睁开发现科学的眼睛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诗意,也离不开科学,而我们的科学知识又是怎样获得的呢?中学生的科学知识主要是在理化生课堂学习来的。可是大多数学生一提到科学就头脑发蒙,两眼发呆,浮现在他们脑海中的是枯燥乏味的课堂、不苟言笑的教师、冷冰冰的实验器材、满黑板看不懂的公式和永远不会写也写不完的题目……其实,科学是有温度的,是有趣好玩的。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等你睁开眼睛去发现。
一、孩子的发现
我们的生活是奇妙的,只要你留心,总会有不同的发现。有一次,我做美容回来刚进家门,七岁的儿子就跑过来看着我问:“妈妈,你是不是去做美容了?”“嗯,你怎么看出来的呀?”“你的脸看起来很亮,这是因为你脸上抹了护肤品,是平的,在你脸上发生的是镜面反射。你做美容之前,脸凹凸不平,发生的是漫反射,看起来就没有那么亮了。”听完儿子的话,我满头黑线,心想你又没有拿着放大镜看我,我什么时候脸上凹凸不平了。但是看着儿子脸上得意灿烂的笑容,我还是摸着孩子的头表扬他:“光学学的不错啊,知道镜面反射和漫反射了。”“哼,我还知道镜面反射会造成光污染呢”,他边说边跑开去一边玩了。这孩子,我摇摇头,不知道说些什么,心里却是一丝甜蜜的喜悦。
上个学年,我担任八年级的生物学教学工作。有一天,我把生物学课本带回家,准备在家继续备课。晚上儿子举着小手对我说:“妈妈,我的手流血了。”我一看,他手指上有点血迹,但是已经不再流血了。“这是毛细血管流血吧?”我非常惊讶,因为他喜欢看物理化学,但是基本没有看过生物学。“你怎么知道的呀?”“在你的课本上看的。动脉出血是喷射状的,静脉出血是连续一滴一滴的,静脉出血是渗出的,可以自行凝血。”我回头看了看沙发上,生物学课本还在翻开着,打开的那一页正是《出血和止血》。
说实话,孩子第一次和我说光学现象镜面反射的时候,我只是觉得孩子喜欢科学、喜欢阅读科普读物,效果挺显著的,居然可以从科学的角度来解释一些日常现象了。那么,这次他和我说毛细血管自行凝血,把生活中的一次安全事故当作实验来观察、总结,我不禁思考的更深远一些了。理化生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息息相关。通常情况下,我们只是在课堂教学中解释物理、生物学概念时,才会引用生活中的例子。初中生在学校学习科学知识更系统更全面。那么,下课以后,看到生活中的实例,是不是也可以尝试着去联想与之相关的科学知识,并做出合理的解释呢?
二、餐桌上的科学
有天中午,全家人聚在一起吃午餐。餐桌上有酱爆花蛤和可乐鸡翅两道菜。我就和姐姐开玩笑:“原来没有教学生物的时候吧,看到满桌子的美味佳肴,还能想着这些菜是怎么做出来的,以后自己也可以尝试着去烧菜。现在教了生物学啊,看到花蛤,就想到它是软体动物。看到鸡翅,就想到鸡属于鸟类,鸡翅上肉多的那部分是肌肉中的肌腹,白色部分是肌腱,吐骨头的时候还想着要不要把骨头嚼碎看看是不是骨中空,能不能做成骨笛。”姐姐笑道:“嘿!可以啊!现在听你一说话,就知道你是教生物学的。”
外甥女趁机在旁边问:“舅妈,我们学校有个患白化病的学生,她头发眉毛都是白色的,是不是与遗传有关啊?”我一听孩子主动关注这样的话题,机会很是难得,就放下餐具,在餐桌上开始现场教学:“是与遗传有关,这是基因控制的。一对相对性状是由位于一对染色体上的一对基因控制的。基因有显性基因和隐形基因之分。当一对基因都是隐性基因时,表现出隐性性状。白化病患者是隐性性状,她的这对基因都是隐性基因。”“但是她爸爸妈妈都正常啊”,外甥女听完我的解释后疑惑地问道。我不慌不忙趁机接着科普,“这一对基因,一个遗传自爸爸,一个遗传自妈妈。她爸爸妈妈表现正常,那他们的一对基因里一个是显性基因,一个是隐性基因,然后都把隐性基因遗传给了她,她就患有白化病了。”“她是独生女。如果她爸爸妈妈再想要一个孩子,还会患白化病吗?”,这小丫头,思考的还挺深,我向她示意微笑,说“有25%的概率。”“再要一个呢?”“每一个孩子都有25%患病的概率。”“哦,舅妈,将来我们生物老师肯定不能这样直白地讲给她听,她会很难过的。”“可能需要换种方式。不过你听懂了吗?”外甥女点了点头。一个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尚且能理解,那为什么许多初中生仍然不明白呢?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可能是我没有引导到位,也可能是学生没有敞开心扉,没有打开心灵探索外部世界的窗子,没有睁开发现科学的眼睛。
