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改革创新是社会发展最鲜明的主题,是时代前行最显著的特征。南乐县地处河南省东北部、豫鲁冀三省交会处,曾是典型的农业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近年来,该县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大力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系统集成、协同推新阶段推进,推动跨领域关联、诸要素协同,充分释放集成改革的综合效应、叠加效应、联动效应、乘数效应,为县域治理现代化建设探索出一条新路子。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增强高质量发展动力
推进实施创新发展综合配套改革。制订南乐县创新发展综合配套改革相关方案,出台南乐县“十四五”科技创新和一流生态建设规划。全面推进产业集聚区体制机制改革,通过“管委会+公司”的管理体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培育发展科技创新主体,形成“专精特新”企业铺天盖地、创新型龙头企业顶天立地的良好局面。
围绕主导产业深化综合改革。南乐县紧紧抓住国家加快发展生物基可降解材料产业的战略机遇,依托国家生物基材料生产基地,通过健全完善科技创新机制、成立首个省级开发区科技金融服务中心、建设特色产业园区、培育创新主体、搭建研发平台、加强技术创新等方式,大力推动产业上下游配套、企业间协同,不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要素链、制度链耦合水平,生物基可降解材料产业不断壮大,为全县蹚出一条改革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为“白色污染”治理、推进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提供“南乐方案”。目前,已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7家。17家生物基材料产品制造企业,形成完整产业链,年总产能达50万吨级,居全国第3位。2022年8月出台的《河南省促进生物经济发展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将依托南乐县生物基材料国家级示范集群,完善可降解材料产业布局,建设全国一流的生物基材料产业基地。
在全省率先开展“一枚印章管审批”制度改革。2018年9月21日,河南省首家行政审批服务局——南乐县行政审批服务局挂牌运行,实现470项政务服务事项“一个窗口受理、一个部门审批、一枚印章办结”,打通了政务服务“最后一公里”,让群众“最多跑一次”,开启了河南省“一枚印章管审批”的先河。在全省率先实现乡村政务服务中心(点)全覆盖,在全省率先探索实施政务服务“跨省通办”,解决群众异地办理来回跑难题。创新推行“场景式”政务服务模式,推动政务服务更加便捷高效,创新做法入选濮阳市2022年第一季度改革创新案例。在全省率先探索推进“一业一证”改革,颁发全省首张“行业综合许可证”,实现“一证准营、一码亮证”。
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全面助力乡村振兴
创新举措保障粮食安全。坚决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严守耕地红线,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51万亩,建成高标准农田57万亩,粮食总产超55万吨,小麦亩产连续20年位居全市五县第一。大力实施种业振兴行动,组建育种团队,加强与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校企合作,自主培育国家级小麦新品种2个、省级3个,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9%以上,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着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实施畜牧养殖加工、副食品加工、粮食精深加工、冷饮制品加工四大农业特色产业集群培育工程,增强发展后劲。四大集群产值达60亿元,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营业收入达36亿元,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72.5%。南乐县生态农业信息化系统项目和“5G+工业互联网”项目成功入选河南省数字化转型典型应用场景名单。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创新推行村集体经济发展“六个模式”,试点推行“为农服务中心+村委会+农户+种地职业农民”的土地托管运营新模式,促进提升粮食产能、提高农民收入、壮大村集体经济多方合作共赢。全县各类新型经营主体1300余个,所有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破零”,年收入5万元以上的村占84.8%。
全域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坑塘和闲置宅基地3800余处,清理沟渠河道189公里,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28%;建设“四园”3100个,创建省级“四美乡村”14个,近德固乡佛善村、睢庄村获评河南省乡村旅游特色村。2020年获评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连续三年获得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先进县。
探索社会治理改革构建大安全格局
