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频道栏目 > 教育动态 > 正文     濮阳网-中共濮阳市委门户网站 濮阳市唯一重点新闻网站


浅谈如何打造“激情课堂”

作者:葛泉   文章来源:​濮阳市第一中学  字体:   发布时间:2022-06-27 08:42:52   

濮阳市第一中学提出“激情课堂”的倡导之后,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打造激情课堂。首先需要解决一个概念问题:何谓激情?  

个人认为,学生热情饱满、眼神明亮、声音洪亮有可能只是激情的“外衣”,内核应该是专注和主动。所有的人都专注于课堂,学生们纷纷主动投入到课堂中去,大家聚在一起思考、研究、探索,这样的话,课堂肯定是充满激情的。  

激情,在于思维火花的碰撞和敢想、敢说、敢问以及敢争论,所以,要想让课堂充满激情,就不能让学生感到“怕”,而是要“敢”。要引导他们打开思维,思维打开之后,可能会有预料之外的课堂生成,但这都是正常的。提前整理好的答案不能锁住课堂,而是可以做一个环节的收尾。要让学生在潜意识中感到:就算我说错也没问题,因为我真正思考了。当然了,思考有深有浅,要区别对待,下面会具体述说。那么,如何打造上述这般的激情课堂呢?  

1.点火  

何谓点火?每个学生在上课的前几分钟,都暂时处于“冷”的状态,大家都在等待老师带领他们开启这堂课。这个“等”,就不是主动的状态,有些被动。那么,就要想办法设置一个好的导入,把学生们这群“易燃体”先点燃,有哪些切实可行的方法呢?  

例如:课前三分钟演讲,指定学生或轮流进行,演讲的内容不要太空泛,最好能讲好一个故事,让大家听完既有印象又能有些思考。如果是指定学生的话,则可以指定那些比较善于感染大家情绪的或者较为令大家出乎意料的学生;教师课前给学生讲一些近期正在发生的时事政治,引发学生的思考;就本节课的核心问题进行谈话导入,让学生七嘴八舌聊聊初步的感知,越粗糙越好,不用照着课本去寻求答案,就是先打开思维,选择聊天的方式是因为比较放松,但要控制节奏,防止有学生故意捣乱跑偏话题......  

举一个我自己使用过几次的方法:课前三分钟分享一本书里的有趣知识。我上来就问同学们:如果我告诉你,加拿大冰球队历年来的队长和优秀球员,大多是都是1/2/3月份出生的,你觉着是因为什么?大家七嘴八舌,但是都没能说对,甚至有同学把星座之类的都聊出来了,我都是摇摇头,我耐心地卖着关子,大家用令我忍俊不禁的费解的表情看着我。然后我揭晓:因为每年冰球队招收的新成员,仅限于特定某一年1到12月份出生的人,如此来说,越靠前出生的人就越占身体上的优势,后来雪球越滚越大,就产生了这样的结果。大家听完才恍然大悟,于是我引出了我看的那本《异类》,我聊的就是书中的观点。这样的“点火”之后,我发现整节课大家都有种奇妙的笑容和投入感,没几天,我就发现班里有人买了这本书。我想可能是我给他们打开了一个世界。当然了,那节课我讲的课文也是关于思维和思考的,所以这样的点火不致使课堂跑偏。  

点火的方式有很多种,只要目的足够明确,学生就有希望在教师的引导下,早早脸上挂上那种满是求知欲的表情。  

2.重视  

这个重视,主要指的是老师要足够重视每一个表达意见的学生所给出的看法。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很多学生上课的专注度逐渐在一节课中逐渐下降,是因为自己的想法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老师频频表扬那些优异的学生的远见卓识,使得许多见解一般的人感觉自己没什么存在的价值。再者,由于很多学生本就是被动的,偶尔如果表达一次却没得到重视,没有获得心理学上所常提到的“多巴胺奖励”,那么接下来可能就很难实现主动投入。当然了,重视和表扬并不是划等号的,重视并不是说让老师一味去赞扬敢于表达的学生,而是针对其表达,或对或错,都不能太草率地一带而过,应该是表达出兴趣并试图借此引发其他人的思索,最终目的是让所有投入的人都觉着“投入能获得价值”。  

例如这样一个课堂场景:  

师:哪一位学生能说一说你对苏轼的了解?  

生:苏轼是一位大诗人  

此时可能会有老师类似自言自语道:“恩,不错,他说苏轼是一位大诗人,其他同学还有吗”——其实无可厚非,但是如果想表现出重视,则可以改变思路。  

(接上)  

师:哦?为什么是大诗人呢?  

生:嗯...他写过《题西林壁》  

师:不错,还写过什么呢?  

生:额...不知道了  

师:哈,没关系,慢慢学你就会知道了,苏轼不仅是个大诗人,他的词更是一绝,如果你有兴趣,课下可以看看那首千古名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  

以上这样的对话,其丰富程度应该是在学生的意料之外的,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你,当这位学生坐下的时候,他的感触是不同于往日那种“说完就坐下”的。其实,支撑这种方式的内核,是“反馈”。心理学强调,人最感兴趣的永远是和自己有关的,人永远希望自己的表达得到反馈。反馈如果较为简短浅显,也至少能产生浅层的交流,反馈如果较为丰富、用心,则可能会产生不错的教育效果,也能增进师生关系。  

3.头脑风暴  

一节课中,一定要有一段时间,是学生可以七嘴八舌随心所欲表达的,他们想到什么就说出来,可以是小组之间的讨论,也可以是当众表达,甚至,如果你顾忌到“说”这种方式某种程度上会让思维流于浅显,那你完全可以让学生们去写,总之,这样的过程最好针对的是本课的核心问题或者是拓展升华的问题,所有的意见都可以飞出来,不受任何限制,但你要做引导,不允许过于消极的意见获得群众基础,而是将它们提早扼杀,毕竟,课堂是拿来做教育的,不是单纯的头脑风暴。  

就我自己所教授的六年级上册的小说《穷人》这一课分享以下场景:  

师:同学们,你们认为,穷人这部小说,到底哪个人物最能表现主题?  

