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互联网保险发展较快,已成为保险销售的重要渠道之一。但互联网保险一直存在过度营销、不知情“被保险、被扣费”的顽疾。很多消费者在互联网保险平台领取到变相的“免费赠险”——如“体验三个月免费服务”后,被保险公司自动扣款,消费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投保”。
为此,中国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发布风险提示,提醒消费者要清晰地认识到“免费”是诱导,极有可能暗藏陷阱和风险。
轻轻一点“免费领”个人信息被套取
按照银保监会此前下发的《关于开展互联网保险乱象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在销售问题上,“零首付”“低首付”“首月仅为X元”“免费赠送”“免费领取”“限售、限时、限量”“剩余X份”“红包补贴”等通通被划上红线。
但是,虽然“免费赠险”已被明令禁止,变相的“免费赠险”仍是套路多多,有的写“周周领”,有的写“您获得了免费大病保障额度”,有的则是“医疗报销金600万免费体验2个月”,在不告知信息的情况下套取消费者的个人信息。
消费者吴女士告诉记者,她在某知名互联网平台上浏览时,时常弹出这类保险广告页面。出于好奇她点击了同意“免费领取”,就投保了一份保障额度为10元的免费医疗保险。之后不需要输入任何信息,系统已自动导入她的身份证等个人信息,最令她惊奇的是,里面还包括她家人、孩子等个人信息也被导入页面。吴女士担心存在潜在的风险,但是她无论如何在页面上也找不到放弃“免费领取”这份保险的按键。
赠送保险到期后自动扣款续期
消费者在未清楚了解保险内容、保费缴纳等情况下,便被“免费”诱导而投保。这种营销引流模式存在诱导营销、信息披露不当等问题,侵害消费者知情权和自主选择权,易引发消费纠纷或投诉。
记者在黑猫投诉平台上,就看到很多消费者类似的投诉。消费者李先生称,他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开通了免费保险体验业务,并自动续期扣款。
今年4月份,王先生在某App上被赠送了三个月“好医保”保险的免费体验服务。之后,王先生卸载了该软件。后来,王先生在该App上的金额不足,未经允许自动使用某借贷服务扣款。王先生查询消费信息才知悉,7月时未经通知或询问,一份所谓的“保单”从7月22日生效,并在7月15日自动扣费。自动续期到一年并开始扣款。7月15日投保和扣费的情况,王先生均未收到电话或短信通知。
因需购买保险不被“免费”迷惑
为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防范诱导销售等风险,中国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提醒消费者在选购保险产品时,做到明明白白买保险,清清楚楚享保障。
在浏览保险营销宣传页面时,注意了解发布营销广告主体、保险产品承保机构,看清保险产品类型、保障内容和收费方式等重要信息。根据自身风险保障需求和消费能力选购,不被“免费”营销宣传诱导购买本不需要的产品。
如对宣传界面内容不了解,最好不要随意填写个人信息或同意授权办理等操作,防范个人信息泄露风险。
消费者如确有投保需求,应认真阅读保险合同,对于未能明确展示保险合同条款等重要内容的销售页面,不随意点击确认。着重了解保险责任、除外责任、保险期间、保险金额、保费缴纳、风险提示、客户告知、投保须知、续保条件、保险金赔偿或给付、犹豫期和退保损失等影响投保决策的重要事项。不盲目跟风冲动消费,尤其是线上签约投保时千万不要图方便就“一勾到底”。
总之,消费者购买保险应根据自身风险保障需求和消费能力,与保险公司订立相应保险合同。按照合同约定,投保人支付保费,保险公司在发生合同约定事故时承担经济补偿或给付的义务。不被“免费”诱导,以防自身权益受到侵害。
发现错误购买及时在犹豫期退保
据了解,自2013年“互联网保险元年”以来,在互联网保险业务快速发展和互联网保险市场急剧变化的同时,互联网保险行业相关违规问题也不断出现。银保监会和各地银保监局通过风险提示、规范监管办法、产品通报等多种方式进行了监管。
专家表示,对于互联网保险乱象专项整治,银保监会和银保监局明确指向过度营销、诱导消费等问题,将极大地规范互联网保险市场。
最后,从消费者的角度,应通过多种方式了解保险产品,提升保险意识,全面认识保险产品和保险价格。一旦发现错误购买,及时在犹豫期退保,并对相关违规问题进行举报投诉。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