推行“民主单元+网格服务”模式。积极探索“人民群众家门口的民主参政议政”模式,建立“民主单元+网格服务”机制,依托现有的县乡村三级328个“田”字形单元网格,将1301名党代表、1073名人大代表、190名政协委员进行队伍整合,按照所在地域、所属界别、个人自愿和组织安排等原则,充实到单元格,形成更加牢固的“米”字形网格,推动党委、政府各项工作部署落地见效,及时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打造整体、贯通、协调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在全省率先组建县级综合行政执法局和12支乡镇综合行政执法队伍。围绕“一支队伍管执法”改革目标,坚持“横向整合、上下联动、分步实施、有序推进”改革思路,组建全省首家县综合行政执法局和12个乡镇综合行政执法大队,统筹推进县、乡两个层面的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构建县乡行政执法网格化、全覆盖管理的新格局,有效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南乐县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工作先后入选全省改革典型案例、全市第三季度改革创新实践案例,并获省“红榜”通报表扬。
创新实行县域网格化管理“多网合一”工作机制。实现“一网统管、全域覆盖”,探索出基层社会治理“南乐模式”。以推进县乡村三级综治中心实体化、规范化、信息化“三化”提升为载体,强化源头预防、深化诉源治理,积极探索出基层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南乐路径”。同时,建立“三省四县”矛盾纠纷联调机制,成立冀鲁豫三省四县跨省联合巡回调解室,有效维护边界地区和谐稳定。南乐县公众安全感、政法机关执法满意度连续七年河南省领先、濮阳市第一。
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进美丽南乐建设
建成全省首个面源污染监测预警系统。构建起覆盖全县60万亩耕地的信息化环境监测预警网络,通过“环境监测网”和“监测信息智能化管理与决策平台”应用端技术,对项目范围内的土壤进行监控,有效推进土壤污染监测治理。完善能耗“双控”制度,推进工业企业绿色化改造,开展重点行业能效对标达标,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积极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作,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取得了明显成效。南乐创新做法获评全国2021年度改革创新案例。
加快推进农业“白色污染”治理。在全省率先推出“禁塑令”,大力推广应用可降解农用地膜,出台《南乐县推广使用可降解农用地膜推动绿色生态农业发展实施方案》,开创源头治理“白色污染”先河。全县已推广使用全生物降解地膜13万亩。2019年8月国家发改委主管的《改革内参》刊发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南乐实践》。总结出大蒜、草莓、番茄、甜瓜等瓜果蔬菜适宜的可降解地膜的厚度和配方,并编制《全生物降解农用薄膜覆盖大蒜种植模式》,典型做法被征集至农业农村部。2022年,南乐县成为省级地膜科学使用回收试点县。
推进重大民生领域改革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
教育综合改革持续深化。坚持校外严格管理和校内提质增效协同发力,推动“双减”政策落地落实。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加强学校精细化管理,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促进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同河南农业职业学院、郑州财税金融职业学院等合作办学,不断提升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新建、改建城关镇南湖幼儿园等城乡中小学、幼儿园20所,第二实验小学被评为河南省义务教育教学改革示范校,全县高考本科上线率连续多年位居全市前列。2022年被评为河南省“五育并举”实验县、全省教育宣传十佳县。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深化“五医联动”改革,积极推进DIP支付改革,建立医保对医疗机构支付管理和激励约束机制,大力提升基金使用效率。慢性病鉴定工作下沉至二级医疗机构,实现群众办证“一站式”办结。高质量完成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组建1家紧密型县域医共体,优化整合医疗卫生资源,进一步提升县乡村三级医疗服务水平。2019年,南乐县入选国家级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试点县。
探索农村供水“四化”新途径。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统筹农村安全饮水水质提升、地下水超采治理和南水北调水资源高效利用,系统谋划推进“四水”工程。实施南乐县南水北调输水管线工程,2018年完成投用并通水,全县60万城乡居民全部吃上优质甘甜的丹江水。
近年来,南乐县虽然在全面深化改革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扎实推动各领域改革,较好地完成了上级安排的工作任务,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与中央、省委、市委的要求,群众的期盼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和不足。下一步,南乐县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把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紧扣“全局性战略性综合性重大改革事项”谋划推动改革,重点做好县域经济“三项改革”、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等重点领域改革,构建高能级创新平台体系、壮大高水平创新主体、引进培育高层次创新人才、打造一流创新生态,真正让南乐县的产业更优、生态更好、核心竞争力更强、群众幸福指数更高,创造更多有特色、可推广的“南乐经验”。全媒体记者 王献伟 通讯员 赵付如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