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粮仓”向“钱仓”迈进,从“农业大镇”向“农业强镇”奋进,从“圆梦小康”向“共同富裕”挺进……近年来,经开区新习镇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始终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思路不动摇,立足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系统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2022年,该镇被授予“河南省省级农业产业强镇”称号;2023年4月,该镇通过国家农业产业融合发展项目评审;目前,该镇正在争创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全镇农业农村发展呈现蓬勃向上的良好态势。
扛牢担稳政治责任,抓好粮食保供头等大事。新习镇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扎实完善水电路渠等基本要素,将粮食保供当成首要任务。采取“农户+合作社+龙头企业”模式,通过土地集中租赁、土地托管、“一条龙”服务等方式,支持培育永科种业、豫鑫能繁母羊托管、永丰机械租赁、万丰农牧等新型农村经营主体发展,推动农民变股民、资源变资产,全镇通过土地托管流转土地6万余亩,流转率在70%以上。壮大现代高效农业,“麦—瓜—薯”套种、“猪—沼—菜”循环等种养模式在豫北地区广泛推广,群众亩增收3000——5000元,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叠加。壮大农业特色产业,全镇发展蔬菜大棚种植1.6万亩,复种面积4.5万亩,年产蔬菜35万吨;发展杂果种植3200亩,亩均收益8000余元,形成了寺上桃、李凌平蟠桃、北新习杏等“一村一品”发展新格局。发挥传统养殖优势,创新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全镇共有规模化养殖场100余家,生猪、绵羊、肉牛出栏量稳中有增,投资上亿元的三牧牧业成为现代化养殖新名片。全镇8万余亩粮食作物连年丰收达产,小麦亩均产量500公斤、最高亩产量达750公斤,玉米亩均产量600公斤。
推进三产融合转型,拓宽乡镇产业发展新空间。新习镇实施“工业富镇”战略,强化产业转型,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重构产业布局,积极培育新动能,现有统计入库规模以上企业11家,其中工业企业4家、财贸类企业7家。一是坚持以发挥农业优势为重点。通过“筑巢引凤”,实施扩链、补链计划,加快农产品精深加工、物流化、网络化等供给侧改革,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东风智能冷链物流、肉制品全产业链一体化生产基地等亿元投资项目花落新习。二是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推进土地规模化经营,释放土地流转红利,小寨集村年集体经济收入在20万元以上;投资100余万元的张拐村冷库建成投用,预计每年可为村集体增加经营性收入14万余元。三是瞄准智能化、绿色化主攻方向。鼓励裕丰源面业、尚亿装饰材料等本土优质企业积极“走出去”,努力把农作物秸秆处理、有机肥生产等优质项目“引进来、留下来”。
探索“主导产业”延伸,力争乡村全面振兴。新习镇立足主导产业,积极探索延伸“优质小麦”种植、深加工产业链条,创新“间作套种”“秸秆综合利用”等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农业综合效益实现稳步提升,农业总产值达5.3亿元,主导产业全产业链价值3.6亿元,农产品加工业产值2.3亿元,主导产业从业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2万元。抓龙头规模带动,实施“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联农带农模式,通过土地集中租赁、土地托管、一条龙服务等方式,培育地市级龙头企业3家、镇域农民合作社95家、镇域家庭农场189家,完成主导产业品牌认证3个。
谋划金色产业发展,突出规划引领加速强基蓄势。新习镇瞄准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两个方向,深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重点抓好两大工程。一是巩固粮食生产。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持续抓住“一产提质增效”不放松,谋划高标准良田项目,提高土地流转率,扩大高标准良田建设规模。二是延伸农业产业链。坚持“六化”互动,做好全链条产业谋划和项目谋划,擦亮农业高质量发展底色。发展村集体经济,以张拐冷库、东新习湖羊养殖、沙窝绵羊托管等项目为样板,增加村级经营性收入。同时,加强资金管理,守好集体资产。三是发展服务产业。对新习集、焦二寨集等传统集市进行重点规划、改造升级,形成规模商圈,不断发展壮大第三产业。
下一步,新习镇将坚决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上级决策部署,持续抓好农业农村重大项目建设,打好强链补链延链组合拳,奋力谱写全面乡村振兴新篇章,为我市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刘圆圆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