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诗词 学科学
诗词是人文科学,科学是自然科学,一情感丰富,一客观冷静,二者有交融之处吗?有。且不必说跨学科研究在当今这个时代已成为一种发展趋势,早在古代我们的先人们就以诗词的形式去开展科学的探究了。最著名的是屈原的《天问》,这首一千五百多字居然提出了一百七十多个问题,其中天文方面三十问,地理方面四十二问,历史方面多达九十五问,真是千古奇作。有意思的是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针对屈原的《天问》也了一篇《天对》,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来读读。下面我们来看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的一首词:
木兰花慢·中秋饮酒将旦客谓前人诗词有赋待月无送月者
辛弃疾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嫦娥不嫁谁留。
谓洋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沈浮。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
词人这一连串的发问,把我们带入了富于浪漫色彩的神话世界 ,想象新奇。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 :“稼轩中秋饮酒达旦,用《天问 》体作《木兰花慢》以送月曰:‘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词人想象,直悟月轮绕地之理,与科学家密合,可谓神悟!”可见科学和诗词自古就有融合的先例了。
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曾经说过,科学和艺术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北京交通大学物理教师陈征博士认为,科学和诗词也可以说是硬币的两面,这枚硬币就是大自然。大自然是客观存在的,当我们以感性的情感去感知它,就会形成艺术,比如诗词;当以客观冷静的态度去分析它时,得到的就是科学。科学和诗词之间的界限就这样逐渐融合,大自然的灵感产生的诗词便有了科学的魅力。
浣溪沙
纳兰性德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那么,衣襟为什么满带茶香呢?其实啊要用物理知识就很好解释了。这是因为茶香的原子(分子)飘散到我们的鼻子里,被嗅觉器官所捕捉住而引起的感觉。这不就是热学中扩散现象吗?泡茶的时候是用热水呢还是用凉水呢?当然是热水。这说明分子的热运动与什么因素有关呢?温度。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
在诗词中不仅弥漫着氤氲的茶香,更充斥着各种花香。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而最有名气的恐怕就是“稻花香里说丰年”了。
西江月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在稻花的香气里,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这说的就是生态系统啊。在农田生态系统中,“稻”是生产者,害虫以“稻”为食,青蛙捕食害虫,这就形成了一条食物链。如果青蛙增加,青蛙会捕食更多害虫,那么农作物受到害虫的危害就轻。因此只有“听取蛙声一片”才能“稻花香里说丰年”。前一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中的“明月”是不是光源呢?其实,月亮本身不发光,所以它不是光源,但它可以反射太阳光,被月亮反射的太阳光能够在真空和空气中沿直线传播或折射,到达地面。战国著作《周髀》就明确指出:“日照月,月光乃生,成明月。”可见,我国古人就知道光的反射了。那么,“蛙声”和“蝉鸣”是如何产生的呢?青蛙声带振动发声,雄蝉的前腹部发音膜振动发声,雌蝉的乐器构造不完全,不能发声,是“哑巴蝉”。这就是物理中所学的“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在空气中传播,引起诗人鼓膜的振动,然后通过听觉神经传到大脑,形成听觉。诗人通过音色分辨出蝉鸣和蛙声。
唐代诗人张继在《枫桥夜泊》 听到的则是钟声。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诗中的“月落”是一种机械运动,以地面为参照物,月亮是运动的,夜深人静时月亮渐渐地落下。地面附近的水蒸气,秋夜遇冷凝华成小冰晶附着在地面、客船、树木上形成霜。 诗中的“霜满天” 就没有“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中的“霜满地”更科学。
霜是凝华形成的,那露水呢?
