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之下学生作业总量和时长减少了,负担减轻了,而对作业质量的要求更高了。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布置作业方面,更要努力探索新途径,不断优化作业设计,促进学生不断发展,增强教学的实效性。那么,老师该如何布置作业呢?下面浅谈三点心得:
一、分层布置作业,提升学生的潜能。
我们知道: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更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孩子。辣椒没有冬瓜大,冬瓜不如辣椒红,学生与学生之间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但每个学生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对于同阶段同一个班里的学生也各有千秋,这就需要老师高度的关注,在布置家庭作业时要因人而异,分类布置,以满足不同程度的学生需求。老师要依托新的课程标准、教材,根据学生的身心认知规律设计出有层次、有弹性、有梯度的作业,采取分层布置作业的形式:A类:基础必做题;B类:提升选做题;C类:拓展类尝试挑战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选择地训练,从而最终实现家庭作业的有效度,提升学生的潜能。
二、创新作业类型,激发学习兴趣。
1、寻找名人足迹。让学生收集伟人、名人、英雄的故事,从榜样身上汲取力量,得到鼓舞,找到人生道路上前进的动力,又能提高语文综合实践能力。
2、诵读类作业。教材中的许多文章文词优美,朗朗上口,极富儿童情趣。老师可布置朗诵录音作业,让学生录制已学课文的朗读录音,利用早读时间在班内播放,评选出“优秀播音员”。这种形式的作业,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也能促使学生养成爱读书、善读书的良好习惯。
3、实践类作业。办手抄报、或者让孩子用纸、塑料、泥等制作小制作、做布艺等等,都能充分发挥孩子的动手能力,从而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
4、运动作业。强健的体魄是一切力量的的源泉。我们要把坚持体育锻炼纳入到家庭作业中来,让孩子跟伙伴跑跑步,或者跟父母骑骑车,打打球,玩玩游戏等等,让孩子拥有强健的体魄,让他们快乐地度过自己的童年。
5、自行设计。根据课文单元内容,给学生设定一个文题,让学生按照各自的理解,发挥各自的想象和特长去完成。如:动手写一写、画一画、演一演等形式来再现课文的情境。
三、组内互相协调,控制作业总量。
组内互相协调是指:同年级的不同科目的老师要互相协调作业。同年级同科目老师布置的作业是相同或基本相同的。如每次布置作业,由组长牵头,汇集其他教师的建议或意见,然后通过企业群公布。不同学科的老师,除了布置本学科的作业外,还要照顾其他学科老师布置的作业,以免出现多科目作业撞车现象,保证学生作业时间总量不超时。
总之,“双减”之下老师要分层布置作业,让学生依据自己的喜好和能力选做作业,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作业的类型还要多样化,增加更多的实践性、操作性等体验类作业;更要保证学生作业时间总量不超时,从而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