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党的二十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2023年,清丰县韩村镇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紧紧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立足本地优势,加快产业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主动拓展市场,示范带动走好共同富裕道路;培育高素质农民,厚植文明乡风,补齐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坚持党建引领,凝聚各方力量,增强内生发展动力,落实好富民政策,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不懈奋斗。
一年来,全镇工业经济稳中向好,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社会事业成效显著,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不断提升。数据显示,全镇完成财政收入1057万元,超额完成目标任务。完成规上工业产值42100.366万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673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额4741.6万元,均位居全县第一方阵。
“五星”支部建设。
聚力基层党建 引领高质量发展
全面加强党员干部思想建设。紧紧围绕党中央决策部署,扎实推进党员干部理论学习,加强思想建设。特别是主题教育开展以来,按照省、市、县统一部署,紧紧锚定目标任务,牢牢把握“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总要求,推进主题教育走深走实。全年培训支部书记120余人次,举办“支部书记论坛”4期,持续深化“导师帮带制”,助力年轻干部快速成长。全年组织“万名党员进党校”活动16次,累计培训1750余人次。优化党员发展结构,全年发展党员27人,其中35岁以下占总数的81%。各支部开展“三亮工程”“党员联户”,让“党员红”带动工作“一片红”。
全面升级“五星”支部创建。坚持把“五星”支部创建作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坚持“抓两头、带中间、促发展、出亮点”,多次组织召开研讨会、联席会议,聚焦29项重点任务,研究部署创建工作。开展农村“五星”支部争创大比武,形成了示范村精细提升、创优村进位提速、后进村升级晋位赶超发展的良好势头。2023年度成功创建“五星”支部2个,“四星”支部3个,“三星”支部20个,整顿软弱涣散支部1个,“三星”以上占比74%。
全面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2023年,韩村镇高家村因基础设施落后、村集体经济薄弱被列为软弱涣散村。韩村镇党委坚持问题导向,精准施策,通过强力推进基础建设、全力提升村容村貌、大力发展集体经济等措施全力补齐软弱涣散短板。在高家村新修下水道1200米,新建党群服务中心10间,修建村内道路1700米,清运垃圾3000余立方米,拆除整治残垣断壁11座。积极争取上级资金50余万元,依托河南新阳种业公司平台建设红薯育苗暖棚2座,由村集体统一种植薯苗,预计每年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6万元。
提升基层阵地建设。投资50余万元,新建库韩村村党群服务中心440平方米;投资30万元,新建吕家楼村党群服务中心300平方米;投资45万元,对杨韩村党群服务中心进行翻修提升;投资75万元,新建高家村党群服务中心,不断提升服务群众水平。
强化意识形态引领。全年组织召开专题分析研判会4次,举办专题培训班2期,开设专题课堂4次,与34个村签订目标责任书。依法加强宗教管理,推动宗教事务管理规范化。围绕“文明幸福星”创建,指导34个村成立文艺演出队,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围绕党建工作亮点,在省、市、县媒体、“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刊登文稿30余篇。
孟村葡萄。
小农丫红薯分拣。
聚力加快转型升级 产业发展更加兴旺
扛牢粮食安全。坚持把粮食安全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全力守护好人民群众的“菜篮子”“米袋子”。2023年,粮食播种面积4.2万亩,蔬菜种植面积4000亩,农民人均纯收入近2.3万元。
发挥产业优势。以河南小农丫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河南新阳种业有限公司、薯方兴等红薯企业等龙头企业为依托,创办农民合作社20余家,家庭农场15个,形成了“企业+合作社+农户”运作模式,种植红薯1.2万亩。带动了韩村镇红薯种植、加工、包装、销售、物流、电子商务的一体化全链条发展。韩村镇成为全国知名红薯种植基地、分拣包装集散地。
转型升级产业。投资300余万元,在西赵楼村建设智能化出菇房9座,采取立体化、集约化、智能化发展模式,实现一年四季出菇,推动了食用菌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村集体经济增收18万元,带动周边6个村60余人就业,人均月增收800元。
