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县区油田 > 正文     濮阳网-中共濮阳市委门户网站 濮阳市唯一重点新闻网站


砥砺奋进结硕果 为民爱民谱新篇
—— 清丰县高质量推进民政事业发展综述

作者:  文章来源:濮阳日报  字体:   发布时间:2023-09-22 08:04:37   

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完善、康养模式不断创新发展、社会福利普惠度显著提升……站在时间的坐标上回望,“幸福感”已成为清丰县民生领域的一个显著关键词。

民政爱民、民政为民。民政工作承载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既是社会建设的兜底性、基础性工作,又是人民群众奔向美好生活的重要“拼图”。

近年来,特别是今年以来,清丰县民政部门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刻把握“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的职责定位,聚焦特殊群体、群众关切、民生短板,全面提升基本民生保障、基本社会服务、基层社会治理质量,推动形成更加坚实的兜底保障、更为丰富的民生福祉、更贴近基层的社会治理新格局,力求将温暖送到城镇乡村的每一个角落,用一缕缕真情描绘出一幅幅为民解忧的精彩画卷。

image.png

县民政局召开社会救助工作会议。

这是清丰民政的广度——

社会救助保障水平持续提高

兜底保障是民政工作的重中之重,清丰县紧盯最困难的地方、聚焦最困难的群体、扭住最急需解决的问题。为切实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清丰县进一步加强城乡低保对象动态管理工作,促进城乡低保工作管理规范化,实现低保救助扩围增效。

image.png

县民政局局长徐瑞英、副局长钱岩磊会同派驻纪检组对低保复核建档工作进行督导检查。

实行动态管理,确保应退尽退。以入户调查为基础,结合全市救助申请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结果,对在保低保对象家庭人口变动、收入和财产状况开展全面排查,对不符合低保条件的及时清理出低保保障范围。

突出重点保障,确保应保尽保。严格落实河南省民政厅等6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工作的若干措施》等文件内容,健全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政牵头、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定期与乡村振兴、医保、人社、残联等部门协同合作,监测返贫复困高风险人群,防范化解返困致困风险,确保精准找人、主动干预,化“被动救助”为“主动救助”,让社会救助兜底的保障网络织得更密更牢。

这是清丰民政的温度——

特殊困难群众保障精准到位

把困难群众的冷暖安危时刻放在心上,清丰县民政部门采取精准落实政策、专项救助、临时救助、走访关爱等有力措施,对困难儿童、流浪人员等特殊群体进行动态监测,建立定期工作调度制度,全面强化关爱保护举措,完善关爱保护体系。

image.png

县第一高级中学救助金发放现场。

清丰县民政部门立足本职、整合资源,采取定期开展摸底排查、入户走访、随访等方式,实时动态掌握留守儿童等未成年人基本信息,督促做好关爱帮扶、救助政策和监护主体责任落实等工作。联合各乡镇民政所、各社工机构和各乡镇社工站工作人员积极行动,围绕清丰县73名孤儿和280名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开展小盆栽种植、集体生日会、读书交流分享会等遵循未成年人成长特点和规律的多样化关爱保护活动。发挥乡镇儿童督导员、村(社区)儿童主任作用,加强对“四类”儿童监护情况的巡查探访,详细了解其生活保障及住房、饮水、用电安全等情况,并对各乡镇(办)儿童监护工作实行日调度。聚焦困难儿童的急难愁盼问题,把困难学生救助工作做好做实,切实维护困难学生接受教育的权利。

image.png

乡镇社工站社工为留守儿童举办集体生日会。

突出流浪救助,确保应助尽助。清丰县民政部门主动与公安、城管、卫健等部门对接,形成及时沟通、信息共享、快速就医、落户安置等方面互相配合的救助局面;开通救助热线电话7222025,并通过微信平台、发放宣传单开展救助政策宣传活动,提升救助工作知晓度;县救助管理站每天在城区进行巡查救助,工作人员高频次、多角度对商业繁华地段、背街小巷、桥梁涵洞等区域进行全覆盖、地毯式巡查,同时增加夜间巡查频次,让流浪乞讨人员能够及时得到救助;积极同公安部门联系,通过民政救助“互联网+寻亲”、公益寻亲组织,并采集DNA、指纹,为救助安置人员提供寻亲服务,对长期驻站人员进行落户安置,并根据有关程序办理特困手续,为其提供一个温馨舒适的栖身之地。

这是清丰民政的力度——

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步伐加快

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重要内容之一。清丰县户籍人口72万余人,常住人口59.24万人。其中:60岁以上户籍人口12.15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16.8%;预计到2025年,60岁以上人口将达到13.5万人。

image.png

城北中心敬老院。

为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清丰县民政部门着力发展养老服务事业,积极围绕老年人需求,不断强化政策创制、优化服务供给、补齐设施短板、提高服务效能,将养老服务延伸至老年人家庭,全县养老服务体系基础不断夯实。

