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
近年来,范县积极主动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探索出全域化、社会化、智慧化“三化”养老新模式,推动形成以县养老服务中心为龙头、乡镇养老机构为支撑、村(社区)日间照料中心为基础、民办养老机构为补充的县乡村三级养老服务体系,实现养老保障由兜底向普惠转变,真正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省、市人大常委会对范县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给予高度评价,范县通过优化提升养老“四种模式”和“365+369”品质养老生活的养老服务典型案例,入选《河南省养老服务典型案例汇编》。
坚持高位推动 实现养老全域化
强化养老服务体系保障。成立以县委书记、县长为双组长,各乡(镇、办)及县直有关单位为成员的加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全县养老服务工作中的重大事项,及时解决养老服务领域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形成齐抓共管、高效有力的工作态势,确保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稳步推进。
全面升级县养老服务中心。先后投资1.2亿元,建成投用重度特困人员托养中心、精神智障特困人员托养中心、范县老年人养护中心,可提供养老床位582张,在院293人,为老年人营造更加健康和谐的生活环境。
大力建设乡镇公办养老机构。先后投资1500万元,对乡镇敬老院进行改造提升,特困供养人员兜底保障有力。辛庄镇敬老院成功转型为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设计养老床位60张,现已入住37人;王楼、张庄等乡镇谋划争取资金1.6亿元打造城西、城南等区域养老中心,通过不断改造提升,全县10个乡镇敬老院功能更加完善,现可提供养老床位307张,在院111人。科学布局村(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先后建设12家日间照料中心、99个中心幸福院,投入207万元对全县680余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开展适老化改造工作,完成75个助餐点打造任务,将养老服务延伸到“最后一米”。
坚持专业运作 推动养老社会化
引进龙头企业。主动承接豫鲁毗邻地区发展工作,加强与山东省聊城市养老业务合作,引进山东盛世千岛服务有限公司等机构参与养老事业,并出台税收优惠政策,对养老机构提供养老服务的增值税进行免征,对非营利性养老机构自用的房产、土地免征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对符合条件的非营利性养老机构取得的收入按规定免征企业所得税。
创新服务模式。一种模式是“365”模式,即一年365天,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服务保障。通过整合各类资源,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健康管理、精神慰藉、文化娱乐等一站式服务,让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贴心关怀。另一种是“369”模式,打造“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六种养老服务模式”“九项养老服务保障措施”。构建县、乡、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实现养老服务全覆盖;推行邻里照护、日间照料、居村联养、集中托养、医养结合、智慧养老六种养老服务模式,满足不同老年人的需求;实施九项养老服务保障措施,包括加强组织领导、增加资金投入、完善政策支持、强化人才培养等,为养老服务工作提供有力支撑。
建设专业队伍。发挥范县职业技术学校专业优势,开设老年服务与管理特色学科,在校学生有49人;邀请中石油联合北京公益服务发展促进会对范县养老人才进行全方位培训,培育10名村匠、60名养老护理师。结合“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工作,开展护工职业技能培训,开办37个班次,培训1696人,其中养老护理员1189人,全面提升从业人员服务水平。
坚持信息赋能 开启养老智慧化
提供个性化服务。积极开展“互联网+医疗”、家庭医生签约等服务,通过设立家庭病床、上门巡诊等方式,为居家失能老年人提供上门医疗护理服务,为65岁及以上失能老年人、高龄老年人提供上门健康服务累计1.7万人次,建立健康档案6.1万余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41664人。让老年人融入智能化社会,乐享“数字生活”带来的便利。
加强服务质量监管。通过视频监控平台,实时掌握养老机构设施设备、消防安全、用电安全和其他情况,并及时调度处置,确保安全运行。截至目前,累计开展消防安全宣传培训14次,培训人员360余人,检查涉老商品经销门店36户次,约谈老年人用品经营者3次,切实保障老年消费者合法权益。本报记者 杜鹏 通讯员 王殿锋 吴修东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