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频道栏目 > 教育动态 > 正文     濮阳网-中共濮阳市委门户网站 濮阳市唯一重点新闻网站


学校管理要回归教育的本真

作者:王金明  文章来源:  字体:   发布时间:2020-12-04 09:40:38   

近一段时间,学校老师与我谈论的学校教育问题,主要集中在“忙于事务”而无暇顾及“静心思考”教学的问题上。实际上这是一个学校管理与教育、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中心问题——教育的本质问题。教育的本质问题,用在本真教育上就是教育的本真是什么?自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一直在讨论和思考并一次次回答这个问题。  

回答教育的本真,首先要从教育的目的说起,教育的目的是满足社会和学生的需要。这就决定了教育的本质不是管理,而是交流、沟通和帮助,是帮助学生学会思考。“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管住学生,而是帮助学生学会自己管住自己(培养主体性、自觉性)”。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一个人要不主动学会些什么,他就一无所获,不堪造就,……。人们可以提供一个物体或其它什么东西,但是人却不能提供智力。人必须主动掌握、占有和加工智力。”  

从上述教育与管理的论述中我们不难看出:“一个名副其实的教育者,最关注的应该是学生本身的发展(思维),而管理者最关心的是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教育者以人为本,管理者则以任务为本,管理者只把人看成是完成任务的工具。教育姓“教”不姓“管”,现在好多学校的教育与管理的关系是倒置的。“管理的核心是秩序,教育的核心是发展;管理以约束为手段,教育以提升为手段;管理的目的是效率,教育的目的是塑造;……”  

现在教师生活和工作在“事务”之中,不是写计划就是写总结,不是开会就是写汇报,不是迎接检查就是准备督导,不是……就是……从身体上看,每天处于疲惫状态;从学问上讲,教育教学研究颗粒无收;从道德上讲,不知教育为谁服务;从工作上看,丢了教育的目的和方向……“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成为一种奢侈品。教师静不下心思考,谈何教育教学和教育教学质量!  

那么,谁应该为教师“静下心来思考”提供保障和环境呢?上有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教育主管单位,下有具体学校、学部领导和管理服务人员,在往下有教育的对象和受众。教育管理就是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思考”环境、解决干扰师生“思考”的事物性工作的。如中学每天的两操,班主任能否不到操场监控学生或接受检查?实行集体管理就行!考试后分数统计是否由相关人员集中输入,然后提供给教师?宿舍和食堂管理能否学生自治或集体管理?提交材料或信息,各功能处室能否服务到一线?亲自统计?学校管理人员多的是!每周例会在无特殊情况下不超过一个小时?能否减少一些会议?真的,有些会开的真没什么意思!等等。值得思考的还有:如各种计划——学困生帮教计划、中等生提高计划、优等生培养计划……是写到书面的计划重要?还是教师有意识地、符合规律地行动重要?再如为了完成所谓的“任务”,抄别人的教案、文章、书籍等,抄写教案、笔记有必要检查吗?大家都知道,教师成长、提高,关键是反思自己、发现自己、书写自己!写有用的而非抄写!凡此种种,该终止了!该静下心来想想新的管理办法了!  

最起码,至少为教师提供:“静下心来备每一节课、静下心来批每一本作业、静下心来与每个学生对话、静下心来研究学问、静下心来读几本书、静下心来总结教育教学规律、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方式、静下心来品味与学生的分分秒秒、品味工作的乐趣、品味生活的意义”的机会,为教师提供思考“为什么现在的学生越来越不自觉和主动”的环境。  

问:为什么现在的学生自觉性这么差?  

答:因为他们大都是在“不需要自觉性”的环境中长大的,自觉性无从产生。  

问:如果家长和教师从小就把什么事情都管到(完)了,孩子还需要自觉性吗?  

答:当然不需要了!等着受控制就行了。  

问:什么样的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觉性?  

答:宽松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过分严格的管理,是无法培养出自觉性的。  

结论是现在的学校与家庭的学习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已经不适合培养“独立自主”的学生了!  

