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主体开办4小时内办结、零费用,注销公示压减到20天。”
“深化‘一枚印章管审批’改革,制订‘一件事一次办’套餐,平均办理时限缩减至7天。”
…………
一组组改革数据,一项项惠企措施,彰显了范县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坚定决心、硬核举措。
近年来,范县牢固树立“人人都是营商环境、事事都是营商环境”的理念,坚持问题导向,聚焦企业需求,出台了一系列可落实落地的改革措施,多点发力打造营商环境新高地,构建了一整套科学有效的推进机制,形成了一批可复制推广的经验做法。
打造亮点 优化体制机制
据统计:今年第一季度,范县新增市场主体1845户(企业628户,个体1217户);为中小微企业发放贷款14.8亿元;工业用电量14531.92万千瓦时;39个省、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59.3亿元,占年度计划的30.1%。
“开门红”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全县营商环境持续改善,市场主体和群众的获得感持续提升。范县注重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企业自治良性互动。
成立“一委一办一中心一工作室”四维体制新格局。由县委书记担任县委营商委主任,统一领导、指挥、组织和协调;县委营商办为日常办事机构,统筹协调营商环境建设各项工作;组建14个乡(镇、办)营商服务中心,延伸营商触角,强化服务职能;依托首席服务员制度设立经营主体营商服务工作室,真正实现让重点企业(项目)舒心、安心、专心谋发展。
以商会为抓手,建立健全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机制,共促民营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党委、政府领导作用,吸纳经营主体、行业协会商会的意见,建立健全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机制,制定修订与经营主体生产经营活动密切相关的行政法规、规章、行政规范性文件。通过商会组织企业学习相关政策、走访优秀企业等方式,鼓励引导中小企业逐步从低成本扩张模式转变为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品牌战略实现从产业链低端向高端延伸,持续提高企业竞争力、产品附加值。
攻克难点 完善法治体系
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范县县委书记赵丽玲,在调研营商环境工作时强调:“市场经济是‘候鸟经济’,哪里环境好,企业和项目就往哪里去。城市要发展,短期靠项目,中期靠政策,长期靠营商环境。”
去年以来,范县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执行国家、省、市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各项决策部署,扎实开展营商环境创新提升行动,统筹推进优化营商环境和经营主体倍增工作,为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完善营商环境法治体系。出台《范县法治政府建设实施方案(2022―2025年)》《法治范县(法治政府)建设考核方案》《法治范县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施方案》等文件,制定《范县全面推行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实施方案》,实现执法信息公开透明、执法全过程留痕、执法决定合法有效,坚定不移把法治政府建设推向深入,进一步夯实营商环境法治体系。
健全多元纠纷解决机制。健全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依法平等保护各类经营主体的产权及其合法权益。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的主渠道作用,加强基层法院对调解工作的指导,积极发展乡村专职人民调解员队伍,加强法律政策、专业知识和调解技能的培训,提升化解矛盾纠纷水平。
破除堵点 释放发展活力
营商环境是经营主体生命之氧、经济发展活力之源。
范县不断深化“放管服效”改革,着力破解审批服务、投资贸易、创新创业等重点领域的堵点难点,深入推进政务服务综合窗口改革创新,营造务实清廉高效的政务环境。
全面加强平台建设。全县政务外网实现三级全覆盖,形成“1+12+575”的便民服务中心(站)布局,建设完成范县行政服务中心、12个乡镇政务服务中心和575个社区代办站,在全县各村(社区)积极推广“帮办代办”,便民服务送到家门口。
逐步优化办事流程。以“办成一件事”为导向,落实“清单外无审批”,实行所有政务服务事项清单化管理。在县行政服务大厅开设窗口137个,进驻单位31家,按照“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件”的服务模式,优化综合窗口受理模式,设置24小时自助服务区,全面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
注重经营主体需求。健全企业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及时回应、协调企业各方面各层次利益诉求。针对初创型和高成长型企业,分类制定资金扶持、人才培育等一揽子支持政策,创新金融信贷产品,破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鼓励企业建设研发平台,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鼓励企业跨界交流、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和关联企业融合、一体化发展,集成产业生态群。
范县营商环境优了、口碑好了、项目多了,正在成为营商环境的高地、投资兴业的沃土、全方位高质量发展的典范。营商环境,“优”无止境。范县优化营商环境的脚步仍在砥砺前行,这片具有无限潜能的热土将会更加包容、更加繁荣。本报记者 张西恒 通讯员 李红忠 王华民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