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片整洁和美的乡村在绿树鲜花环绕下格外生态宜居,一座座现代化设施大棚在勤劳的双手中四季飘香,一个个重大项目在紧锣密鼓的叮当声中勃发出千帆竞发之势,一件件厚实的民生“大礼包”在幸福的欢颜中愈发暖人心……
奋进在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清丰县城关镇党委、镇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奋发作为、躬身实干,持之以恒抓产业、强基础,千方百计抓招商、增动能,不遗余力抓项目、扩投资,多措并举抓民生、保稳定,镇域经济质效齐升、民计民生显著改善,坚定不移朝着“一个融合、四个强县、四个清丰”建设目标稳步前进,为新一轮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县委书记高尚功到城关镇调研。
强基固本 党旗辉映谱华章
党的建设是各项事业成功的关键。在清丰县城关镇高质量发展进程中,鲜红的党旗始终指引方向,鼓舞人们阔步前行。
一是突出理论学习,打牢思想根基。该镇高度重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贯彻,牢牢把握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为契机,采用“领学+自学+集体学”相结合的方式,确保全体党员第二批主题教育全覆盖。要求全体党员干部时刻保持政治清醒,紧跟时代潮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关键词”,实现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务实的作风把主题教育的实效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强大动力。
二是打造过硬组织,筑牢战斗堡垒。该镇围绕“五星”支部创建工作目标,通过优化年龄结构、细化组织职能等方式,提升基层党组织牵头抓总能力。狠抓队伍建设,择优选取退役军人、致富能手、本土大学生进入村“两委”班子,为创星增动力、添活力。2022年,该镇创建“五星”支部1个、“四星”支部7个、“三星”支部4个、“二星”支部6个。
三是培养发展先锋,抓牢“关键少数”。该镇强化干部群体学习意识与发展意识,聚焦“一头一尾一青壮”三类群体培养,成就一批干事创业“带头人”、增产增收“万事通”、创业致富“明白人”,为未来发展锚定航向。加强能力作风建设,在全镇大兴调研之风,领导班子带头扑下身子、迈开步子,搞开门调研,下科学决断,走发展道路;发挥村党支部书记“领头雁”作用,学习借鉴外地先进做法与典型案例,拔高眼界、开阔视野,以点带面激发“五星”支部创建和乡村振兴的新活力;在全镇树立“能上能下”的鲜明用人导向,鼓励年轻干部积极干事创业,实现“以老带新”“以新促老”,激活干部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一池春水”,为城关镇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社区党群服务中心。
项目为王 撑起经济顶梁柱
经济主体兴则发展兴,经济主体强则实力强。经济要发展,项目必先行。该镇始终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增后劲、促发展的重要引擎,不断解放思想、大胆开拓,抓投资、抓项目、抓招商、优环境,全力营造大建设、大发展的浓厚氛围,争当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开路先锋。
一是因地制宜,产业为本。该镇位于县城区中心,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信息中心,是清丰县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独特的区位优势奠定了该镇以第三产业为主导、一二三产融合的经济发展方向。该镇坚持在生态农业、新型工业、商贸文旅、现代服务领域深耕厚植,积极营造市场主体蓬勃发展的营商环境,努力扮演好连接城市、服务乡村的重要角色。
二是做精服务,项目为王。近两年,该镇牢固树立“大抓项目、抓大项目”发展理念,实行管区负责制,从招商项目快签约、签约项目快落地、落地项目快开工、开工项目快建设、建设项目快投产等“五个维度”出发,凝心聚力、克难攻坚,服务县重点项目20余个,圆满完成清华苑北片区、文化路地下停车场、美士嘉生活广场、顿贝复合肥、剑桥城、建业桂园、广州星科、黄河路东延等项目征地拆迁工作;服务正佳央厨、泰信食品、北辰新型建材等项目建设工作,切实营造了亲商、重商、安商、稳商的良好氛围。
三是开放主动,招商为重。近两年,该镇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以规模集聚、延链补链为牵引,选择发展前景好、生产方式绿色、契合全县发展规划的优秀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招引一批补短板、利长远的重大项目,共招引亿元以上项目5个,总投资超15亿元。充分发挥城关商会作用,深挖镇域乡贤资源,将86名优秀人才纳入“乡贤人才库”,定期组织会商座谈,全面收集信息线索;开展“组团式”外出招商,组织4批干部赴深圳、杭州、南京等发达城市招商引资,吸引服装加工、汽车装配制造企业进驻产业园区,与生物科技、新型建材等多个领域企业洽谈合作,为高精尖产业落地清丰奠定了基础。
河南北辰新型建材有限公司。
转型升级 谱写振兴新篇章
