏、中行氏。由郑国的子姚、子般率军队押送,范吉射带兵去迎接他们。赵鞅闻讯,欲报被攻打之仇,布置军队袭击对方运输车队。赵鞅与卫国太子蒯聩联合,率领赵氏、智氏、魏氏、韩氏联军,在卫国戚地与对方相遇,在一个叫铁(今濮阳县城西北3公里铁丘村)的地方排兵布阵,与郑军对峙。  

2、晋军以逸待劳,积极备战  

据《左传》鲁哀公二年(前493年)记载,赵鞅以逸待劳在战前做了充分准备。  

一是与谋士商议作战策略,分析敌我双方兵力态势,确定战略战术,接受自鲁国投奔而来的谋臣阳虎建议:“我们车子少,把大将的旗帜遍插在车上,先与之姚、之般的战车对阵。之姚、之般从后面跟上来,他们看到我家的阵容,必定有恐惧之心,在那时候(我们)会合战斗,一定可以把他们打的大败。”赵鞅听从了阳虎的建议;  

二是隆重举行礼仪以壮军威:  

(1)、占卜。预测战争吉凶,假借天意增加信心:龟甲烤焦了,谋臣乐丁说:“《诗》说:先行谋划,于是占卜。谋划一致,相信过去的卜兆就行了”;  

(2)、告庙。祈求先祖护佑,蒯聩向先祖祷告说:“远孙蒯聩谨敢报告(吾)皇祖文王、烈祖康叔、文祖襄公:郑胜(郑国君,公元前500年---前463年在位)搅乱常道,晋处在危难之中,不能平定祸乱,派赵鞅前来讨伐。蒯聩不敢放弃安逸,居于持矛作战的行列里,谨敢祈祷保佑,不要断筋,不要折骨,脸上不要受伤,以成就大事,不给三位祖先带来羞辱。死生的命运不敢请求,佩玉不敢爱惜”;  

(3)、宣誓。借助君命,表明此战的正义性,号令三军将士。赵鞅起誓说:“范氏、中行氏违背天命,斩杀百姓,想要在晋国专权而灭亡国君。我们国君(本来)依仗郑国保护自己,现在郑国无道,抛弃(我们)国君而帮助臣下(指范氏、中行氏、邯郸赵氏)。我们几个人顺从天命,服从君令推行德义,消除耻辱就在这次行动了”;  

(4)、封赏。以军功厚禄重赏,解放奴隶,解除阶层身份歧视,激励提振士气。赵鞅许愿说:“(如果)战胜敌人:上大夫可得到(封赏)县;下大夫得到(封赏)郡;士可以得到(封赏)十万亩土田;庶人工商可以做官(当时重农抑商,工、商禁止入士);奴隶可以免除奴隶身份,获得自由”。  

三是纡尊降贵,福祸同当,誓言与将士同生死,共同承担战争后果的责任,接受惩罚。赵鞅发誓:“志父(赵鞅别名)如果没有罪过,就请国君加以考虑。如果战败有罪,就用绞刑把我诛戮,死后用三寸厚的桐木棺,不在用衬板和外椁,用没有装饰的马装运棺材,不要葬人本族的墓地中,这是按下卿的地位所作的惩罚。”  

四是阵前再动员。八月初七日,将要作战,两军对阵,邮无恤为赵鞅驾车,曾避难于晋的卫太子蒯聩坐赵鞅车右边,登上铁丘,远望郑军人数众多,气势浩大,面对敌强我弱的阵势,卫太子蒯聩害怕,一时惊慌,从车上跌下来。御者邮无恤骂他像女人一样懦弱无能,并把车上的拉手带子递给他,让他上车。其他战车将领也有流露心怯之意,赵鞅就命人用绳子把胆怯的人绑在战车上。赵鞅巡视队伍,并再次作战前动员,激励士气说:“毕万(周文王姬昌后人,曾一度沦落为平民,随晋献公征战有功,被授魏地为封地,以魏为姓。战国七雄魏国先祖)是个普通人,七次战斗都俘获了敌人,后来有了四百匹马,在家里善终(功成名就)。诸位努力吧!(我们)未必就死在敌人手里。”  