多方引资招商。坚持链式招引、以商招商,盘活村集体经济资产,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签订产业联合实验站建设项目,项目建成后主要在小麦、红薯、食用菌、蔬菜、林果、畜牧等先进技术推广、新产品开发、农副产品加工、专业技术人才交流与培训等方面强化提升;引资1200万元,新建茂林肉兔繁育基地1家,肉兔年存栏1万只、出栏30万只,繁育60万只;投资500万元,在勾韩村废弃的塑料厂原址上新建韩村镇商贸中心3000余平方米,盘活了资产,增加了村集体收入。同时,商贸中心的建成方便了群众购物,在增强城镇服务功能、促进农产品市场繁荣、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
生态宜居。
聚力推进生态宜居 城乡环境更加亮丽
持续改善基础设施。新建村组道路6000余米,污水管网5000余米,铺设胡同75条1.8万余平方米;新建村室1000余平方米,文化广场2000余平方米;墙面提升3万余平方米。栽植绿化树木2000余棵。路网、水网等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完成危房改造3户,及时消除了重大安全风险隐患,切实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持续优化城乡环境。加强文明劝导,对私搭乱建罩棚、乱堆杂物进行清理,“六乱”治理成效显著。全镇共清运生活垃圾134处19.6万余立方米,拆除违建7处,新增垃圾桶500余个,城镇秩序明显好转。深入落实“河长制”工作制度,积极开展河道“四乱”整治,常态化开展河道内乱堆、乱采、乱占、乱建等“清四乱”专项行动,不断提升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耕地保护持续向好。坚持动态巡查常态化,依法拆除非法占用土地两违建筑1宗。强化源头管控,组织农业农村、规划建设、综合执法等相关部门联合办公,制订审批流程标准,规范农房审批管理工作,从源头上保护好每一寸耕地。
菊花采摘。
聚力保障改善民生 群众福祉更加殷实
不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为644户脱贫户、73户边缘户制订“一户一方案、一人一措施”,落实帮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常态化开展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核实防返贫监测预警线索45条,排查整改问题13个,新增监测户3户10人,落实帮扶措施3条,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不断加大就业服务力度。做好用工信息宣传及就业促进工作,通过就业政策宣传、指导和就业服务、农村劳动力新增转移就业3457人。
不断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747人309万元,保障城镇居民最低生活补助18人7万元;特困人员救助供养保障152人,基本生活费95万元,照料护理费40万元;临时救助26人次2.5万元;孤儿基本生活保障3人,保障支出4万元。高龄津贴发放761人、补贴金额53万元,困难残疾人实际救助 630人、生活补贴68万元。
聚力促进和谐稳定 社会治理更加有序
突出安全生产。常态化开展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行动,对辖区内企业、燃气、液化气、加油站等进行常态化检查50余次,检查安全点位200余处,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同时,突出抓好道路交通、食品卫生、森林防灭火、防汛减灾等工作。2023年,全镇未发生一起安全事故,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早抓矛盾隐患。通过“走基层、探民情”等敲门行动,排查矛盾化解纠纷80余件,切实解决群众合理诉求,全力化解矛盾纠纷,群众满意率达100%。
突出信访稳定。坚持警钟长鸣,注重疏导化解。在重点敏感时期,扎实开展信访稳定、矛盾化解工作,保证了重点敏感时期社会大局平稳。
坚持政治引领。常态化开展夜校学习教育,始终把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贯穿政府工作全过程,引导全镇干部职工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更好做到“两个维护”。
坚持转变作风。牢固树立“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紧盯目标任务,强化队伍建设,推动全镇上下主动担当、积极作为。
坚持为民施政。自觉接受人大和社会监督,办结人大建议议案10余件,处理领导信箱、12345政府服务热线、网络问政等群众反映事项60余件。
抓好整改落实。坚持问题导向,切实做好人居环境整治、巩固脱贫攻坚等问题整改,有效解决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
严控各项支出。坚持常态化过“紧日子”,“三公”经费开支继续下降。
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不断强化警示教育,紧盯群众身边腐败和不正之风,持续从严纠治基层“四风”。
“任重道远须策马,风劲正是扬帆时。我们将继续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引领,开拓创新、狠抓落实,努力在新发展格局中抢抓机遇、在成效成果中增强信心、在埋头苦干中砥砺奋进,全力推进韩村镇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该镇党委书记徐进忠说。本报记者 李振涛 通讯员 尚庆军 文/图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