新时代彰显新思路,新思路号召新作为。该镇当前工作重点已由服务重点项目征地拆迁和历史遗留问题扫尾,转变为镇域精细化治理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下一步,该镇将以先进思路倒逼转型升级,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一是“小微经济”铺底。该镇精确把握小微经济服务城镇居民生活的市场定位,激发庭院经济、个体经营活力,让“小细胞”迸发“大能量”。盘活农村闲置资源,建立农村庭院经济生产合作社,组织蔬果零售、农副产品加工等民营企业与各村联建,鼓励有能力、有资源的村民发展庭院经济,打造蔬果采摘、创意体验、电商物流等高品质休闲观光农业产业链,将农村“方寸闲地”变为“增收宝地”。聚焦城市生活服务缺口,将城中村临街门面房出租经营,将夜市小摊、物流快递等便民服务纳入村营村管,从人间烟火中寻找乡村振兴发展契机。
二是“文旅经济”出彩。该镇充分挖掘镇域内传统文化遗产与优质生态资源,形成了文化赋能振兴、文旅融合发展的新模式、新业态,为提高乡村经济综合竞争力提供了强劲动能。争取上级衔接资金,在“全省首批康养旅游示范村”葛营村建设坑塘垂钓、食品加工等康养旅游项目,完善集“产、学、研、游”于一体的乡村产业链条。以县城中心“老十字街”文化建筑群为基础,将人民剧院、百货大楼、黄河文化园连片文化街区打造成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文旅标杆,推动相关产业繁荣发展。
三是“旧城改造”破局。该镇针对辖区村(居)多、基础设施落后的问题,摸排破产国有企业和县直单位长期闲置的国有土地,吸引社会资本和村集体共同投资,合力发展产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目前,该镇正在筹划建设融特色文创、潮玩美食、国风街景等元素为一体的老爷庙美食街项目,规划复古门楼、微景观和50余间门店摊位,将有效促进失地农民在“家门口”就业。加快实施“民生工程”,服务好黄河路东延、和义路北延、将军路等城区主干道贯通项目,打通旧城区“断头路”,实现文化路以北“道道通、路路平”;推进绿源菜市场提升、北环沟治理等民生工程建设,解决环境卫生“脏乱差”等问题,实现老城区生活环境提质升级。
美丽乡村建设。
和美乡村 城乡蝶变展新颜
近年来,该镇积极顺应广大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意愿,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统筹协调高质量发展,着力推动城乡建设齐头并进,提升新型城镇化质量。城乡每个角落的点滴变化,都传递着“人民至上”的温度,体现着品质优先的态度。
一是联管联治,落实“环境美”。该镇严格落实人居环境整治“6+4”要求,实行文明城市创建与人居环境整治双线推进。通过拉任务、定目标的方式,加速基础设施改造提升,高标准实施环境绿化、庭院亮化、村庄美化的“三化工程”,持之以恒开展春季绿化行动,全镇植树3万余棵,完成绿化7000平方米。立足“人文美、庭院美、居室美、厨厕美”标准,每年开展“最美庭院”评选,以“微景观”撬动“大环境”,提升环境自治群众参与度。实现全镇胡同街道硬化,完成葛营村、闫石庄村入村口提升工程;完成坑李家村游园建设和坑塘整治;重修高庄村、坑李家村等行政村下水道;治理程园沟等黑臭水体3处,以“绣花”功夫推动生态环境事业高质量发展。
二是立制建新,打造“社区美”。该镇高标准新建5个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构建社区党组织三级管理架构,成立12个社区党组织,落实县城精细化治理要求。对基础设施落后、管理困难的老旧片区重新规划,实施“片区物业”模式,逐步实现“三无小区”物业管理全覆盖,将以“散、旧、小”为特点的老旧小区“化零为整”,实现从“小区”到“社区”的跨越蜕变。积极推行“街巷长”制试点工作,出台《城关镇“街巷长”制工作实施方案》,确定5个街巷试点,搭建“总街巷长—街长—巷长”三级管理架构,推选有威望的党员干部或居民代表担任“街巷长”。充分发挥“街巷长”的带头作用,引导群众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将基层治理前哨站延伸至胡同弄堂,细化基层治理责任,实现交叉区域、群租街道不再难治难管。西苑小区“街巷长”带领群众自筹部分资金、召集劳动力,通过重修道路、粉刷墙面、安装路灯、整治飞线等方式,对街巷进行了全方位提升;衙前街“街巷长”带领群众主动协调规范店外经营,完成街巷外立面整体提升,生活环境及基础设施优化取得明显成效。
三是明德树风,教化“人心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滋润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的工作,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该镇高度重视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开展,坚决下好“乐民育民”先手棋。2023年,该镇投资10万余元,提升东关村、北关村、张庄村的村室、广场、文化大舞台等硬件设施;在七一建党节、国庆节等重要节点,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慰问活动30余次,组织“城关镇广场舞大赛”及“快乐星期天”文艺会演26场,开展居民义诊、公益电影放映、普法宣传等文明实践活动20余次;在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重要节日,组织党员群众开展包粽子、包饺子等多种多样的活动,“文化进基层”活动不断延伸,“文化惠民”工程好戏连台,“文化民生”品牌越叫越响。
万里征程再启航,千钧重任又出发。站在新的起点上,城关镇将以“山登绝顶我为峰”的必胜信心、“不用扬鞭自奋蹄”的责任意识,不忘初心、戒骄戒躁、团结奋进、勇毅前行,在中原大地上书写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和美华章!全媒体记者 王献伟 通讯员 赵子漾 黄晨阳 文/图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