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30.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就有13万人口。有城市、农村、城中村、城乡接合部;既有本地居民,也有外来企业职工……”说起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的特点,示范区党工委书记杨行玉勾勒出了一幅“城乡融合图”。
随着经济发展和城乡融合稳步推进,示范区大型社区、“村改居”的特征日趋突出,这增加了当地基层治理的难度,对基层治理提出了新挑战。近年来,示范区以党建为引领,创新社区治理新方式,不断提升共建共治共享水平,探索出一条市域社会治理新路径。
楼长赋能“微网格”
激活基层治理新动能
绿城花园小区是示范区卫都街道办事处辖区最大的小区,有31栋楼、4244户住户,常住居民超过8000人。随着城市的发展,小区居民对电动自行车停放和充电的呼声日渐增加,尤其对于每天需要骑车上班的上班族来说,能够为电动自行车安全、高效充电成了刚需。
然而,具有充电功能的停车棚的建设往往需要“闯”过业主意愿征询、局促的小区面积、复杂的审批流程、建设资金分配、后期维护保养等重重难关。就一个小区而言,啃下这些“硬骨头”绝非易事。
“哪种充电模式最便捷?”“是否兼顾每栋楼?”“雨天顶棚会不会产生噪声?”“从哪里挤出来这么大的地方?”……充电车棚的提议一出,异议随之而来。寻求楼栋内民意的“最大公约数”,是绿城花园小区要迈出的第一步。
如何协调、解决居民关切的各类问题?在此过程中,通过居民选举产生的“楼长”及业主委员会党支部起到了关键作用。
“我们将居住在各个楼宇中的党员骨干、热心居民选为住户依赖的‘楼长’,特别是抓住党员骨干为核心这个基层治理的关键,就能在一个社区出现问题时,依靠党组织、党员骨干的力量去解决。凭借熟悉居民和社区情况的优势,‘楼长’的工作人员向上对接社区资源,向下团结小区居民,为社区和居民之间架起了互通桥梁,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绿城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祁丽娟说。
同时,社区党总支、小区“红色物业”、“红色业委会”主动介入,召开数次协商会,各户业主各展所长,参与主导设计充电车棚位置、充电模式、把关车棚材质、监督资金流动等每个环节。“硬骨头”终于被啃下了。
事实上,绿城花园小区的相关实践,正是近年来示范区紧盯小区这个城市治理的基本单元,坚持“党建引领、服务至上”治理理念,发展培育“社区党总支—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四级网格化管理体系,推动工作下沉到网格,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实现党建引领“小网格”,构筑起基层治理“大格局”。
有序推进“村改居”
谱写基层治理新篇章
“自从搬进新社区,每年都能拿到社区带来的红利,以前想都不敢想!这都得益于党组织带领得好。”祁家庄社区居民胡心霞说,去年她家仅租金收益就有3万余元。
“我们花费1万多元提升社区绿化带,美化辖区的生态环境。2022年以来,利用集体收入,建设了党群服务中心便民服务厅、党建活动室,为群众提供水电维修、管道疏通、楼道照明等便民服务。”祁家庄党支部书记祁占璞说。
像祁家庄社区这样的社区,示范区还有很多。娄店、貌庄、大庙、孟村、许村等村也陆续变成了社区。如何让农民市民化、过上市民般的幸福生活,改变生活方式,拓宽增收渠道,提升文明程度,成了这些社区党组织天天琢磨的事。
示范区充分激发基层党组织的活力和内生动力,探索出“5+1”创星模式,大力发展集体经济,落实股份合作社,实现村集体收入和居民分红所得双创收。2022年,示范区5个村改居社区集体经济收入共400多万元,带动2327户,户均增收1700余元。
集体经济年年攀升,物质腰包“鼓了起来”的同时,示范区群众的精神之钙也跟着“壮了起来”。
“十年弹指匆匆过,如今再看我家乡。座座高楼真漂亮,咱乔迁新居喜洋洋。”孟村社区土生土长的付双军是示范区小有名气的“文化人”,谈及近年来家乡的变化如数家珍。
2015年以来,孟村党组织积极为群众搭建展示舞台,组织首届元宵晚会,群众通过广场舞、戏曲、独唱、小品等多种表演形式,唱身边事、演身边人,赞家乡美、颂新生活,让更多人感受到示范区日新月异的变化,体验到“村改居”带来的幸福生活。同时,开州街道以中华传统文化为纽带,凝聚乡贤力量参与家乡建设,彰显文化自信,鼓励村改居党组织建设文化大舞台,打造“文化盛宴”,营造浓厚党建文化氛围,融洽党群关系,引领文明新风,展示村改居居民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创新融合“四治”
构建基层治理新格局
2023年12月15日,雪后的濮阳穿上了厚厚的白色“外套”。在由许村东、许村南、许村北组建的卫都办西湖社区,居民赵志芳、张文忠、田章拴一大早就与邻居拿着大扫帚、大铲子在楼下热火朝天地扫起雪来,为上班居民和上学学生清理出来一条“安全通道”。
“自从成立社区‘两委’,不仅社区环境得到了提升,像这种清理道路积雪的事情,这些‘两委’成员都会带领各自分包网格的党员和志愿者冲锋在前!”西湖社区党总支副书记、第2网格长张贵峰无比骄傲地说。
近年来,西湖社区坚持党建引领,通过强化社区党组织建设、整合党建资源,选树一批政治过硬、年轻有干劲、文化程度高、治理能力强的干部进入社区“两委”,不断夯实社区治理的“主心骨”。
“我们党总支优先把小组长、致富带头人、外出务工返乡人才、退伍军人、大学毕业生等作为发展对象,近年来新增青年党员13名。”西湖社区党总支书记孔祥开表示。
与赵志芳、张文忠、田章拴一样带领居民清理积雪的还有社区的“楼长”吴艮虎等。在治理西湖社区乱停车、楼道堆物、“飞线”充电等问题上,社区“楼长”发挥了重要作用。
“你别看社区现在这么好,过去可不是这个样子的。”对于社区一点一滴的变化,孔祥开记忆犹新,“过去,社区居民别说清理小区公共区域的垃圾了,楼道里、家门口的垃圾都不愿意收拾。后来我们就带头干,再后来就一家一家主动比着干,看谁家门口、楼道口更干净。同时‘楼长’通过发宣传单、上门劝导等措施,引导他们合理投放垃圾,共同维护社区卫生环境。”
“党员带头引领”“网格员划区分片”“楼长包户包干”是西湖社区为全面激发社区居民参与环境整治的积极性而探索出的动员模式,也是示范区坚持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四治”融合的真实写照。通过以自治为基础、党建引领增活力,以法治为保障、普法宣传入人心,以德治强教化、孵化服务育新风,以智治为支撑、服务群众零距离,引导广大群众不做“旁观者”、不当“局外人”,让人居环境整治真正成为社区居民的“家务事”,助推人居环境由“一时美”变“一直美”。
如今,示范区社区居民的腰包鼓了,遵纪守法、文明礼貌在新区大地蔚然成风,群众的生活质量、生活环境得到根本性提高,幸福感、安全感、满意度大幅提升。示范区将持续巩固提升城乡融合治理成效,加快打造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在新起点上努力营造干净整洁有序、山清水秀城美、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环境。本报记者 侯科建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