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频道栏目 > 教育动态 > 正文     濮阳网-中共濮阳市委门户网站 濮阳市唯一重点新闻网站


家长如何克服自身的教育焦虑

作者:王慧  文章来源:濮阳市第二实验小学  字体:   发布时间:2022-10-04 09:45:45   

焦虑是对不确定的抗拒,焦虑过大会伤害人的身心健康和影响家庭和谐。父母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成长,想掌控孩子,这是痛苦的根源。  

父母过度焦虑的直接后果,可能就是在不知不觉中将焦虑转嫁给孩子。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的愿望是没有错,只是按焦虑的方式去要求孩子对孩子的成长是无益的。所以家长要调整心态,将单一的预期跟随时代的要求更加多元化。  

小琪是一名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最近好多天,爸爸的心情都很沉重,经常大声呵斥笑笑姐弟俩要争分夺秒学习。原来是因为爸爸经常参加一些聚会,在聚会上他了解到,同事或朋友的孩子当中,有的已经通过了钢琴十级,有的被评上市级三好学生,有的在全国性比赛上获奖……饭桌上,大家都在说身边的学霸孩子如何努力的学习。这几天,爸爸冲姐弟俩发火的次数明显增多了,并且,给孩子妈妈施加更多压力,说妈妈在孩子身上下的功夫不够大。家庭气氛非常不愉快。  

育儿妙招:  

小琪的爸爸看到很多家长都在校外生活上加压,因此开始怀疑自己家庭的教育方法,害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许多父母为了缓解自身的焦虑,试图让孩子做出改变。可是这样一来,孩子自主成长的空间就不可避免地被挤压了。在面对焦虑时,父母应尝试从以下几点入手。  

明确内心焦虑来源。焦虑是外界的环境作用于家长内心而产生的反应,需要家长自己来消化,而不要转嫁到孩子身上。适量的、恰当的焦虑有助于催人奋进,但过量的、不恰当的焦虑,只会驱使人做出非理智的决策和选择。  

接纳焦虑,和平共处。思考自己的焦虑究竟来源于哪些心理活动和观念。比如,如果一个人不能“成功”,是不是真的就失去了个人价值呢?孩子真的有起跑线吗?我们担心孩子不够“优秀”,是不是其实是因为怕别人评判我们作为父母不优秀,让我们觉得没面子?我们的自我价值感和自我认同,是否跟外在评价标准绑定在一起了呢?  

远离焦虑,回归本真。当我们心里装满过度的焦虑,就没有更多的空间去发现和欣赏孩子。每个生命自有令人惊喜之处,但是如果我们戴上了焦虑这副“有色眼镜”,就看不到孩子的独特性了。而孩子面对这副“有色眼镜”,会感到他的自我不被父母认同和接纳,生命的活力也难以充分绽放。  

调整心态,将单一的预期多元化,改变看法。焦虑父母的性格往往比较争强好胜,自身是竞争的强者,并享受做强者的过程,不能容忍孩子是不像自己,对自身不够满意,自己比不过但寄希望于孩子。孩子不优秀就是超出自己控制的结果,超控的感觉让父母很焦虑。这类家长,要调整心态,将单一的预期(如只追求孩子成绩好)多元化。改变家长对学习的看法,让家长知道学习是一个人的权利,只有人有极强的好奇心,学习是为了自己,是为了对世界的探索。  

家长要终身成长,终身学习。如果你觉得管孩子很费劲、烦恼、痛苦,那肯定是方法错了。孩子明明天天都在学习,而家长却总嫌学得不够。不要整天跟孩子斗气,所有痛苦来源于无知。不要整天挑孩子的毛病,更多思考自己怎么改变,如何终身成长,终身学习。成长型心态是所有美德背后的美德,父母只要做出一点点改变,心态只要有一点点调整,就会有大大的改变。  

我们要把孩子当成一个生命体来看待,不把孩子当成机械体来看待。孩子是一棵树,有内在生长动力,不能给他打造成一部考试机器。家长没法设定孩子的人生,只能教会他们不要放弃,努力攀爬人生的最高峰。要给与孩子无条件的爱。爱,任何时候都能带来归属感,建立无条件的爱,孩子的成长才有无穷的动力。




责任编辑:冯牧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