长歌行
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中的“露”是夜晚或清晨近地面的水气遇冷凝结成的水珠,是液化。你也认同 “百川东到海”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观点吗?“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毛主席给予了否定的答案。
我国地势自古西高东低,古人只观察到河流都是从西向东注入海洋,因此发出“何时复西归?”的感慨。对于这个疑问,李白在《将进酒》中进行了回答: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奔流到海奔不复回”是指江河的水汇集流入海洋,海洋中的水不会倒流入河,回到陆地。那么,河流中的水真的就不回来了吗?不。海洋中的水会蒸发,植物体内水分通过蒸腾作用,以水蒸气的形式到达陆地上空,最终又会以雨雪的形式从天上来到陆地。这就是生物圈中的水循环。由此可见,“黄河之水天上来”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
水在下落的过程中,高度降低,重力势能减少;速度增大,动能增加,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利用水位差产生的强大水流所具有的动能可以进行发电,这就是“水电站”。三峡水电站,当今世界最大的水利发电工程。水力发电过程中能量是怎么转化的呢?水的机械能转化电能,都要遵循能量守恒定律。
植物怎样获取能量呢?“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雨露滋润禾苗壮, 万物生长靠太阳。”绿色植物(包括藻类)中的色素吸收太阳光, 通过光合作用, 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富能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
植物的叶片中存在绿色的叶绿素,而多数植物的花中存在的色素是花青素, 所以才能“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万紫千红总是春”, 以至于“乱花渐欲迷人眼”。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是因为到了秋天,叶绿素因为气温下降而渐渐分解,其它色素的颜色得以显露出来。 清秋时节,“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霜叶红于二月花”又蕴含了怎样的科学道理呢?秋季气温下降,叶绿素受到破坏,液泡里的细胞液中出现由糖分转变成的花青素所致。
当我们读诗词的时候,有没有联想到相关的科学知识呢?特别是遇到一些与常识相悖的情况,有没有一探究竟呢?公元817年初夏四月,唐代诗人白居易来到江州庐山大林寺。此时“林花谢了春红”, 诗人为“芳菲尽”而神伤之际,独自走入寂静的山中,在一间寺庙前,忽然眼前一亮,这里的桃花依旧明媚照人,即景吟成一首七绝《大林寺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许多人认为,白居易写错了,那时桃花早就开过了。北宋科学家沈括小时候读到这句诗时,眉头凝成了一个结,“为什么我们这里花都开败了,山上的桃花才开始盛开呢?”为了解开这个谜团,沈括约了几个小伙伴上山实地考察一番。四月的山上,乍暖还寒,凉风袭来,冻得人瑟瑟发抖,沈括茅塞顿开,原来山上的温度比山下要低很多,因此花季才来得比山下来得晚呀。所以白居易的诗没有错,诗人很尊重客观事实。虽然故事的真实性还值得商榷,但是凭借着这种求索精神和实证方法,长大以后的沈括写出了《梦溪笔谈》。如今,据地理学家们测定,在山上高度每升高200米,气温平均下降1℃,证明沈括的见解是正确的。对待问题要有严谨和求实的态度,并且亲力亲为地去探索和研究出问题的答案。
这是古代的科学家,也许你觉得离我们很遥远。那么,当今的科学家更是我们应该追的星。“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她的父亲为取她取名呦呦后,又对了一句“蒿草青青,报之春晖”。不知是天意,还是某种期许,从此她的命运便与青蒿结下了不解之缘。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她开创性地从黄花蒿(中草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是中国人的骄傲。
那你们知道吗,屠呦呦发现青蒿素的灵感来自于中医古籍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当她站在诺贝尔奖的领奖台上,有机会向全世界发出自己的声音时,她毫不犹豫地强调力推中医文化:“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请各位有机会时更上一层楼,去领略中国文化的魅力,发现蕴含于传统中医药中的宝藏。”
今年春天,新型冠状病毒出其不意地引发了一场全球范围的没有硝烟的战争,迅速席卷各国家地区。在我国,耄耋之年的钟南山院士挂帅出征,成千上万的白衣天使“不计报酬,无论生死”紧随其后奔赴重疫区——抗疫第一线,社会各界人士捐助口罩、消毒液等疫情防控物资,真正做到“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那么,“停课不停学”的我们,有没有坚守自己的岗位呢?钟南山院士对青少年寄语“用知识缝制铠甲”,你听到了吗?
品味诗词艺术,学习科学知识,立刻行动起来吧!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