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频道栏目 > 文化•旅游 > 正文     濮阳网-中共濮阳市委门户网站 濮阳市唯一重点新闻网站


性情东坡邻家大哥

作者:​刘文华  文章来源:濮阳日报  字体:   发布时间:2019-10-31 10:39:18   

曾国藩说,人生缘何不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  

读苏东坡,不仅可以让我们快乐,还可以增强我们的文化自觉,坚定我们的文化自信。所以,读苏东坡诗词、文论,或是别人写他的生平事迹,几乎是我隔上一段时日就要温习一遍的功课。苏东坡一生知行合一,中国古人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光辉典范的士大夫精神,在他身上得到丰沛淋漓的体现和弘扬。虽然时隔千年,但他为人为文的那份率真和坦荡,依然常读常新,依然横看成岭侧成峰。  

才华

苏东坡一生充满传奇色彩,甫一出道即成全了一段文坛佳话。1057年,20岁的苏东坡赴京赶考。经过一考历史、二考古籍、三考诗赋之后,他紧扣皇帝亲出的题目作了一篇雄文,《刑赏忠厚之至论》。为避免阅卷官员凭借笔迹徇私舞弊,考场规定,试卷先由书记员誊抄一遍,略去考生姓名,然后统一审阅。那一年,全宋共有388人考中进士。历经筛选,苏东坡的试卷位居这388份试卷之首。直接阅批苏东坡试卷的是有宋诗开山祖师之称的梅圣俞,赞其有孟轲之风。主试官是世称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欧阳修看了虽然也大为叹赏,但不巧又偏巧的是,他的学生曾巩也参加了这次考试,以为如此文采飞扬的文章可能出自曾巩之手。他担心据实判卷会惹人闲话,于是把首卷和二卷的次序调换了一下。及至张榜公布,他才发现自己弄错了。  

也许就因为此处欠苏东坡一个公道,欧阳修稍后说出一句掏心窝子的话来。宋时官场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主试官录取一考生,彼此即形成铁定的师生关系。考生不仅要去拜谒老师,还要修函谢其恩德。欧阳修位极人臣,又是公认的文学泰斗,或贬或褒,一言九鼎,可以瞬间把一个人棒杀,也可以即刻把一个人捧红。不知苏东坡怎样写的那封感谢信,竟让欧阳修感慨系之地给同僚说:“读苏东坡来信,不知为何,我竟喜极汗下。老夫当退让此人,使之出人头地。”所以,虽然屈居第二,但毕竟是全国大考,又经欧阳修如此抬爱,一时朝野震惊,年轻的苏东坡很快就天下扬名了。  

苏东坡于宋词不可或缺。在他以前,词为艳科,多写儿女情长,动辄伤春悲秋。苏东坡仿佛一匹黑马,为其注入新鲜血液,并不断拓宽词的领地,使之成为和诗一样活力四射的艺术表现形式,凡能看到想到的,万物为我所用,皆可歌之咏之。诚如他向友人所说,意之所到,则笔力曲折无不尽意。你看,不管是多么艰深浩繁的思想,也不管是多么复杂浓烈的情感,在他这里都能笔走龙蛇,直抒胸臆。我手写我心至此,也难怪他能独领风骚、词开豪放一派之先河了。  

刘辰翁是南宋末年的著名文学家,一生致力于诗词创作和诗词批评活动。他的诗词豪放沉郁,颇有苏东坡、辛弃疾遗风,诗词批点则有嫌刁钻,失之尖刻,往往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有如今人所谓的辣评、酷评,学界多有争议。但在《辛稼轩词序》一文中,他也说出这样一句掏心窝子的话来:“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有一个典故,不知真假,但坊间广为流传,南宋文学家岳珂《桯史》等典籍也有记载。元祐年间,辽使来宋,苏东坡奉命作陪。辽使“素闻其名,思以奇困之。其国旧有一对曰‘三光日月星’,凡以数言者,必犯其上一字,于是遍国中无能属者”。苏东坡饱读诗书,知道此句典出班固《白虎通·封公侯》的“天有三光日月星”,稍一思索,便把辽使副手唤过来说,如果我能对出来,贵国大使却对不出,岂不有损贵国体面?“四诗风雅颂”是现成的天然之对,你何不先去告诉他?《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雅又分大雅与小雅,故称四诗。辽使见苏东坡毫不费力地对出了下句,讪讪地说,我还以为是绝对呢,不想让你轻易对上了。苏东坡说,什么绝对啊,我还有一句,四德元亨利。读书人大多知道《易经》乾卦中的“元亨利贞”为四德,此处少了一字,辽史不以为然,才要起身纠正,苏东坡摇摇手说,且住,你以为我忘了一个字?我给你说吧,这个字是我国仁祖先皇的圣讳,臣不敢妄言。  

