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一方红色的热土,素有拥军尚武、保家卫国的传统,是开国少将铁瑛、郭宝珊的故乡;
这里是一方经济发展的沃土,是全国最大的空气压力容器(空气炮)生产研发基地和豫北地区最大的服装加工基地;
这里是一方生态宜居的净土,是国家级生态乡镇(全国生态优美小城镇)、河南省卫生乡镇;
这里就是南乐县元村镇。
县委书记邵平到元村镇查看卫河防汛。
元村镇位于两省三县交界处,距南乐县城12公里,在隋唐大运河(卫河)右岸,辖18个行政村5.6万人口,共有普通民兵1500人、预备役412人、民兵应急队伍12支952人。近年来,元村镇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党管武装工作系列决策部署,积极探索新时代党管武装工作新途径,在传承中创新、在务实中发展,有力提升了党管武装工作质效。2022年7月,元村镇武装工作在全市基层武装工作规范化建设达标“大排名”及“五星基层武装部”建设工作中居全市第一;2023年2月,被省委、省政府、省军区命名为“2022年度河南省基层建设先进单位”,是全市唯一获此表彰的乡镇。2023年5月,全市基层武装工作现场会在元村镇召开,全市基层人武部部长培训班全体学员到元村镇实地参观考察,濮阳军分区大校司令员李本涛等市县领导对元村镇的党管武装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赞赏,镇党委书记管国强代表乡镇党委在濮阳市2023年专武干部集训交流大会上作典型发言。
强化党管武装责任意识
在“管”武装上下功夫
党管武装是我党在领导革命和建设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重要制度成果。近年来,元村镇党委高度重视,提高思想站位,强化理论武装,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强军思想武装头脑,压实党管武装责任,把武装工作作为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来抓,切实做到管方向、抓根本、议大事、解难题。一是坚持党管武装思想不动摇。镇党委书记主动落实“第一责任人”职责,每季度召开党委会、专题会对党管武装工作进行研究部署,及时调度党管武装工作开展情况,做到重要工作率先部署、重点问题率先拍板、重大活动率先参与。二是坚持健全机制不放松。各村党支部书记兼任村民兵连指导员,将党管武装工作列入年度工作计划,并把武装工作纳入村目标管理考核范畴,将各村民兵建设工作纳入村党支部书记年底述职范畴,把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工作经费纳入全镇年度财政预算,坚持中心工作与党管武装工作统筹安排、协调推进,确保将党管武装工作落到实处。三是配强过硬专武干部。专武干部是基层武装工作的直接组织者、实施者,必须建强用好。该镇始终把专武干部队伍建设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抓,高度重视专武人才的选配、培训和管理,坚持从部队专业人员中选配基层武装干部,现有部长、干事各1名,做到了专武干部配备齐全、素质优良。在今年的征兵工作中,点对点宣传,面对面发动,精准输送优质兵员5名,圆满完成征兵任务。元村镇人武部先后被濮阳军分区、南乐县人武部授予“先进基层武装部”“征兵工作先进单位”“先进民兵连”等荣誉称号。2017年以来,该镇党委书记连年被评为“党管武装工作好书记”。
县委常委、统战部部长郭清伟,县法院院长高洪光,元村镇党委书记管国强“八一”慰问烈属李秀淑。
突出基层武装建设重点
在“强”武装上做文章
抓阵地,强化装备建设。一是高标准建设办公场所。镇党委、镇政府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大力支持,2022年6月,以镇人武部为主阵地,建设了镇人武部、退役军人服务站、消防安全服务中心“部、站、中心合一”的场所。一方面,在完善体系上安人心、在落实政策上稳人心、在提升服务上暖人心,提供从入伍到退役“一站式服务”,打通了便民服务“最后一公里”。另一方面,通过统筹建设人武、应急、消防、退役军人服务等部门器材仓库,推进人员统管,将资源整合利用,真正实现了1+1+1>3的效果,达到了打造一个家、汇聚一片情、凝聚一股力的效果。二是规范提升软硬件。投资15万元,按照基层人武部“三室一库”、应急器材等建设要求,完善人武部办公室、资料室、战备物资库、国防教育宣传廊等硬件,配齐枪发抓捕网、安检工具箱、救生索抛器等装备物资,各类场所均达到硬件设施规范化、资料管理信息化、民兵工作制度化的要求,确保了应急和战时的后勤保障有力。三是完善管理机制。研究制订综合考评机制,全面客观评价基层民兵营建设年度工作,奖优惩劣,带动了基层民兵营的规范化建设和青年民兵之家建设,调动了基层干部和民兵做好武装工作的热情和干劲。
