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7月8日5时许,经开区新习镇后铁邱村的粉皮作坊已经灯火通明。蒸腾的热气中,工人麻利地将晶莹剔透的粉皮铺上晾架,空气中弥漫着红薯淀粉的甜香。这个有着百年历史的“河南老字号”产业,如今因巡察整改带来的“一纸证书”而重焕生机。
后铁邱村的粉皮制作始于清光绪年间,其以“色泽如玉、柔韧筋道”而闻名豫北,2016年被认定为“河南老字号”。然而,随着食品监管的规范化,该村分散的小作坊因无法取得生产许可证,逐渐陷入“有口碑无市场”的窘境。“以前只能在集市摆摊,价格压得低,年轻人都不愿意干。”从事粉皮制作30年的李来军回忆说,全村粉皮作坊从鼎盛时的百余户缩减至不足20户。
去年9月,经开区党工委第二巡察组走访时发现了这一“痛点”:生产许可证的普遍缺失,致使特色产业长期停滞在小作坊阶段。问题反馈后,后铁邱村党支部将“解决粉皮生产许可”列为头号整改任务。
“群众不是不想办证,而是怕门槛高、投入大。”村党支部书记王全海表示。新习镇党委迅速协调市场监管、卫健等部门成立专班,变“坐等审批”为“上门服务”:指导改造生产车间、规范工艺流程、完善申报材料……针对小作坊资金有限的实际,专班采取“一坊一策”,将卫生标准、设备布局等要求分解为可操作的“步骤清单”。
去年12月,李来军率先拿到食品小作坊登记证,成为村里首个“持证上岗”的粉皮作坊。“这证就是‘通行证’!”他举着证书告诉记者,现在自家的产品已进入本地超市,价格比过去提高了30%。
一本证书激活一村产业。目前,后铁邱村已有多家作坊完成了规范化改造。更可喜的是,村集体正整合资源申请“铁邱”商标,计划统一标准、统一包装、统一销售渠道。“巡察组不仅解决了眼前的问题,更帮我们蹚出了一条产业振兴的路子。”王全海说。记者 侯科建 通讯员 沈明阳 谢启峰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