宋仁宗名叫赵祯,祯贞同音,照理应避讳。彼时,避讳的方法有多种,常见的有改字法、缺笔法和空字法。故此处略去一“贞”字,不仅不妨碍其为妙对,还捎带着挖苦了一下对方的无礼和无知。这里不排除苏东坡有卖关子兼卖弄学问的意思,但对方有意刁难,怪不得他语含机锋,叫辽史也难为情一下。因为古人强调,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作为使者,谁让你来前不做点基础功课的!辽史大惊,自愧弗如,“不敢复言他”。  

苏东坡敏言善行,才情过人,仕途却一直不顺,连带的他的诗词也跟着背运遭禁。好在诗词本身是自带光华和翅膀的精灵,不管某些人怎样严防死守他的作品传播,仍然防不胜防。即使苏东坡人在遥远的流放地,或在赴往遥远流放地的路上,每有新诗新词问世,仍会不胫而走,迅速传遍朝野,甚至还远走国门,走俏北辽、高丽等地。他吟月增月色,写江令江动。不说他的《赤壁怀古》《莫听穿林打叶声》等经典名作怎样荡气回肠了,单是一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便已把西湖美景生动形象地展现在世人面前,让人津津乐道,心向往之,至今可说是西湖旅游最好的广告。  

这是说苏东坡的诗词。他表现在绘画、书法等方面的才华,同样令人叹为观止。就像他写词开豪放派先河一样,画竹,秀比檀栾,疑风可动,又成画竹的圣手,被后世尊为墨竹绘画的鼻祖。而且,苏东坡还发明了新型的国画士人画,与北宗李思训工笔细描青绿山水的画法形成强烈的对比。在书法方面,他自己曾说,自出新意,不践古人。黄庭坚则说他早年用笔精到,后来渐近自然,晚年又挟有海外风涛之势,加之学问、胸襟、识见处处过人,而一生又屡经坎坷,其书法风格丰腴跌宕,天真浩瀚。观其书法即可想象其为人。本朝善书者,自当推苏为第一。林语堂是第一位用英语写作且名扬海内外的中国作家,不止一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人称国学大师。他在他写的那本著名的传记《苏东坡传》中说,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人间不可无一而难能有二的。在《国学拾遗》一书中,他又说,庄子是中国最重要的作家。经过一千四百多年之后,才有一位可以和他比较才华的作家,苏东坡。林语堂对苏东坡的喜爱之情和苏东坡在他心中的分量,由此可见一斑。  

襟怀  

写在1075年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场面宏大,意境开阔,为人耳熟能详。时北宋王朝国贫兵弱,西北边事紧张,不断受到西夏、北辽等国进犯,宋廷被迫丢城割地数百里。这阕词虽以“老夫聊发少年狂”起首,但此时的苏东坡正值壮年,不过40岁,远远谈不上老,他“左牵黄,右擎苍”的样子应该很酷,很意气风发。那几年,因不满王安石变法,苏东坡自请外放为地方官,先是在杭州,接着是在密州。虽然身处江湖之远,且受到不公正待遇,但在国家民族危难之际,苏东坡写出这首词,旗帜鲜明地表达了他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和戍边守土的壮志豪情。全词引经据典,跌宕起伏,以发、牵、擎、卷、挽、望、射等一系列活生生的动词,酣畅淋漓地勾勒出一幅“千骑卷平冈”的狩猎图,有如驰骋疆场。  