抓整组,提升队伍素质。一是编实组强队伍。该镇以民兵整组为契机,把政治思想好、身体健康、年龄较轻、有一定文化知识、军事素质高和热爱民兵工作的人员选拔到民兵组织中来,按照“平战结合、一队多用、一专多能”的要求,实行模块化编组,确保关键时刻召得来、拉得出,切实提高整组工作质量。今年以来,该镇共编建民兵应急队伍12支952人,其中镇级民兵营1支322人、应急救援排1支30人、普通民兵连5支470人、普通民兵排5支130人。二是强化基层民兵素质。紧紧围绕当前民兵队伍和专武干部队伍的建设情况,着力提升能力素质,精心组织,科学谋划,通过法规学习、业务辅导授课、工作经验交流、业务培训测试、观看保密警示教育片等方式进行学习教育,不断增强学习教育的灵活性、针对性和实效性。2022年2月,该镇组织退役军人及现役军人家属观看红色电影《长津湖之水门桥》。同时,积极参加县人武部组织的训练,坚持把业务培训作为提升工作能力、改进工作作风、展示个人能力素质的平台。
组织民兵开展防洪抢险救援应急演练。
抓“双拥”,赓续优良传统。一是营造拥军优属氛围。该镇在18个行政村开设固定宣传栏,定期公示现役军人报国立功受奖和退伍军人回乡创业富民典型;成立军人家庭志愿服务队,在军人家庭墙上张贴志愿者联系方式,遇到“急难愁盼”问题,由志愿者上门纾解帮办;每逢传统节日、重大纪念活动,镇村干部入户走访,了解生产生活情况,帮助解决“急难愁盼”问题,把党和政府的关心关怀送进门、送到人。今年以来,该镇为一线官兵纾困解难16人次,确保了军人安心服役、军属安心生产。坚持军地联合送喜报传统,让乡亲“共享军功,见证荣耀”,共送喜报6人。镇党委、镇政府帮助蔡庄村贫困户现役军人王飞驰家庭顺利脱贫,解除了王飞驰服役期间的后顾之忧,在全镇营造了浓厚的爱国拥军、爱民奉献社会氛围。今年以来,该镇为军烈属家庭做好事、解难事、办实事23件。二是助力民兵和退役军人就业。加大从民兵和退役军人中选拔村“两委”干部的力度,让民兵和退役军人施展才华有舞台、成长进步有平台,全镇143名村“两委”干部中有21名退役军人,占比15%。同时,积极协调人社部门开展“定向式”“定岗式”“订单式”的教育培训模式,提升民兵和退役军人职业技能水平,拓宽创业就业路径,为民兵和退役军人提供就业岗位48个,让他们在创业路上感受到军人身份带来的荣誉感、获得感,增进他们对群众的感情、对组织的信赖。三是注重从精神层面关爱退役军人。组织开展《难忘峥嵘军旅岁月》退役军人回忆录撰写工作,对辖区1064名退役人员信息进行普查登记;组织教师、大学生志愿者112人,对筛选出的96名典型退役军人代表进行现场采录,深入挖掘其非凡经历和感人事迹,撰写回忆录。为退役军人编写回忆录是关爱退役军人的探索与尝试,也是对退役军人的精神慰藉,妥善化解了涉军群体的各类矛盾纠纷。镇党委每年组织召开退役军人座谈会,为参军50周年的退役军人颁发荣誉证书和奖品;每年组织70岁以上的退役军人约200人进行体检,实现连续6年涉军群体零上访。2022年2月,元村镇退役军人服务站被评为省级“枫桥式”示范型退役军人服务站。今年建军节,元村镇组织开展“十佳好军嫂”评选,成立爱国拥军志愿者联合会,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开展“双拥”活动,形成基层党委强力主导、服务体系强力作为、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双拥”工作新局面。
老兵谈心室。
充分发挥基层民兵作用
在“用”武装上见成效
该镇围绕党政中心工作,积极组织民兵参与经济建设和维稳工作,充分发挥了民兵的“突击队”作用。一是选树了一批先进典型。注重从广大民兵和退役军人中培树先进典型,突出挖掘群众身边的先进典型,选树了在防汛救灾、人居环境整治、疫情防控等重点工作中,舍小家为大家,坚守工作一线的先进退役军人——元村北街党支部书记何永强;荣获三等功的武警部队现役军人薛康龙。同时,大力宣传“最美退役军人”任周刚、带头致富“创业能手”王攀杰等典型,充分发挥典型引领作用,强化全方位、立体式宣传报道,让军人形象深入千家万户。二是发挥好民兵在急难险重任务中的“突击队”作用。充分发挥民兵应急连“平时服务,急时应急,战时应战”作用,2021年7月,面对70年一遇的卫河汛情,全体民兵闻“汛”而动,认真做好巡堤查险、积水排涝、紧急避险、联防联控等各项任务,共组织迁移老弱病残户123名、修复冲毁道路30余处、农田排涝2万亩,用实际行动守护了5.6万名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涌现出全县最美退役军人任周刚、王攀杰等先进典型。疫情防控期间,18个村民兵连均组织成立“防疫突击队”,主动站岗执勤,为隔离人员送水、购物,受到群众一致好评。三是在乡村治理中争当先锋。充分发挥民兵来自群众、熟悉群众、联系群众的优势,聘请18名能力素质好、法治意识强、群众威望高的民兵网格员担任矛盾调解员,积极开展政策宣传、解读法律法规、传播文明新风,从源头上化解矛盾纠纷,解决群众实际困难,先后参与社会治理、文明创建、防汛抢险、处置突发事件等46件,化解各类矛盾纠纷140余件、代办群众事项600余件,真正实现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有力推动了民兵建设高质量发展,大大提升了基层治理效益。元村镇总结出“三源”融合抓矛调、“三防”融合抓防范、“三治”融合抓治理的经验做法,成为南乐县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镇。全媒体记者 王献伟 通讯员 苏社敬 姚旭东 文/图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