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与科技文明的高速进步,新时代里的学生所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与媒体获取到的信息已经不能够用“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来形容了,因为部分学生的知识面与信息量已经超越了部分老师。尤其是“双减政策”的颁布与实施,以及《2022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都在把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作为一个宏观目标去实现。所以我宁愿称现在的教师为“灵魂的摆渡者”,重点不再是塑造,而是在引导。近几年各地区频繁发生学生因被“指责”、被“纠正”而心理承受不住选择轻生的事件。孩子的教育,一直以来,学校为辅,家庭为主。老师们对不同的孩子的教学方法是一样的,但有可能对其教育方法不同,或严或松;可老师们又从何而知每一个学生所处的家庭环境与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呢?又如何可以全面的做到因人施教呢?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玻璃心,心理承受能力差。太容易被别人感动,却又很难去宽慰和面对自己。对于教育,对于读书学习,除了可以利用分数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之外。还有就是以后在没办法,不得不接受潜规则无力改变时,尽可能让自己有勇气去释怀和明辨是非。教师给孩子的除了好的学习环境,还要给他们面对错误的勇气,《非暴力沟通》一书中也提到,面对犯了错的孩子先不要打骂,不要暴跳如雷,冷静下来,记得问孩子一句:“为什么?”然后耐心地听其说完,然后告诉ta,ta很勇敢,可以把自己的错误说出来,大家一起去解决,这就是有效地引导。还要给他们勇气,那就是在模棱两可的情况下,敢于正视对自己提出质疑的人的勇气,而不是委曲求全的接受,按照他人的标准一味否定自己,而是要向对方提问。这些,家庭教育占的比重要比学校多的多了。
至于学校教育是什么?举个例子,我和我妹的一段对话。
她参加了教师资格证的考试,顺利进入面试,考官给她了个问题:“如果一个初高中孩子,家里获得了一大笔拆迁款,不想读书了,你如何劝他?”我妹按部就班地说了大家都知道的答案,也就是读书的重要性、学习的重要性等等。当然我妹依然考过了,得到了证书。如果换作我,我会说:“首先,教师会去想一下大部分人读书学习是为了什么,考高分,考个好大学,有个好出路,有个高薪的工作可以让自己有条件过优质的生活,还可以给父母颐养天年。
其次,作为老师也是如此,拿着微薄的工资承担着教书育人之大任。我会羡慕那个孩子,我会祝福那个孩子。可以这么早的有了选择权。记住只是选择权。至于因为自己的选择而所承受的后果,也要自己承受。
最后,作为老师,我无法为他的人生做主,也无权干涉他与他们家庭的决定。但是作为老师,除了教书还有育人。我会告诉他很现实的一句话,只有一句话,就是读书吧,如果你足够聪明,可以把这些钱越变越多;读书吧,如果你足够踏实,起码可以花钱花的有个规划;读书吧,如果你足够优秀,可以让这些钱越来越有价值。”那什么价值呢?当你读书多了,钱对于你来说,就不只是实现高质量的温饱了,还有高质量的社交,甚至还可以有更高的社会价值。正的富裕是满足了自己以后又想着为这个社会做些什么的人们。剩下的充其量只能称为“有钱人”,他们可能被羡慕,但并不一定都被尊重。我妹听完很是惊讶,但是我笑着告诉她:“我这么回答不一定有你的回答分数高呢。”她说:“怎么会?”我笑而不答。
因为考官、老师、家长身份的不同所想要达到的目的不同。教书育人,分数可以改善你的人生,但是现如今无法真正的改变你的人生了。那么什么可以改变呢?心态。向阳而生的心态。没有人是完美的,用足够的勇气去接受偶尔狼狈的自己。作为教育工作者,在打开自己格局的同时,要引导着孩子去探索、寻找自己内心的真善美,从而去完善自己。
人处社会,都会被迫参与着各种各样居心叵测的博弈。其实并没有输家与赢家,只需去区分出人性的善与恶即可。可能在各种利益面前一切都可能成为数字筹码,所付出的血与泪都有可能显得太过于廉价与矫情,一些付出在大幕前变得更加苍白。可就算如此,我们也想努力的去创造价值,这就是我们当代教育所需要给学生们灌溉的积极向上且无坚不摧的精神。这就是内心的向生力与来自于精神世界的凝聚力。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希望听到别人这样夸奖我的学生:“你就是教育最好的样子。”
学生可以没有考取一百分的能力,但是他一定要有想要考一百分的决心以及考了九十分后依旧微笑前进的勇气;他可以闷头读书,也可以弯腰捡起路人不小心掉下的一个苹果。向阳而生。前路未必光明坦荡,但一定充满无限可能,心向往之,思向往之,行而有效,便会达到。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