在给朋友的信中,苏东坡自己也有些得意地说,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苏东坡言为心声,文如其人,群众基础广泛,喜欢者甚蕃。东州壮士载歌载舞他的作品也便罢了,有人竟喜欢到爱屋及乌。他出门习惯戴一种特别高的帽子,顶上稍窄,微向前倾。于是,好多文人争相效仿,满大街都是这种特别高的帽子。因苏东坡字子瞻,这种帽子便也有了一个雅号,子瞻帽。据说还有一个叫章元弼的学者,对苏东坡更是崇拜至极。他虽然娶了一个漂亮的妻子,却顾不上恩爱,而是整夜整夜地读苏东坡的诗。时间一长,妻子终于受不了了,说,你爱苏东坡胜过了我,那么就把我休了吧。章元弼可能还没从苏诗营造的氛围中缓过神来,果然就把她休了。  

这个故事大约有演义的成分,章元弼当时读的大约不是苏东坡为悼念亡妻王弗而作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也不是其为悼念侍妾朝云而作的《西江月·梅花》。读到了,他就应该知道,苏东坡在爱情上也是个至真至纯的人。写给前者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写给后者的“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令多少人潸然泪下,感慨唏嘘!他甚至在亡妻的“千里孤坟”旁亲手栽植了三万棵雪松。情到深处,自成千古绝唱。  

苏东坡先后两次赴杭州任职,第一次任通判,第二次任太守兼浙西军区钦辖。任太守期间,他举轻若重地审结过一桩著名的民事案件。纠纷起因是,原告诉被告欠账不还。庭审调查得知,被告是一个制作素绢团扇的小手艺人,去年冬天借款购买制扇的竹子、丝绢等材料,说好今年夏天卖了扇子就还钱。但是,这个夏天的杭州阴雨连绵,天气不热,扇子滞销。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扇子囤积在家里,无从变现,所以不是故意拖欠,而是无力偿还。苏东坡说,那你赶快回家拿些扇子来吧,我帮你卖。待被告一溜小跑地抱来一摞扇子,苏东坡现场办公,拿起笔来题诗作画。片刻之间,一把把普普通通的扇子便变成有他手迹的宝扇了。然后,他把扇子交给被告说,你现在拿到外面去卖吧,卖了钱好还账。结果可想而知,扇子转眼售罄。原告还了被告的钱,二人握手言和。苏东坡画扇判案一事,至今传为美谈。  

也是在杭州任上,一个赴京赶考的书生因涉嫌欺诈被抓捕。书生的行李上写着“交京都竹竿巷苏侍郎子由”字样,下面则署名苏东坡。苏东坡问他缘故,他说,行李里面是家乡人送的两百匹绸子,算他的盘缠。这些绸子一路上要是任凭税吏抽税,等到京都怕就所剩无几了。他想,最有名最慷慨的文人莫过苏氏二昆仲,所以斗胆冒用了他俩的名字。欺世盗名到自家头上,这要换个官员,怕早就大发雷霆、加罪处置了,苏东坡却微微一笑,让人把行李上的旧纸条撕掉,亲手写上收件人寄件人的姓名地址,并给弟弟子由写了一封短信让书生带上,说,这次你放心去吧!即便差人把你抓到皇上面前,也担保你平安无事。  

宋人高文虎《蓼花洲闲录》和清人梁廷楠《东坡事类》等多部典籍记述,苏东坡泛爱天下士,自称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弟弟子由不太赞同,劝他择友而交。他说,吾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这无一个不好的人,自然包括那个沦为被告的小手艺人和那个涉嫌欺诈的书生。一个诗词大家,一个书画名流,一个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却身体力行地为老百姓挥毫泼墨、排忧解难,该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担当精神、公仆本色吧?一片赤子情怀,真是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苏东坡曾官至翰林,与皇帝、皇太后直接对话,代拟圣旨,也曾与百姓在田间地头灭蝗灾、除匪患、抗旱排涝。他勤政廉政,体恤苍生,不止一次为民请命,上书皇帝减免税负;带领民众疏浚河道,开矿采煤,兴办医院——苏东坡带头捐款建于杭州的安乐坊,据说是中国最早的公立医院;革除浸杀女婴陋俗,组建救儿协会。即便是在流放的岁月,也兴办学堂,敷扬文教……  