生1:我觉着是桑娜,因为她淳朴善良,而且她担心的那种样子挺让人心疼的  

生2:我觉着是渔夫,因为渔夫很辛苦,并且很善良,能理解妻子  

生3:我觉着是死去的邻居西蒙,因为桑娜和丈夫是幸运的,而西蒙才是那个时代最多的人!  

生4:老师,我觉着是邻居家的那个孩子,感觉当时的社会很残酷,这个孩子成了孤儿,感觉作者想通过他表达一些深一点的东西  

(其实,学生4的看法出现的时候,同前面三个大致雷同的意见已经很多了,风暴中的重复是可以理解的,但要适当提醒和引导,不能因此浪费时间。不过当时我在上课的时候,不曾想还会有第5种和第6种意见!)  

生5:老师,我觉着都不是,我觉着是作者没提到的那些比桑娜、渔夫和西蒙他们还要惨的人,文中的穷人已经很穷苦了,但是文章的最前面提到的“寒风呼啸”以及“汹涌澎湃的海浪”,就是让人联想到了还有更惨的一些人,只是作者没写。  

(生5的意见依然让我感到了头脑风暴的乐趣和魅力,生6更推向高潮)  

生6:老师,我说的可能不对,但是我觉着,作者真正想讽刺的是富人!(他说这话时顿了顿,并看了看身边的人,并清了清嗓子)穷人这么穷,还能这么善良,可富人呢?如果他们能帮帮穷人,会这样吗?所以,我觉着错的是富人!  

可以看出他比较激动,以至于表达上有些粗糙,毕竟老师的问题是“哪个人物最能表现主题”,但是当这场头脑风暴席卷而来的浪潮精彩纷呈时,我突然觉着不必要拘泥于题目中“哪个”这样的字眼,毕竟我的目的,是让大家的思维发散开来,从学生3到学生6的意见展现时,同学们的思维就一起跟着深入到了文章,开始了从文本到生活、人生的思考,这才是最有价值的!  

4.任务  

一定要有任务,具体的任务!任务是让一节激情课堂真正落地的方式。点火的方式点燃了大家的激情,重视的方式令大家愿意投入,头脑风暴又让大家体会到思维发散的成就感,但如果没有“踏踏实实地执行任务”,一节课可能就会最终难逃“看起来很美”的结局。任务能实现真正的“专注”,把“激情”放到任务上其实是最好的方式。这是因为,“语言”其实是有局限性的,其依赖于表达能力,而表达能力是语言类学科(语文、英语)所不可或缺的,却不是逻辑、记忆类学科的依附点。同时,有的学生擅长语言,有的则不擅长,真正的激情课堂,是要让不擅长语言表达的学生,也能在这节课中找到自己的“立足点”,从而感到学有所得。  

除了具体,任务最好有时间限制,并能创新一些。以语文课为例,如果每节课的任务都是通读文章、划分段落大意、总结中心思想等这些他们小学时候司空见惯的任务,大家的动力就会有所不足,激情就会受到限制。但如果过于天马行空,为了激情而偏离了主题,倒也没有必要,应该去试图找中间地带。  

怎么打开思路呢?  

以看小说为例,什么小说看起来最舒服最不费劲但又有趣一点呢?那就是跟你的生活挂钩的小说,里面说的都是你熟悉的生活方式和自然环境,里面的人物让你在生活中有代入感,那这样的小说就让你有很大看下去的欲望。  

这里面我们提取几个词:有趣、熟悉、代入感。  

以经典课文《老王》为例,我在教授的时候,做了这样一个尝试:老王已不在,作者杨绛先生满心愧怍,那么,如果这件事发生在今天这个时代,你假设自己就是杨绛,就这件事在微信上发一个朋友圈,你会发什么呢?请控制在100~150字,可以简单绘制配图。  

有同学写了很多肺腑之言,有的同学尝试写了一首现代诗,有的同学的配图是一瓶香油、一包鸡蛋和一辆三轮车,看起来很有艺术感,空空的图上只有老王的物品却没有了老王,这种无声的寂寥,将作者的愧怍之情深刻演绎。不过,值得反思的是,有的同学稍有搞笑之意,有的同学则可能流于形式,没能去体味作者的这份愧怍。这可能是形式在某种程度上的喧宾夺主,但属于个例,大部分同学能因熟悉的场景设定而获得较高的创作欲望,整体效果还是不错的。我将创作时间定为8~10分钟,这其中包括了深入课文去体会细节以及整个图文的创作。这样的任务让每个人投入进去,之后的反馈环节采用了多媒体投影的方式,许多用心之作令大家赞叹,这个过程中,本文最重要的“愧怍之情”,在每个人那里得到了独特的体味和呈现,既完成了教学任务,也让同学们饶有兴致。虽然大家埋头创作的时候,课堂寂静无声,但我却感到了满满的激情。  

以上就是本人关于创设激情课堂的一点拙见。文末我想说,学生的激情来源于老师的用心,同时老师也要有激情,这样才能感染学生的情绪。当然了,这些所有的方式,最终都通向一个目的地——那就是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知识的美好与乐趣,如此,他们才能真正有激情,而且这激情,不只在课堂上,还能带到生活中,带到他们漫漫的求学之路当中。


(濮阳市第一中学 葛泉)



责任编辑:冯牧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