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县区油田 > 正文     濮阳网-中共濮阳市委门户网站 濮阳市唯一重点新闻网站


谋划做好“七篇文章” 打造高质量发展新版图

作者:  文章来源:濮阳日报  字体:   发布时间:2023-11-24 08:23:26   

2024年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一年,是深入实施“十四五”规划的攻坚之年,做好明年工作至关重要。对此,濮阳工业园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紧紧围绕规模倍增和能级提升,突出产业高端化、差异化、一体化、绿色化发展“四大理念”,着力做好创新驱动、项目建设、招商引资、完善功能和营商环境建设等“七篇文章”,以工作项目化为抓手,以重大项目重大事项为牵引,奋力实现园区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快速增长,力争2024年将君恒生物建成百亿产业园,全区新增营收70亿元;2025年再增加营收100亿元以上,率先完成制造业倍增行动。

着力增强创新能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技创新融入产业发展各环节、全过程,勇于开辟新领域、制胜新赛道。一是建设提升创新平台。加快园区创新中心建设,力争省质检中心具备使用条件,进一步完善区域创新服务平台。实施研发平台梯度提升行动,引导君恒、东方雨虹、展辰由省级向国家级研发平台提升,帮助恩赢、海尔希等企业由市级向省级及以上研发平台提升,促进产业链、价值链向高端迈进。二是培育发展创新主体。充分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力军作用,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强产学研合作,重点实施天能电池等10个四大改造项目,年内培育高新技术企业不少于2家,新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14家,推动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再上新台阶。三是持续优化创新生态。发挥政府主导和企业主体作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快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和成果产业化,让更多科研之花结出产业之果。坚持内培外引并举,在培养企业家、企业管理层和园区干部三支专业化队伍的同时,用好用活我市“1+14”一揽子人才政策,柔性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为加快园区开发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持续做大产业规模。坚持签约项目抓开工、在建项目抓进度、投产项目抓达产的工作思路,乘势而上,精准发力,着力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融通供应链,培育新兴增长点,推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加快形成规模优势和集聚效应。在保障天能、君恒、东方雨虹等骨干企业长周期、高效率、满负荷生产的同时,帮助展辰、海尔希、大禹等项目进一步释放产能,确保恩赢、昱宏、宝利等新投产项目达产达效,力促灏源PBS、天能再生铅、陕西绿能、君恒预处理4个项目上半年全面开工建设,力保海尔希MTBE、宣垣新材料、三棵树、保立佳、宝利PI膜5个项目下半年全部建成投产。预计2024年,园区营业收入达到290亿元,增长30%以上。与此同时,加快发展现代金融、总部经济、化工品贸易等生产性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与工业在更高水平上有机融合。

加快完善配套功能。围绕我市“北进东扩”城市空间发展方向,结合高铁片区开发和产业项目入驻需求,积极谋划申报中央新增国债等项目,全力争取中央专项资金和政府专项债等政策性资金,全面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强力抓好一批基础设施和公用工程项目建设,切实提升基础支撑能力,奋力打造濮阳市域副中心。新建气化岛路、蓝海路中段等11条道路,2024年部分建成通车。实施工业蒸汽管网二期工程,上半年建成投用。完成S214排水工程项目建设,推进农村污水管网工程。开工建设高铁片区电力工程、双电源双回路等电力项目。谋划实施商业综合体开发,科学布局商场、酒店等生活性服务业。统筹推进省石化产品质检中心、化学品物流园等公用工程建设,重点抓好气化岛项目建设,确保早日建成投用。

突出抓好招商引资。坚持“以亩均论英雄”的发展理念,延链补链强链,强力招引上下成链、左右配套、优势互补的优质项目,以高质量项目支撑高质量发展。立足三大主导产业,持续跟进环氧丙烷、丁辛醇、丙烯酸等类型企业,积极招引功能化学品、电子化学品、高分子材料“隐形冠军”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等潜力科创企业,进一步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整合塑造能力。利用气化岛项目龙头优势,围绕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京津冀等区域,紧盯国内外500强、行业100强和龙头企业,持续精准对接,重点跟进陕西绿能、上海华谊、山东万华、上海新佑、浙江新化等大项目、好项目,确保全年新引进项目不低于10个,其中超50亿元项目1个、超20亿元项目1个,努力在打通产业链条、壮大产业集群上实现新突破。

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持续深化“放管服效”改革,用活用好“三员一点一平台”全通道服务机制,畅通政企沟通渠道,提升政府服务效能。积极构建“亲”“清”政商关系,规范政商交往行为。通过“供给+需求、监管+服务、线上+线下”方式,进一步擦亮园区营商环境品牌。充分发挥工业园区产业协同发展联盟作用,加快实现辖区企业信息相通、原料互供、资源共享,全面构建区内循环发展新格局,进一步增强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坚持和完善“周四惠企日”等机制,持续深化“万人助万企”活动,千方百计助企纾困,确保经济高效运行。紧盯生产要素不放松,在项目用地、工业蒸汽、电力供应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全力做好要素保障,全面降低企业成本,切实把“企业至上”理念体现到壮大市场主体、激发企业活力上。

守牢安全环保底线。坚守“红线意识”“底线思维”,强化宣传教育,细化源头防范,狠抓责任落实,深化专项整治,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巩固提升全国D级化工园区创建成果。借助“智慧园区”平台,全天候监控企业安全生产情况,常态化开展巡检夜查、专项检查,完善“隐患+整改+销号”清单制度,形成闭环管理,确保万无一失。建设2座消防码头、2处消防水鹤,保证消防车辆快速取水,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强化环境执法监管,严打环境违法行为,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全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不断增进民生福祉。持续扩大就业,重点围绕搬迁群众就业下功夫,开展免费技能培训,加大就业扶持力度,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加快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统筹做好被征地群众就业、重点群体就业、实施“双创”带就业等“五篇文章”,实现创新支持创业、创业带动就业的良性互动发展。深入开展“四美乡村”建设,重点新修改建部分农村道路和排水设施,有效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办学条件,启动实验学校二期项目建设,力争棚改幼儿园投入使用。加快补齐医疗养老短板,改扩建村卫生室,配齐配强养老服务中心基础设施和人员力量,满足人民群众卫生健康和养老服务需求。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防范化解各类经济社会风险,全面抓好信访维稳、食品药品安全、扫黑除恶等工作,为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本报记者 李振涛 通讯员 张敬勇 文/图




责任编辑:薛丽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