以大节立身,不忘初心,一任宦海沉浮;以大爱行世,砥砺奋进,恒念百姓疾苦。苏东坡自己曾有诗自况曰:“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苏东坡太谦逊了。民间千年东坡井,何处苏堤不关情!  

风骨  

苏东坡在《哨遍》中说,神仙知在何处,富贵非吾志。但知临水登山啸咏,自饮壶觞自醉。  

又在《赤壁赋》中说,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无欲则刚,则不屑弄权,更不屑站队。如此,宋廷新党旧党便都容不下他,嫉贤妒能起来,无所不用其极。1079年,苏东坡调任湖州知州时,给神宗写了一封《湖州谢表》,文中有“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等句,叫新党抓住把柄,说他妄自尊大,既讽刺政府,又冒犯皇帝,狼子野心,死有余辜。无论诗词,还是文论,最怕断章取义,白纸黑字摆在那里,任你浑身是嘴也说不清楚。言之凿凿的乌台诗案劈面而来,上任三个月的苏东坡被押解回京,受牵连者数十人。苏东坡身陷囹圄三个多月,要不是宋太祖赵匡胤出台过一条不杀士大夫的基本国策,此番怕就性命不保了。  

苏东坡历遭劫难,与一个叫章惇的人关系渊源。苏章原是好友,曾一起结伴出游。一次,行至一独木桥前,风声鹤唳,林涛阵阵,桥下是万丈深渊。章提议走过去,然后在壁上题字。苏恐高,不敢过去。章笑着快步走过去,在石壁上写下“苏轼章惇来游”。苏又惊又怕地说,老兄以后可以杀人。章问何出此言。苏说,你连自己的命都不顾,更何况是别人的!  

不料一语成谶。  

哲宗亲政时,曾受旧党排挤的章惇受到重用,权倾一时。他开始对旧党疯狂打击,大肆清除异己,甚至提出掘开旧党代表司马光的坟墓,暴骨鞭尸。乌台诗案时,章惇还为苏东坡说过话。但苏东坡仍不屑于站队,且屡有反新党言论,所以此番章惇入相,首先拿苏东坡开刀,把他的官阶一降再降,直至削职为民,流放岭南。据说苏东坡是整个宋廷第一个被贬谪到广东大庾岭以南的人。途中,章惇还命人把苏东坡一家老小乘坐的官船收回。后来,他听说苏东坡很快习惯了蛮荒岭南的水土,融入充满烟瘴之气的当地生活,“鸡犬识东坡”了,开始造房起屋,准备在那里久居,便又颁发新的贬令,把他贬到更远的海南儋州。及听说苏东坡借居在官舍里,又派手下将其逐出,赶得苏氏父子只好露宿于槟榔树下。这手段有点下三烂,是存心要置苏东坡于死地了。  

说起来,苏章之间还有点亲戚关系。苏东坡弟弟子由的三儿子娶的是黄实的女儿,而黄实娶的是章惇的女儿,苏章两家算得上沾亲带故。此外,苏东坡在朝担任主考官时,曾把章惇的儿子章援录取为第一名,所以章援也算是苏东坡的门生。饶是如此,章惇仍置情义于不顾,对苏东坡痛下狠手,着实为人所不齿,以至于连他的儿子都觉得没脸见人。  