公办养老示范引领。建成公办养老机构18家,床位1002张,收住老人574人。在重点保障城镇“三无”和农村特困老人的同时,积极为社会老人提供服务,通过新建、改(扩)建方式,不断完善县、乡镇级公办养老机构基础设施。2020年以来,共新建或改(扩)建完工并投入使用的公办养老机构1家,新增养老床位300张。现有正在建设公办养老机构——城东中心养老院,工程概算3000万元,建设面积8500平方米,计划床位200张。

民办养老快速发展。积极落实针对养老机构的优惠政策,制订本地养老补贴制度,为民间资本投入养老事业开通绿色通道,社会力量通过独资、合作、联营、承包、租赁等多种形式参与养老事业的热情不断高涨。2019—2021年,清丰县积极争取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上级资金1793万元,建设社区养老机构6个,新增面积18093.69平方米,现有民办养老机构9家,床位567张,收住老人200人。

社区养老精准服务。按照就近就便、小型多样、功能配套的要求,不断完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拓宽养老服务领域,提高养老服务水平。2020年以来,共投入34.8万余元,在7个城市社区和5个农村社区建立了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提高了社区养老服务能力,为家庭日间暂时无人或者无力照护的自理老年人提供照护服务。

农村养老遍地开花。为打通农村养老“最后一公里”,清丰县完成503个行政村幸福院建设全覆盖,设置养老床位1300余张,为农村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料、文化娱乐等服务的公益性活动场所。同时,联合乡镇卫生院为老人提供预防、保健、药品、治疗、康复、护理等医疗护理服务,积极开展老年人康复教育,不定期进行营养健康宣讲,实现医养有序衔接,不仅保障了农村失能、半失能等特殊困难老年人的基本养老需求,还进一步提高了老年人及其家庭的生活质量。

这是清丰民政的厚度——

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稳步提升

面对婚姻、殡葬等基本社会服务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清丰县民政部门采取有力举措,努力推动相关基本社会服务更加优化有效、均等可及。

为破除陈规陋习、树立文明新风,清丰县民政部门进一步推进清丰县殡葬改革工作,大力宣传殡葬改革政策,在每年的清明节、中元节、寒衣节3个节日,清丰县民政局都会组织单位干部职工在县两处公墓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活动中,志愿者通过发放宣传页、悬挂条幅、面对面讲解等方式,向群众大力宣传焚烧冥纸、冥币等行为的危害性,倡导鲜花祭祀、家庭追思等绿色文明祭祀方式,引导群众转变观念、破除封建陋习,树立“绿色祭祀”理念以及不大操大办、不铺张浪费的意识,自觉抵制封建迷信活动,营造“移风易俗、文明祭祀”的良好氛围。

为全面推进婚俗改革,倡导简约婚俗礼仪,清丰县民政部门出台《清丰县婚俗改革实施方案》,明确考核标准、加强督导检查,推动婚嫁风气实现好转。梳理婚俗改革工作任务清单,要求村“两委”班子成员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拟定农村红白理事会人员名单,酝酿修改完善《村规民约》,明确人情礼金、酒宴标准和奖惩办法等,形成“有人管事、按章办事、机制健全、服务规范”的工作机制。强化宣传教育,将婚俗改革常态化宣传作为改变思想观念的重要抓手,让喜事新办政策家喻户晓、好处人人皆知,潜移默化中转变群众婚俗观念,形成抵制不良习俗的全民共识和一致行动。在此基础上,清丰县民政局婚姻登记窗口工作人员向每一位来登记的新人发放婚俗改革宣传单,引导新人填报婚嫁彩礼报备表、签订婚事新办承诺书。2023年以来,清丰县婚姻登记处共办理结婚登记1900余对,新人均签订了婚嫁彩礼报备表和婚事新办承诺书,抵制高价彩礼、推动移风易俗工作不断走向深入。

与此同时,清丰县民政局按照河南省民政厅等七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做好村规民约和居民公约工作的实施意见》要求,指导全县各乡镇(办)出台了“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备案审查制度”,要求全县各村、社区依法制订和修改《村规民约》,把殡葬改革、婚俗改革、扶危济困、扫黑除恶等与农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纳入《村规民约》,以自治增活力、以法治强保障、以德治扬正气,进一步健全了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现代基层社会治理机制。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在新的征程上,清丰县民政系统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把民之所盼作为政之所向,把民之所需作为政之所为,切实把爱民之情、亲民之意、为民之举落到实处,不断刷新民生温度、绘就幸福底色,为谱写新时代清丰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贡献民政力量。”清丰县民政局党组书记傅鹏飞话语铿锵、信心满怀。本报记者 李振涛 通讯员 唐红伟 王世冰 文/图




责任编辑:薛丽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