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台前县清水河乡芦庄村村民吃过晚饭,散着步来到文化广场,踏着音乐的节拍,扭腰、踢脚、转身,不一会儿就会聚成一个巨大的广场舞方阵。
“普通的广场舞没想到在舞台上那么好看!”今年返乡工作的村民刘亚怀里抱着孩子高兴地说道,“前两年回家在乡工业园找了份工作,家乡比大城市生活节奏慢,现在每晚村里都有广场舞,每逢节日乡里还经常组织文艺演出,在家感觉很轻松、很幸福。”
“现在村里人与人之间更亲近了,邻里关系更和谐了,闹矛盾的也更少了,这都得益于上级组织的各种文化活动。晚上没事的时候,大家都出来跳跳舞、看看表演,还能锻炼身体,比窝在家里强多了!”村级文化协管员晁琳琳说道。
一个个新建的文化广场、一次次精心组织的文化活动、一桩桩急群众所需的文艺实事……近年来,清水河乡坚持文明善治,主动创新求变,转换思路,以“融合赋能”党建新思维构建引领精神文明建设新格局,在乡村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续深化文明创建、文明培育和文明实践工作,推动全乡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乡村处处劲吹文明“和谐风”。
党建引领,以融合赋能布局新发展。坚持把精神文明建设与党的建设、项目发展、乡村振兴、人居环境、兴村富民等工作融会贯通一体推进,确定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建设、加大群众性文化活动组织力度等20项重点任务,并实行周总结、月通报,确保既定各项重点任务、方案按照时间节点有序稳步扎实推进。
工程凝心,以“融合赋能”打造新形象。夯实阵地,实施文化基础设施换新工程,先后建成7个标准化的文化活动广场,投入350万元对全乡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基础设施和村级文化阵地器材等进行改造升级。整合重塑,推进本土文化品牌工程,组建豫剧、山东梆子等戏曲剧团7支,组建竹马队、舞狮队等特色文艺队伍20支,挖掘扬琴、花鼓戏等曲艺和特色民俗艺术项目8个,培养各类乡土文化艺人210人,明确传承人11人,其中枣梆戏、山东梆子、剪纸被列为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倾力打造全乡焕颜工程,对全乡42个村52条主干道路进行绿化提升,种植各类花果苗木累计7万余棵,拆除违建、私搭乱建、残垣断壁62处,推动“一宅变四园”156处,实现乡村大焕颜。
行动铸魂,以“融合赋能”展现新作为。用活用好“乡村光荣榜”选树活动这个有力抓手,广泛发动各村评选各类“星级文明户”2700余户,累计评选“好媳妇”“好婆婆”“道德模范”等先进典型100余人。高标准打造甘草堌堆百姓宣讲点,以真人真事、真情实感,用大白话、讲小故事,讲好履职敬业、追梦筑梦、奋斗圆梦的故事,抒发爱国之情、强化报国之志,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把爱国奋斗精神转化为实际行动。今年以来,已累计开展宣讲200余场,1万余人次现场聆听。记者 王莹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