封建帝王时代,似乎没有比一朝天子一朝臣更自然的现象了,有宋一朝尤甚。1100年,哲宗驾崩,其弟徽宗继位,神宗皇后摄政。新皇登基大赦天下,苏东坡得以北归。苏东坡虽时运不济,却颇得历任皇后赏识。仁宗皇后救过他的命,英宗皇后把他提携到翰林的位置,现在又是皇后摄政,所以时传苏东坡会回到皇权中枢,执掌朝政。苏东坡获赦时,章惇业已失势,他也被贬到雷州半岛去了。1101年夏,苏东坡自海南辗转北上至靖江,当地好多文人官员都去拜见他,章惇的儿子章援却没去。他羞于父亲的所作所为,不敢贸然拜访老师,但又忍不住担心苏东坡一旦辅佐君王之侧,会以父亲的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踌躇再三,写了一封信探询苏东坡的态度。苏东坡回信写道:“某与丞相定交四十余年,虽中间出处稍异,交情固无所增损也。闻其高年,寄迹海隅,此怀可知。但已往者,更说何益?”那都是工作上的事,且过去很久了,还提它作甚?读罢此信,不知章氏父子放下了心中的石头没有,反正我是读到了一个大写的苏子。  

历凶险依然高风亮节,是以静水流深;经沧海照样谈笑风生,是以沧笙踏歌。一代国学大家王国维说:“三代以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  

诚哉斯言。  

性情  

2000年,法国《世界报》在全球范围内评出12位千年英雄(1001年至2000年间的世界杰出人物),苏东坡是唯一入选的中国人。《世界报》认为,苏东坡的从政生涯同他的诗文书画一样,都属于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尤为重要的是,他有一颗自由的灵魂。  

苏东坡的一生,颠沛流离,数次遭人陷害算计,始终处于政治风暴的漩涡之中。但是,无论是被贬到烟瘴之地岭南,还是被贬到荒凉孤岛海南,他都乐观、豁达,从容面对命运的一切挑战和考验。诚如他在《送杭州进士诗序》中所说:“流而不返者,水也;不以时迁者,松柏也。”变换的只是地方和时光,不变的,是松柏的精神和品格。人到哪里,就把根深扎在哪里,就诗意地栖居在哪里。  

在黄州,苏东坡写下脍炙人口的“长江绕廊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又写下广为传唱的“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在岭南,苏东坡苦中作乐,恣意写下“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和“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的不朽名句。也是在此期间,他又写出了颇见性情的《东皋子传后记》:“故所至常蓄善药,有求者则与之,而尤喜酿酒以饮客。或曰:‘子无病而多蓄药,不饮而多酿酒,劳己以为人,何也?’余笑曰:‘病者得药,吾为之体轻;饮者困于酒,吾为之酣适,盖专以自为也。’”有患者从他这里得到药物,病有所医,自己便也觉得轻松自在,身心愉悦;他自己虽不善饮,但见朋友举杯畅饮,则比朋友还要开怀尽兴。所以采药酿酒虽劳顿辛苦,但却乐在其中。那时怕还没有“赠人玫瑰,手留余香”这句话,但苏东坡已经大踏步地走在前头了。  

在海南,苏东坡和小儿子苏过相依为命,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靠采集野果苍耳为食,甚至需要吞咽阳光止饿。没有墨汁,就试着自制,从烟灰里提取,仍著书立说,设帐讲学,把流亡天涯的日子打发得从容不迫,忘怀得失,并在此间写出《食蚝》一文:“己卯冬至前二日,海蛮献蚝。剖之,得数升。肉与浆入与酒并煮,食之甚美,未始有也……每诫过子慎勿说,恐北方君子闻之,争欲为东坡所为,求谪海南,分我此美也。”天下还有此等美味,苏东坡喜出望外,叮嘱儿子苏过一定要保守这个秘密,可不能让朝廷里的那些贪吃鬼知道了,然后争着要求贬谪到海南,跟他抢食鲜蚝美味。这个笑话很冷,很苍凉,但也叫人含泪莞尔,心生温暖和敬意。一个人乐天达观至此,闻之谁能不动容!难怪余光中说:“如果要去旅行,我不要跟李白在一起,他这个人不负责任,没有现实感;跟杜甫在一起呢,他太苦哈哈了,恐怕太严肃;而苏东坡就很好,他可以做一个很好的朋友,他真是一个很有趣的人。”  