从生活中发现科学并不难。从生活走向科学,对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需要留心生活,仔细观察,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记得上学期学习《植物的无性生殖》时,以马铃薯为例。学生都知道,土豆在放置很长一段时间后会发芽,也很容易理解植物利用块茎进行繁殖。但是土豆发芽的必要条件是需要有芽眼,有部分同学甚至不知道芽眼是什么。那么,我亲爱的同学们,下次回家进厨房的时候,留心一点,能不能仔细观察观察土豆,看看芽眼是什么,从而再联想到土豆的块茎可以进行无性生殖呢?正是有了在生活中的体验这一环节,这节生物知学得特别好。
三、生活中的科学
今年9月1日开学那天凌晨,儿子肚子不舒服,看着他痛苦的样子,我就去用水杯灌了热水,再用毛巾裹上一圈给他暖肚子。谁知刚过几分钟,就听见“啊”的一声,悲剧发生了。原来是热水冲开了壶盖,把儿子烫伤了。我非常内疚,怎么当初没有换个能拧得更紧的水杯。可后来,儿子却对我说:“妈妈,我讨厌内能。”我心头一震,这件事不能给孩子心里留下阴影,我就对他讲:“你不是喜欢蒸汽火车吗,它的工作原来就是如此,水蒸气的内能做功。如果你不喜欢内能,那你以后还坐汽车吗?”孩子听后好像懂得了我的意思。可巧的是,这学年我开始教九年级物理,第一章就是热现象——内能。在课堂上我把我家孩子这个例子讲给学生听,学生听听的津津有味。我顺势引导,让他们分析“孩子讨厌内能”的原因,大家七嘴八舌,各抒己见,教学效果比往常有了很大的改进。我希望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们在教室里抬头看见电扇转,能有意识地联想到这是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看到马路上飞驰的汽车可以联想到汽车发动机是热机,利用内能做功,在汽油机的做功冲程中获得了动力……
端午节到了,学校餐厅组织学生包粽子,活动举办的很成功,我也有幸吃到了学生送的粽子。我品尝着孩子们亲手做的粽子,眼前却浮现出这样一个情景。学生在参与活动的同时,与旁边的老师在沟通:艳阳高照,这是太阳在发生核聚变反应给我们带来光和热;沐浴在阳光下,花坛中的绿色植物正在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CO2),释放氧气(O2),叶绿体中的色素吸收太阳光,把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细胞中;下课铃响,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主任在广播里通知学生们去餐厅包粽子,这是主任的音色决定的;各班班长组织学生去餐厅,计算一下各班的速度吧;学生可以把粽子包成各种形状,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锅里的水开了,汽化中的沸腾现象,水由液态变为气态,水是化合物,水的分子式是H2O,纯水不导电;粽子在热水中煮熟,这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改变粽子的内能;空气里弥漫着粽子的香味,这是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做热运动;吃下去的粽子是从消化道的哪个器官开始消化呢,口腔还是胃,消化液是什么呢?有没有一种透过表象看本质,一切事物更清晰的感觉?
生活原来这么有意思,我一直在期待这样的课堂!亲爱的同学们,睁开发现的眼睛吧,你看到的不仅仅是生活在眼前的样子,还有科学知识和诗意的远方!生活这么美好,慢慢走,欣赏啊!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