阵前动员坚定了必胜的信心,宣布论功行赏政策,激发了士气高涨,争取到了军队中各阶层将士的支持。  

3、战争过程  

战斗开始,赵鞅身先士卒,冲锋在前,郑军射中他的肩膀,倒在战车内,蜂旗(帅旗、王师之旗)也被郑军夺去,伤亡甚众。卫太子蒯聩举戈冲杀,拼命死战救援赵鞅。晋军将士争着立功,个个奋勇向前,势不可挡,郑军连连败退。太子蒯聩率军乘胜追击,俘获温大夫赵罗,缴获了齐国的一千车粮食。郑军大败,死伤过半。看到尸骨堆积如山的战场,赵鞅高兴地说:“行了,胜利了!。”在一旁的谋士傅傁提醒说:“虽然打败了郑国,还有智氏、中行氏在那里,忧患还不能消除呢。”此次战斗能够取胜还有另外一个因素是,在此战之前,范氏的税官公孙尨曾被赵氏抓住,将他献给赵鞅,军吏请求把他杀掉。赵鞅说:“公孙尨是为了主人,他有什么罪?”。赵鞅拒绝了军吏杀死公孙尨的请求,并且还给了公孙尨一些土田。到了铁丘之战开始的时候,公孙尨带领部下500人(私人武装)夜里进攻郑军,在子姚的帐幕里取得了(赵鞅的)蜂旗,献给赵鞅说:“请允许我以此报答主人您的恩德。”随后又继续率人追击郑军。之姚、之般、公孙林殿后掩护退军,并用箭射击追军。(追击)前锋部队大多战死。赵鞅说:“对小国也不能轻视啊!”战斗结束了,要论功行赏时,众人在一起夸功,赵鞅说:“我倒在了弓袋上吐了血,但我坚持打战鼓,战鼓的声音一直未停息。今天的战事,我的功劳没有人能比得上。”太子蒯聩说:“我在车上救了您,在车下边追击敌人,九上九下,我是车右中功劳最大的。”御者邮无恤也说:“我的骖(古代驾在车前两侧的马)马肚带子快要断了,我还能控制它,我是车御中功劳最大的。”然后,他又装上些木材,马肚带子果然断了。  

(三)、铁丘之战的影响  

1、晋军铁丘之战取胜的原因  

晋军以少胜多取得了胜利,主要有四方面原因:  

其一、“挟‘天子’以令’诸侯’。赵鞅身为上卿说服晋定公取得支持,联合智氏、韩氏、魏氏,以谋反罪讨伐范氏、中行氏、邯郸赵氏,占据了正统和道义的高地。而范氏、中行氏、邯郸赵氏向晋国的敌方齐国、郑国、宋国求援又坐实了叛逆、谋反的罪名。赵鞅以此号召将士为国君而战,为正义而战,讨伐逆贼的正当性,从而凝聚了人心士气;  

其二、重赏之下必有勇夫。重赏不仅有土地、城邑、禄爵,更重要的是赵鞅能审时度势,顺应了春秋末年社会发展的趋势和国人各阶层要求变革的呼声,许诺可以用战功免除奴隶身份,取得自由,打碎身上的枷锁,改变命运,提高社会地位。这项措施唤起了军队中处于社会最底层奴隶、庶人为主士卒的拥护,极大的鼓舞了士气,提升了战斗力;  

其三、礼贤下士,善待人才。阳虎本是鲁国人,既有治国奇才,又有劣性,为鲁国不能容,投奔齐国又被弃,再转投晋国,为赵鞅收留。有人提醒赵鞅此人不可用,赵鞅知人善任,用其长抑其短,铁丘战前依然接纳阳虎关于战略战术的建议;公孙尨是敌手范氏税官,曾被赵鞅俘获,赵鞅不仅拒绝他人杀掉公孙尨的建议,而且还厚待封赏他。公孙尨为报答赵鞅的不杀之恩,率私人武装夜袭郑军,为赵鞅冲锋陷阵;在铁丘之战中,蒯聩表现勇猛,虽有靠赵鞅助其复国君位之私的想法,但也不能否认其有报答赵鞅的知遇之恩的因素。  

其四、上下同欲者强,众志成城者赢。面对敌强我弱的形势,赵鞅作为晋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正卿,能降尊纡贵,战前发誓与将士共担祸福,同当生死,同仇敌忾;战斗开始身先士卒,一马当先,舍生忘死,冲锋陷阵,起到了榜样的作用。  

2、铁丘之战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削弱了齐、郑两国的实力,瓦解了齐、郑、宋、范氏、中行氏的反晋联盟,有力的打击了范氏、中行氏、邯郸赵氏;  

(2)、晋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增强,在各诸侯国的影响进一步扩大,巩固了晋国的霸主地位;  

