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认为课堂的参与感很重要。
我们不一定记得参加过的那么多场培训会,但其中自己参与到活动中去的,一定是记得的。
但参与感这个东西属于一种感觉,可能因人而异,所以我这一篇想讨论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方式,参与方式对了,参与感才能丰富。
最基本的参与方式是听,小学刚开始的时候,孩子们懵懂天真,背着小手端坐听讲,他们那个时候自己的想法比较少,所以听是很重要的一个过程。逐渐积累的过程,他们越来越丰富,所以很多时候也想表达自己的见解。
这就到了第二种参与方式,那就是说。
最常见的当然是站起来回答问题,但是年级段越往上,孩子越不愿意主动举手,所以基本上每个班主动举手说的只有那几个人,被动的当然有很多,这里面也不乏回答得非常棒的,所以被动回答也是一个重要参与方式,这里面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表情和动作来引导。有人若有所思地看看你,但不好意思举手,有人手轻轻举了一下又放下,这些都可以好好抓住。
其实不知大家是否发现,课堂里有一种很可贵的参与方式,那就是主动举手问问题。在课堂中,遇到不解的问题,学生大部分都不太好意思举手问,可能顾忌到怕占用老师上课的时间,又或者怕自己问的问题贻笑大方,但是这样的人一定是比较真性情的人,他们不懂就问,这是最自然的课堂,课堂应该有这些。
还有一种说是有些处于尴尬境地的。大家授课过程中可能会发现,你讲完某种观点后,有人在底下和旁边的人窃窃私语。有时候是学生趁机聊天,这种被老师发现是会挨批评的,有的时候则是在发表自己的看法,甚至有的是自言自语。教师一个人在上面,有时候听不清楚也分辨不清,但是这值得我们思考:他们为什么不举手说,为什么选择和朋友说,甚至有的自言自语。自言自语的可能就是想小声说一下,看老师或者身边的人能不能听见,这种多半对自己的见解不太自信或者不太有勇气成为焦点。那些悄悄和身边朋友说的,则是有一种“分享观点”的欲望但暂时还不想成为焦点。我们在听讲座的时候,也会这样,上面的讲师讲到一个点,自己突然联想到什么,就悄悄和旁边的同事分享一下,这个过程,实际上也算参与,只是没有当众呈现。而当众呈现的时候,可能说的反而没那么好。因为当众呈现这件事需要克服紧张,所以,课堂上所呈现出的话语,很多时候,可能并不是这个话语最好的模样,就像很多人课文背得挺好,一给老师背就不行了,道理差不多。但这种参与方式也是需要的,所以有的教师会设计小组讨论的环节,让大家好好讨论讨论。我一直对小组讨论不是很感冒,最主要原因是我无法聚焦,也不能对每个组的讨论质量有一个考量方案,所以平时不太喜欢用。其实关于小组讨论我也稍微研究了一下,基本上还是能完成任务的,但是小组的效率不够高,如果小组内没有效率快又稍微负责一点的人,这个小组就会比较拖沓。其实这也是人之常情,如果给你分几个人,但这几个人让你没什么谈话欲望,谁都会显得不够积极。
曾有老师在讨论“反馈”时表示自己上语文课喜欢让学生写,她说她不是很信得过学生的“说”,她喜欢让学生写,学生的思想落笔成字,她心里才踏实了。我觉着这种方式很有想法,只是有点耗时间,课堂如果写字时间太长,容易“闷”。但认真来讲,“闷”也没什么,高中晚自习和大学自习室都“闷”得不得了,可大家读书写字,沉浸其中,内心也许充实得狠。只是大家各自写各自的,如果待会儿老师不念一念,就缺少了学生之间思想的碰撞。大家会发现,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另有一些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意见,这个时候,“碰撞”就出来了,他们上课辩不完,甚至可能会在课下继续辩论,这就是很不错的效果。
还有一种参与式课堂是让学生做一些具体的事情。有点类似于DIY创意工坊,一些五颜六色的橡皮泥摆在那儿,给你一些参考,你愿意怎么弄就怎么弄,最后弄个比赛,选个一二三等奖。我一直认为这是很棒的课堂,因为学生可以发散思维,关键是不用全程听太多讲话,就自己做就行,想交流的时候可以找身边的人,看看自己做的,再看看别人做的,找找异同点,找找差距,大家在做同一件事,又能动手动脑,又各不相同,各自精彩,又有一个比赛可以作为目标,如果最后还能对获奖作品进行自由点评就更好了。仔细看,这个课堂满足了各种不同性格的学生:喜欢动手做而不善言辞的、喜欢创造性天马行空思维的、喜欢比赛充满斗志的、喜欢说话以语言见长的...最重要的是,手工制作的最终作品呈现起来很简单,单纯视觉呈现就行了。可语文的呈现,往往需要靠语言和文字,这就比较需要时间,所以语文课堂慢一点是没问题的,毕竟语言和文字需要慢慢体会。越来越感觉语文是需要靠“感觉”的一个科目,它和“逻辑思维”是很不同的,所以学语文和学数学等理科,其实是身处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而类似手工这个例子,它和语文也不同,语文并不复杂,只是需要一种“体会”,需要“品”,需要人进入一个状态,这也是为什么,语文课进入得慢,出来得也慢。
所以作文课和这个手工课还是不可相提并论。毕竟写作文的时候,学生之间是不能交流的,也不能参考他人,也不能出神,还要顾及时间。所以我一直觉着传统的作文课比较不可爱,但是如果可以调整一下,还是会比较有趣的。
其实参与方式还有很多,比如网课,网课是很不同的一种参与方式,听课的同时,身边没有同学可交流,当然也谈不上交头接耳说话之类的,然后不用像课堂那么拘束地站与坐,着装和行为都比较自由,就单纯地听讲就行。如果有对话,也没有太多“当众发言”的感觉,也没有太强的跟老师面对面的感觉。网课是一种独特的上课体验,对老师来讲同样如此,虚拟信息建立的平台下,人跟人之间的交往情境变得比较虚拟,就会有一种不同的体验。我记得前几年有人搞“翻转课堂”,先发教学视频让学生课下看,然后课上只解决问题,这种参与方式等于把“共同学习新知识”的环节从课堂中删除,直接进入“反馈”阶段,这个跟考试后的“讲卷子”差不多,但好像语文上来讲成效不是很显著,而且语文常常肩负“陶冶情操”的精神任务,所以这样省去学习过程,对于语文来讲似乎损失有点大。
另外类似乐器类教学,体操舞蹈类教学,我个人感觉参与感都比基础教育大班额教学要强。老师用钢琴做完示范,你紧跟着来一遍,老师立刻就能纠错;老师喊着口令,你跟在后面对着镜子做动作,你一个错误老师就能立刻看到,这些都能第一时间视觉、听觉反馈,所以只要学生人数不大,效率都是很高的。
没办法,这样的大课堂的参与感其实是有局限性的,当然,用心的设计绝对能扩大这种局限的范围。
其实参与,归根结底,我感觉是思想要跟着参与。可能整节课一言不发,但是思维跟着老师走,这也是可以的。参与的方式不是最重要的,参与的态度才是最重要的。任何参与方式也无法掩盖那个专心致志与课堂的人。
(濮阳市第一中学 葛泉)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