教育是一个复杂的育人工程,我们的任务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上游的越不自觉、越严防死守,管卡压使尽了,下游要想培养学生的自觉性,就必须“打扫地基”。越严防死守学生越不自觉。中小学“自顾自的教育”和只顾眼前业绩的教育,是违反学生成长规律教育的。这就是小学90分,初中及格分,高中能来上就不错了……小学共产主义,中学社会主义,大学自由主义……的根源所在。我们忘记了教育的本质,忘记了教育规律。在教育中,我们迷失了很久很久了。  

还记得我们做过的“折纸”游戏吗?  

第一次,我们每人手里拿起一张废报纸,组织者说:“对折——对折——再对折——撕掉它的右上角——再对折——撕掉它的左下角”。听一遍下来,我们完全能够默写出“折纸”的要诀:“对折、对折、再对折、撕掉它的右上角、再对折、撕掉它的左下角”,但是,当向大家展示自己的作品时,与组织者相同的一般不超过20%。  

第二次,我们每人再拿起一张废报纸,组织者说:“请大家看我怎么折叠的”,然后还是“对折——对折——再对折——撕掉它的右上角——再对折——撕掉它的左下角”。大家认真听与看,同时模仿组织者“折纸”。然而,当大家展示自己的作品时,与组织者相同的也不超过50%。为什么呢?记住了要领,能够默写,考试时能考100分,就是动手操作出来的“作品”不一致!  

第三次,我们每人最后拿起一张废报纸,组织者说:“最后再一遍,对折——有问题吗?”报告厅一片寂静之后,有人小声地说:“有问题”。大家在思考“对折”有什么问题?“对折,有上下对折,左右对折,横向对折,纵向对折……”对呀!有问题!不能笼统地说“对折”,只有搞清楚具体问题的指向才能作答。组织者接着问:“再对折,有问题吗?”“有!”大家使劲地喊。……课堂变成了到处都是“问题”的学堂。  

这个游戏告诉我们:知识技能不是东西,不能通过传递而直接接受;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间传授和传递的是知识与技能信息,而非知识和技能本身;知识和技能通过信息进行传播时,需要接受者的理解和转化。因此,接受的东西不等于理解了这些东西,掌握和理解需要学生自己思维与加工。这里的“理解与转化”就是思考。知识只有内化为经验,才能成为智慧。智慧产生知识,知识不一定产生智慧,知识能否产生智慧,要看一个人的悟性。知识不等于智慧,知识在思想者那里才能成为智慧。  

知识和技能,通过信息进行传递和交流的时候,单向交流和传递,没有双向交流和传递的效果好;即使是通过信息双向交流知识和技能,也不可能完全转化为接受者的知识和技能。因此,完全转化为接受者的知识和技能需要信息的重新建构和理解。知识和技能的建构是对信息的加工和重新编织的过程。这就是思考的过程。  

在教育教学和交流的过程中,最需要交流双方的合作、沟通和理解,需要师生的共同合作与参与。因此,合作学习就成为了新课程改革中,最推崇的和最有效的学习方法之一。一方面,教育应大量和有效地传授越来越多、不断发展并与认识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知识和技能,这是造就未来人才的基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越来越多。另一方面,教育还应找到并标出判断事物的标准,使人们不会让自己被充斥公共和私人场所、多少称得上是瞬息万变的大量信息搞得晕头转向,使人们不脱离个人和集体发展的方向——学习策略的掌握越来越重要。可以这么说,教育既应提供一个复杂的、不断变动的世界的地图,又应提供有助于在这个世界航行的指南针。可称之为“集体思考”。教育是在交流、沟通和帮助中思考。  

教育的本质是思考,学习的本质也是思考。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设计与组织实施这张“世界地图”和帮助学生寻找通向知识海洋与彼岸的“指南针”,都需要“静思”。教育管理,请为教师和学生提供静心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吧!  




责任编辑:冯牧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