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县区油田 > 正文     濮阳网-中共濮阳市委门户网站 濮阳市唯一重点新闻网站


诗情画意田园梦
——南乐县宋耿落村走笔

作者:  文章来源:  字体:   发布时间:2023-09-22 07:58:54   

9月16日,南乐县福堪镇,驱车穿越熙攘的集市向南行驶,不过三五分钟便到达宋耿落村。地图显示,村庄与镇政府驻地间隔只有半公里。

初入村庄,便有种别样的、不可名状的感觉。

“不妨先转转看看。”村党支部书记宋中立提议。

“环境真好,尤其是这些绿化树木,一看就花了不少心思。”记者一行边走边称赞。

殊不知,真正的看点还在后头。

村庄景观与“三棵树”

在农村,想了解群众的生活情况,从居住环境就能看出个大概。在宋耿落村,提到居住环境,一定绕不开“三棵树”。

宋耿落村文化历史悠久,是东汉墓群赫胥陵所在地,曾出土了包括国家一级文物盘龙石砚在内的200余件珍贵文物。“将文化元素融入群众生活,是我们提升人居环境品质的目标,也是想要呈现的村庄特色。”宋中立说。

围绕提升人居环境品质的目标和想要呈现的特色,宋耿落村“两委”颇费了一番功夫,逐步在该村打造了以“三棵树”为主的绿化景观:村南街栽种石榴树,寓意人丁兴旺,名为朝阳街;后街栽种了柿子树,寓意事事如意,名为昌盛街;村巷内则种植了山楂树,寓意红红火火。

村子的主大街叫福兴大街,街道整洁宽阔,两旁栽种的木槿、巨紫荆和海棠高低错落。

沿主大街拐进一条村巷,村民李先竹正坐在家门口忙着手上编织的活计。只见李先竹双手上下翻飞,一顶草编的帽子逐渐成型。“编一个帽子能挣五六块钱,闲的时候一天能编六七个,够一家人的伙食费了。”李先竹笑着说。

门外不远处的空地上,大片的花生长势正盛,几株红薯开出了粉中泛紫的喇叭花朵,一排丝瓜倔强地爬上了墙头。

“这块儿地打理得真好。”记者不由地赞叹。

“如果不种庄稼,地上就会长草。”李先竹淡淡的一句话,俨然解释了眼前的一切:人不能闲着,总得做点儿什么,土地也是。

过日子不就是这样嘛,人勤快了,日子就红火。

村民康艳花就是个勤快人儿。

今年夏天,康艳花的儿子宋毅帆考入了武汉理工大学。她前脚刚把孩子送走,就紧接着到镇上的食品厂上班了。

“孩子高考考了600多分,村里奖励了1000块钱。”康艳花对眼下的生活很知足,“干起活儿来更带劲儿了。”

据了解,自恢复高考以后,宋耿落村先后考出了140多名大学生。仅今年就有12个孩子考上了大学。

“村里没有一个上访户。”宋中立说,2021年,村里对厂房、校舍、养殖场等集体资产进行了改造,重新对外承包出租,提高集体资产的利用效率。同时,依托“党员先锋贷”,通过村集体担保贷款50万元,入股汽车配件厂和养殖场,增加集体收入。如今的宋耿落村,村集体收入由原来的5万元增加到22万元。“今年,我们与县里的田丰种业对接,发展了1100多亩良种基地,预计每亩地可增加收入300元。”

村民的日子越过越好,村庄就发展得越来越好。春夏秋冬,“三棵树”花开花落,时间在不经意间流走,村民随手摘下门前巷口的一枚柿子、一颗山楂或一个石榴,恬淡的生活便融入一个个平凡的日常。

戏迷支书与“戏班子”

宋中立不仅是宋耿落村的党支部书记,还有一个响当当的外号——戏迷。

——不仅仅是戏迷。

“不是虚夸,上台唱两句,咱不输专业演员。”宋中立一点儿都不谦虚。

所以,当“宋耿落梨园春艺术团文艺演出”的条幅高高挂起、聚光灯点亮时,村民知道,“好戏”马上又要登场了。

夜幕下,废旧坑塘改造而成的喷泉灯光变幻、水柱灵动,嬉戏玩耍的孩子占据了喷泉南边的健身器材;一旁的空地上,吃过晚饭的村民陆续走出家门,会聚于此。

“戏班子”准备就绪,宋中立第一个登台亮相。他唱的是豫剧《穆桂英挂帅》选段,刚一开腔,原先站着的村民便一个个稳稳落坐在板凳上,接下来就是阵阵掌声和叫好声。

——确实不输专业演员!

一曲唱完,宋中立去安排“戏班子”接下来的演出,随后又组织秧歌队开始排练,忙得不亦乐乎。

扭扭秧歌听听戏,是宋耿落村群众的文化生活常态。村里文艺爱好者广泛,组建的文艺团队装备齐全、服装统一,在自娱自乐的同时,还积极参加当地举办的各类演出活动,更是将舞台拓展到了与南乐县毗邻的河北大名县、山东莘县等地。

——群众评说:这都与俺村戏迷支书有关。

2020年,热衷于文艺活动的宋中立带领村民搭建“戏班子”,组建舞龙队、舞狮队和秧歌队。演出没有排练场地,宋中立便把自家院落腾出来当排练场,又将两间房屋改造成了排练厅;缺乏乐器装备和演出服饰,他自掏腰包,花费近5万元购置乐器、音响和演出服装。随着文艺团队不断壮大,全村先后有80多名群众参与进来,加上邻近村庄慕名而来的文艺爱好者,如今4支文艺团队已发展到了100多人。

当晚,演出结束,“戏班子”和秧歌队卸下了行头,村民扶老携幼说笑着渐渐散去,广场上喷泉发出的光亮和水声,伴着夜色渐沉也随之隐去。

翌日清晨,朝阳升起,静谧的村庄笼罩在蓝天白云下,村巷里飘来农家的饭香。将视角移向田间,极目远望,阳光正温和地投向庄稼地,氤氲沉浮,光影变幻,此时记者脑海中不由浮现出莫奈笔下《干草堆》的画面。不就是这种感觉吗?那别样的、不可名状的感觉,正是这来自村野、普遍又唯此独有的闲适与自洽。本报记者 王庆红




责任编辑:薛丽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