在常州,苏东坡留下焚券还宅的动人传说。  

苏东坡对常州一往情深。早年他和常州籍的同科进士蒋颖叔、单锡等结为莫逆之交,订下鸡黍之约。此后在他被贬南谪北的几十年岁月中,十多次来常州访友小住,并曾出任常州团练副使一职。常州的风土人情给他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写出“买田阳羡吾将老,从初只为溪山好”等与常州有关的诗文逾170篇(首)不说,还先后两次给皇帝上书《乞居常州表》《再乞居常州表》。阳羡为宜兴旧称,彼时属常州。1084年,苏东坡在宜兴城外买下一块地,又经当地朋友邵民瞻的推荐,在荆溪边上花500缗钱买了一座老宅子。尽管已倾其所有,但想到有了一田一屋,苏东坡还是很高兴,准备把家眷接来,不日入住。一天晚上,他与邵民瞻在月下散步,听到村头茅草屋前传来老妇人的哭声,呜呜咽咽,十分伤感,便走近问她原因。老妇人说,她有一座房子,祖祖辈辈住了几百年,可是儿子不成器,卖给了别人,她只好搬到这儿来了。想想祖屋就这样没了,怎不痛心?一说,老妇人的祖屋,正好是苏东坡刚买下的房子。苏东坡先是一惊,接着便释怀了,安慰她说:“你的房子是我买的,不用太悲伤,我现在就把房子还给你。”老妇人说:“你把房子还我,固然是一片好心,可我到哪里弄500缗钱赎回呢?”苏东坡说:“别提钱了,你快同儿子搬回去住就是了。”说着,从身上取出买房契约,当着老妇人的面烧了。  

我们在前文说过,蒙赦北归的苏东坡已到了靖江,下一站就是常州。比起靖江,常州更给他一种还乡感。闻讯他归来的百姓列队欢迎,站满运河两岸。这位九死一生的老人,这叶历尽漂泊的“不系之舟”,此前身体已出现不适,他所有的信念仿佛就是为了支撑他活着来到常州,与故朋老友重聚,再与他们作最后的话别。他的气力已然耗尽,六月中旬抵达,七月底溘然长逝。天可怜见,到头来总算得偿所愿,终把常州当成了他安放身心和灵魂的港湾。今常州东坡公园有仰苏阁、舣舟亭、御碑亭、东坡洗砚池等景点,当是对一代文豪的最好纪念。  

大多读书人通常不大会生活,苏东坡却处处出彩。他不仅懂医理,会嫁接树木,还会酿酒;不仅是一个出色的建房、筑堤工程师,还是一个厨艺精湛的美食家,成功地发明了东坡肉、东坡鱼、东坡汤。随着对苏东坡的了解渐深,我的感觉不是已对他知之甚多,而是越来越为他着迷。一恍惚,千百年的光阴骤然拉近,几个朝代的藩篱荡然无存。举目望去,但见一偏高偏瘦者渐渐清晰。他要么在房前屋后植树种菜,要么斜阳树荫下煎茶酿酒,要么在月光灯影里与弟弟妹妹联诗对句或手把手教儿子习字作画,要么在和风细雨中与街坊共话桑麻或与朋友谈禅论道,晴耕雨读之间,庄谐皆趣,弥散着浓郁日常的烟火气息。越过篱笆矮墙,他有时会和我打个招呼,面带微笑,目光温和,亲切,质朴,友善,分明就是我的邻家大哥。  

说不完苏子的学识才情,道不尽东坡的人格魅力。我们今天看他,就像当初他看庐山一样,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大江东去,历史上多少风云人物都已被岁月的河流悉数淘尽,谁能像苏东坡一样如此鲜活,被人们喜爱了一千年并还将喜爱下去!所以我想说,如果你还不快乐,那么,建议你读读苏东坡。  

人共文兼修,风华绝代;品与行齐美,千年一人。有人说,每个中国人心中都有一个苏东坡。我眼里的苏东坡,就是我的邻家大哥。  




责任编辑:冯牧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