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县区油田 > 正文     濮阳网-中共濮阳市委门户网站 濮阳市唯一重点新闻网站


文旅融合焕生机
——范县文化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综述

作者:  文章来源:濮阳日报  字体:   发布时间:2023-05-25 08:12:42   

文旅融出新天地,且以诗意共远方。

“姚顾范秦”四个姓氏的起源地、“二十四孝”之“四孝”发生地、勤政爱民的板桥文化、江南风情的柳溪小镇、冀鲁豫边区颜村铺革命旧址、激流飞舟的毛楼生态旅游区……历史的长河眷顾范县,沉淀出深厚的文化底蕴。

范县,这座绵延2200余年的古县,南依黄河、北枕金堤,文化昌盛、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等称号,积极响应和参与“濮阳八景”评选活动,让资源“动”起来、文化“活”起来、旅游“热”起来,跑出文旅融合“加速度”。

重资源

打造文旅融合发展新格局

文化旅游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尺。

范县于西汉初置县,因范水穿城而过得名,古代晋楚“城濮之战”、齐魏“孙庞斗智”,以及“二十四孝”中的“孝感动天”“子路负米”“芦衣顺母”“恣蚊饱血”等典故均发生在这里,现有丹朱遗址、闵子骞墓、范武子墓等文化古迹。“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曾在此任县令五载,留下“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的千古佳句。

黄河在范县辛庄镇毛楼村90度大拐弯,形成了黄河奇观、激流飞舟等独特旅游风景线。毛楼生态旅游区藉以成立我市首家AAA级景区。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积极响应“濮阳八景”评选,范县依托中石油援建资金1000万元,在该旅游区大力实施郑板桥纪念馆、美食一条街提升,以及“黄河文化·时代记忆”步道、陶模艺术馆、黄河湿地公园、黄河文化广场、黄河民宿等项目建设。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该旅游区接待游客6万余人次,较2019年同比增长23.4%。

“红色濮范观”“华北小延安”。冀鲁豫边区革命根据地是抗日战争时期全国最大的抗日根据地,原濮县、范县和观城县三县是冀鲁豫边区政治、军事、文化中心,被誉为“钢铁濮”“红色濮范观”“华北小延安”,是联系鲁西、冀南、豫北各抗日根据地的桥梁,也是沟通华北与华中、太行与太岳的枢纽。冀鲁豫边区革命根据地颜村铺旧址,2000年被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被中共濮阳市委宣传部批准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县基地,2005年被河南省旅游局纳入红色旅游线路,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抓项目

拓展文旅融合发展新业态

项目是实现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具体抓手和有力依托。

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红色文化资源、黄河自然风光,范县积极抓项目、拓景点,倾力打造备受游客欢迎的网红打卡地。今年“五一”假期,范县旅游迎来“升温”时刻。范县结合市委、市政府开展的“濮阳八景”评选活动,按照“荐景、建景、活景、定景”评选要求,积极响应、稳步推进,以盘活红色文化资源、激活传统文化魅力、搞活生态休闲文化为出发点和着力点,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促进文旅相生、文旅相长。

依托冀鲁豫边区纪念馆、冀鲁豫边区革命根据地颜村铺旧址、晋冀鲁豫野战军抢渡黄河纪念地李桥渡口等红色教育基地,范县持续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文化、推进红色教育,把红色资源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生动教材,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用好红色资源,擦亮红色名片,激励广大游客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守好“红色根脉”,赓续红色血脉,汲取奋进力量。

立足自然生态资源优势,范县积极打造了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人文特色古镇——板桥古镇,景区内的古塔晴晖、龙潭烟雨、秦台晚照、顾城春色等再现“范县古八景”;持续提升生态田园风光小镇——柳溪小镇,相继推出生态民宿、星空岛、彩绘墙、村史馆、耕读小院、农特产品展馆等旅游观光点10余个。4月8日,范县王楼镇第二届油菜花节首日接待游客超过8000人。

依托高码头镇老范庄范武子陵园、张庄镇闵子墓村闵子墓文化遗址等,范县注重在滋润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上下功夫,弘扬崇德向善的文明新风,在潜移默化中浸润人心、成风化俗。2022年以来,范县组织开展戏曲下乡演出活动300余场,极大丰富了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依托四平调、罗卷戏、枣梆等优秀传统地方戏曲,组织创作了《石磨的婚事》《驻村第一书记》《黄河人家》等多部现代戏曲作品,使优秀传统文化深入基层、深入民心。

站在新起点,范县将继续深化文旅融合发展,不断增强文旅产品高质量供给,全面整合文化旅游资源,打造更有活力、更有魅力的文旅产业,奋力绘就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新画卷。本报记者 张西恒 通讯员 李红忠 丁勇




责任编辑:薛丽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