(3)、赵鞅一战成名,赵鞅及其宗族一系在晋国执政的地位也得到了进一步加强。三年之后的公元前490年春,赵鞅再次率领晋军攻击范氏、中行氏,中行寅、士吉射被彻底击败逃亡齐国,范氏、中行氏灭亡。晋阳赵氏(赵鞅)、智氏、韩氏、魏氏瓜分了其土地,结束了长达8年之久的晋国内战。  

(4)、晋国公卿地盘进一步扩大,势力进一步增强,权力更加向公卿手里集中,构成了对晋国国君地位的严重威胁,逐步形成了韩、赵、魏三家分晋局面。  

(5)、铁丘之战也极大的震慑了卫国出公及执政公卿,太子蒯聩借机扩充实力,在晋国的帮助下扩大地盘,组建武装,笼络人心,培植势力,与其姐伯姬暗中勾结,胁迫外甥孔悝,于公元前481年发动政变,卫出公被逼逃亡,终于坐上了卫国国君的宝座,是为卫庄公。演绎了一场父子争国的历史丑剧。  

一方面,战争给人民带来了灾难和痛苦,社会矛盾更加激化,社会分化加剧;另一方面诸侯争霸战争,公卿争权,迫使各国诸侯、公卿竞相改革,变法图强,出台一些有利于巩固本国、本族的政策,加快了社会变革和进步,逐渐破坏了奴隶制的旧秩序,加速了奴隶制的瓦解。奴隶身份的改变并逐步获得自由,农工商庶人入士地位提高,以新兴地主经济为主的生产关系产生,新的生产力得到发展,春秋历史阶段步入尾声。在铁丘之战17年之后,公元前475年赵鞅病世,中国社会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战国时期。一个全新的经济社会业态---封建社会步入了元年。  

三、对西水坡遗址晋军阵亡将士墓保护利用的思考  

(一)、西水坡遗址晋军阵亡将士墓的价值  

西水坡遗址阵亡将士排葬坑---铁丘之战晋军阵亡将士墓,是我国古代战争重要遗存,是迄今仅有的考古发现发掘的古代战争胜利方阵亡将士墓。其规模之大,年代之久,埋葬之庄重,为目前国内不多见。为迎接第11届亚运会在中国北京举行,中国军事博物馆筹备中国古代战争史展览,1988年,国家军事博物馆派人持国家文物局介绍信来到西水坡遗址现场,专门起取数具排葬坑阵亡将士遗骨作展览标本。多年来,有不少专家看过西水坡遗址阵亡将士排葬坑展览后,对其文物价值给与了很高评价,有的评论甚至说,其价值不低于西安兵马俑。一是其年代比兵马俑早200多年(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二是其是因真实战争而亡的遗骨,可以直接揭示古代战争的面貌。兵马俑毕竟是陶制品,作陪葬祭祀之用,用于彰显或炫耀秦始皇、秦国的实力与威武,而非真人真实战争遗物;所以,西水坡遗址铁丘之战晋军阵亡将士排葬墓,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胜利方烈士陵墓。对其进行保护、利用、研究,不仅可以了解铁丘之战的产生、经过、结果及影响,还可以知道古代战争在打扫战场,处理敌我阵亡将士方面的方式、陵墓的形制、管理、抚恤制度等;进而研究古代兵器的制作、兵器的种类及操作,兵器金属(青铜、铜、铁器)冶炼技术及铁的使用年代和普及程度(铁的使用逐步取代青铜,标志着铁器时代的开始,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兵车制作技术及兵车战法等;更是研究铁丘之战的重要遗迹,也是研究古代战争史、军事史、战略史、战术史、军事创伤及救护医治史、宗教文化与军事文化结合在战争动员、激励士气等方面的重要遗存;同时,对铁丘之战的研究,可以进一步了解春秋末年社会形态,及各诸侯国特别是晋、郑、卫、齐、鲁、宋的政治、经济、军事、制度等方面的内容。还可以从侧面了解2500前濮阳该地区的地形、地貌、地理、构筑物等,以及当时西水坡仰韶文化遗址的状况,五代城墙修筑选址的思考等,为下一步西水坡遗址考古公园的规划、建设及发掘,五代城墙的保护利用等方面提供原始参考资料。  

(二)、对西水坡遗址晋军阵亡将士墓保护利用的建议  

1、辟为铁丘之战陈列馆。以晋军阵亡将士墓为基础内容,扩大成为铁丘之战博物馆,全景展现春秋末年大背景下的铁丘之战全貌,增加青铜、铁冶炼技术,兵器、战车、弓箭制作技术及使用操作方法;古代兵家、兵法、兵书、军事家人物及军事理论著作、战略战术及其实践;古代著名战争战役战例,古代军事制度及军阶军衔军职;军事动员、后勤保障、攻防设施设备;宗教与军事关系及作用等内容,打造古代战争军事博物馆。填补我市及河南省军事考古、古代军事展览的空白。  

