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大作家托尔斯泰说得好:"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习兴趣。"作业作为语文课堂的延伸和拓展,也必须把激趣放在首位,它的优化设计,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自由支配,丰富他们课余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倘若变机械重复为快乐实践,让学生乐此不疲地实践着,感受到作业过程的快乐和作业成功带来的愉悦。在大力实践新课标的今天,就应该丰富作业内容和方式,让学生做作业主人,能在鲜活的作业实践中感受到作业的快乐。
一、激发兴趣,作业注重实践性
学课文之前或学完课文之后,结合语文教学,找准读写结合点,布置学生亲自观察,切身体验,然后写成观察日记。如:学了《桂林山水》《记金华的双龙洞》后,组织学生开展研学旅行活动,于是,布置最具特色的作业就是“研学日记”“旅行日记”“行走作业”,学生把自己去过的地方,游览过的风景制作成册,其中还包含沿途学到的知识,见闻,典故,以及自己的旅途收获。
还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家庭生活:在课文中学到的观察方法后,布置学生观察家庭的环境、家人的个性,家庭成员的生活情趣等,并写成作文,使观察方法得到了迁移。另外,校园生活也是构成学生生活的主要内容。如:引导学生观察学校的木瓜树一年四季的变化,写出木瓜树特点和样子,以此表达对木瓜树和学校的热爱.这样,强化了观察兴趣,也大大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积累。
二、设计多样,作业重视操作性
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为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感悟,因此,布置一些画一画的作业,让学生在画中学、乐中学,自然会有很好的效果。例如,在教学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时,为了让学生体会诗的意境,我布置了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画一幅彩色画的家庭作业。当时学生们的热情特别高涨,一副跃跃欲试的样子。
另外,可以适当开展养殖活动,能丰富和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如:养殖蒜苗、豆芽或小白兔、小仓鼠等,引导孩子观察植物的生长特点、小动物的生活习性,随时记下实践过程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不仅获得了很多乐趣,更能提高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
再如,利用教师节,重阳节、中秋节、元旦等节日,开展课外实践活动,通过绘画、调查、参观、访问、制作、表演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巧妙融合,使学生兴趣盎然地完成生动活泼。既锻炼了学生的沟通能力,也锻炼了他们的做事能力,满足了他们积极上进的要求。
三、排演课本剧,作业注重能力化
对于一些思想教育性很强,故事生动的文章,可以布置学生自愿组成小剧组编成课本剧。学生编课本剧的过程实际就是学生各方面能力得到锻炼的很好的机会。如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自制一些简单道具,为了表现人物品质学生就得认真揣摩人物的语言、心理、动作、神态等,为了排好课本剧必须学会与他人合作等等。学生在生动的表演中,加深了对课文角色的情感体验,内化了自己的语言。在口语交际课后,将课中学到的知识点在实际生活中加以运用,有助于强化学生的口语能力。
四、阅读作业,注重内外相融合
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教学的自然延伸和必要补充,它使课内知识得以迁移到课外去。因此,必须把课外阅读作业做细做实,扩大学生的知识储备量。学了《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让孩子去读读科学家的故事,选一个讲给大家听听等等。通过广泛的阅读,引导学生学会沟通课内、课外知识的内在联系,使学生阅读能力得到提高,思想得到升华。再如学习《草船借箭》一文时,鼓励学生阅读其原著《三国演义》,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欣赏人物形象。
五、查阅资料,作业信息化
刚开始查找资料时,学生嫌麻烦,不能及时完成,总是打折扣后来就交给他们一些方法:如什么问题到什么样的书里去找,教给他们使用工具书,并向他们介绍一些书籍,或鼓励他们运用网络查找更多的资料等等。如教学《恐龙的毁灭》之前,我布置学生回去收集有关“恐龙”的图片或文字资料。学生收集到的资料是多方面的,有图片、有录音、有文字介绍,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有关“恐龙”的知识,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奠定了基础。这种查阅性的作业,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以促进学生适应信息社会。
总之,新课程背景下语文作业设计得生动、活泼、有趣,使作业不再成为学生的负担,而是立足课本,放眼课外,充分让学生自己做主,还给了他们一片可以自由飞翔的天空,给予了他们可以尽情奔跑的田野,能在鲜活的作业实践中感受到作业的快乐。知识是从实践中获得,能力是从实践中提高的,让学生在自主作业的过程中体验生活,培养积极的情感,张扬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素养,使我们的语文更彰显出自己独特的魅力。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