2、建设西水坡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以重要遗址及其历史背景环境为主体,具有科研、教育、游憩等功能,在遗址保护、展示方面具有全国性示范意义的特定公共空间,是目前国内及国际上保护利用研究古代人类文化遗迹的最先进理念和形式。西水坡仰韶文化遗址,已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西水坡仰韶文化遗址为载体,以45号墓葬龙虎图案为主体内容,以西水坡遗址晋军阵亡将士墓、铁丘之战为扩充内容,包含五代城墙南段、西段,形成自新石器文化、青铜器文化、铁器文化主线,全面揭露遗址全貌,科学完整考古发掘,平面展示古遗址、古墓葬、龙文化、阵亡将士墓等内容;立体解剖展示五代城墙结构、修筑技术、修筑工具及城防功能等。科学划分:45号墓蚌塑龙虎图案区(王陵祭祀区))、平民生活聚集区、贵族生活区(宫殿议事)、陶窑及手工作坊区、考古学展示区、晋军阵亡将士陵区、五代城墙建造揭示区等功能区。建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填补我市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空白  

3、创建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了建设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的概念:由国家文物局同意设立并指导管理,依托不同类型文物资源,通过创新机制,对文物资源的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和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全国性示范引领意义的特定区域。打破濮阳县、高新区行政建制,由濮阳市政府主导,创建以西水坡遗址为中心,以濮阳古城为主要内容,包括五代城墙、铁丘遗址、马庄遗址、古金堤、古黄河堤等文物及文化遗迹在内的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该区域文物资源相对集中,有国家、省、市、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余处。文物资源类别齐全:既有大遗址、古墓葬及阵亡将士陵、古建筑、古城墙、古碑刻、明清古街、古河堤等。从年代时序,上溯6400年的仰韶文化、4000年龙山文化,到春秋文化、汉唐、五代、宋金元、明清、民国时期,上下6000余年延续不断。是濮阳市历史悠久,文化积淀厚重,风韵独特浓郁,民俗淳扑的见证,内容十分丰富,可观赏性强。同时,该区域更有利的是靠近濮阳古城,尚有众多特色各异,光彩夺目的国家、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不仅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而且基础条件好,交通便利,居民集中并有发展空间。以创建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为契机,可以促进文物保护利用,推动文化产业、旅游经济发展、城市建设、改善民生,更有利于文化传承。  

4、建设濮阳市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以西水坡仰韶文化遗址为基础、为圆心,以龙文化、军事文化、五代城墙、古城文化为主题,以濮阳市历史文化为主线,囊括:向东濮阳古城;向北铁丘遗址、马庄遗址;向西宣坊宫遗址、黄河古堤遗址;向南金堤遗址等区域,还可以包括该区域内的水系及水资源,如:西水坡水库(现在西水坡调节池作为水源地居于城区,从多种因素考虑已不安全,并造成对西水坡遗址的破坏,影响西水坡遗址的保护利用。建议迁址于金堤河上游与引黄济冀补淀工程附近)、金堤河湿地公园及其上游河面至市界、引黄济冀补淀工程等内容。集文物保护、历史展现、文化传承、文化产业集聚、环境生态涵养、新型产业业态引领、农业产业链及物流集散等优质资源,为一体一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地或示范区。  

5、对铁丘之战进行研究。铁丘之战作为春秋末年著名战例,其影响深远,促进了韩、赵、魏三家崛起,并最终分晋,加速了春秋社会的败亡,起到了瓦解奴隶制度的作用,催生了新型社会形态---战国时期封建社会的产生。用其研究成果丰富和充实铁丘之战陈列馆,打造成为研究我国古代战争阵亡将士墓园与古代战争、军事文化相结合,具有濮阳地域特点、历史鲜明特征、文化特色的专馆,丰富濮阳、中原历史文化内容,多样,多彩,多功能,多渠道,多角度,多平台宣传濮阳和中原历史文化,提高濮阳知名度。  


注:1、作者是西水坡遗址考古工地现场负责人之一;  

      2、主要参考书目:《左传》、《史记·赵世家》、《国语·晋语》、  

          南海森主编《濮阳西水坡》等。 




责任编辑:冯牧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