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霜荏苒,居诸不息。十年来,开发区新习镇在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的坚强领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抢抓机遇、攻坚克难,开拓创新、务实重干,聚细流、积跬步,打赢一系列硬仗,高质量发展的思路愈加清晰,乡村振兴的脚步更加坚实有力。新习镇先后荣获“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市五好乡镇党委”“市农业农村工作先进乡镇”“市济郑高铁第一阶段建设先进集体”等30余项省、市级荣誉。
革命教育家谢台臣故居。
党建引领 初心永照促发展
党建引领,成为新习镇把舵领航的“密码”。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习镇始终坚持“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深化全面从严治党,全面加强党员干部党性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提升镇村两级党组织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全镇54个基层党支部同频共振,1700余名党员同心同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责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落实在行动上。
坚定理想信念,强化党性锤炼。抓牢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主题教育实现常态化、制度化。深化全面从严治党,紧跟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严格落实党委议事、民主集中制、“三重一大”事项集体决策等各项制度,党建工作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
规范组织生活,提升党建质效。坚持“书记抓、抓书记”,明确各级党组织书记为党建工作第一责任人,层层签订党建工作目标责任书。从严落实“第一议题”、“三会一课”、理论学习中心组等学习制度,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党建工作全过程。强化镇村干部党员管理、严格绩效奖惩,推进村党支部书记“两推一选”和村党支部班子“星级创评”,党组织战斗力和凝聚力不断增强。开展党建阵地规范化建设和提升行动,先后投资350余万元,新建王庄、北新习、张拐、后寨、马凌平、牛庄6个村室,改造南焦二寨等36个村室,47个行政村的党群服务阵地实现“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转变。厚植党建元素,融入47个行政村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文化广场、农家书屋等功能处所的角角落落,使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发挥组织活力,践行初心使命。坚持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旗帜鲜明讲政治,坚决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隐患。坚持用身边典型带动身边人,通过开展党建观摩、开设村党支部书记论坛等,先后选树刘玉汉、马东旺、常金传、史培焕、刘进安、史吉成、王志超等“李连成式”优秀村党支部书记20余名,通过以老带新“传帮带”,“头雁效应”持续显现。用活基层党建网格,深化农村党员积分制管理,实施“党员分片包户”,使“党旗红”始终高高飘扬在脱贫攻坚、人居环境整治、疫情防控、“五星”支部创建等战场最前沿。
高标准良田“一喷三防”作业。
破浪前行 综合实力上台阶
改革创新,成为新习镇跨越发展的“钥匙”。十年来,新习镇准确把握各阶段目标任务,深化改革创新,打赢三大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如期实现,乡村振兴步入“深水区”。
扛牢政治责任,壮大优势产业。扛牢粮食生产政治责任,落实“长牙齿”的硬措施,严打非法挖砂取土和农村乱占耕地建房。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完善水电路渠等基本要素,全镇8万余亩粮食作物连年丰收达产,小麦亩均产量500公斤、最高产量达750公斤,玉米亩均产量600公斤。壮大现代高效农业,“麦-瓜-薯”套种、“猪-沼-菜”循环等种养模式在豫北地区广泛推广,群众亩增收3000~5000元,实现经济、生态效益叠加。壮大农业特色产业,全镇蔬菜大棚种植1.6万亩,复种面积达4.5万亩,年产蔬菜35万吨;杂果种植3200亩,亩均收益8000余元,形成了寺上桃、李凌平蟠桃、北新习杏等“一村一品”发展新格局。发挥传统养殖优势,创新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全镇共有100余家规模养殖场,生猪、绵羊、肉牛出栏量稳中有增,投资上亿元的“三牧牧业”成为现代化养殖新名片。坚持“农户+合作社+龙头企业”,运用土地集中租赁、土地托管、一条龙服务等方式,支持培育永科种业、豫鑫能繁母羊托管、永丰机械租赁、万丰农牧等新型农村经营主体发展,推动农民变股民、资源变资产,全镇土地托管流转6万余亩,流转率在70%以上。
促进产业融合,激活发展动能。实施“工业富镇”战略,强化产业转型,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重构产业布局,积极培育新动能,现有统计入库规模以上企业11家,其中工业企业4家、财贸类企业7家。坚持以发挥农业优势为重点,通过“筑巢引凤”,实施扩链、补链计划,加快农产品精深加工、物流化、网络化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东风智能冷链物流、肉制品全产业链一体化生产基地等亿元投资项目花落新习镇。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推广土地规模经营,释放土地流转红利,小寨集村年集体经济收入20万元以上;投资100余万元的张拐村冷库建成投用,预计每年可为村集体增加经营性收入14万余元。瞄准智能化、绿色化主攻方向,鼓励裕丰源面业、尚亿装饰材料等本土优质企业积极“走出去”,努力把农作物秸秆处理、有机肥生产等优质项目“引进来、留下来”。
湖羊智慧循环产业园。
风雨砥砺 天道酬勤见辉煌
坚定信心,成为新习镇攻坚克难的“利剑”。在各类风险挑战面前,新习镇始终临危不乱、积极应变,举全镇之力、聚全镇之智,打好打赢每场“硬仗”,向人民群众交上满意答卷。
打好脱贫攻坚收官仗。作为开发区脱贫攻坚的主战场,新习镇扛牢抓稳脱贫攻坚政治责任,瞄准“确保到2020年底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政治承诺,铆足干劲、精准施策、精准帮扶,全镇14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全部出列,建档立卡贫困户1640户5556人全部脱贫,贫困发生率由2.52%降到0,困难群众“两不愁三保障”目标高质量实现,啃下了最难啃的“硬骨头”,被河南省、濮阳市授予“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
打好重点项目服务仗。坚持“项目为王”,做细群众工作,高标准高质量完成拆迁20余万平方米的济郑高铁项目,长5.8公里、占地面积904亩的濮卫高速项目,占地面积30余万平方米、长7公里的省道S101,拆迁14万余平方米的南环路综合提升工程,拆迁40余万平方米、长9.5公里的引黄入冀补淀工程等省、市重点项目服务保障工作;扎实做好济郑高铁安保区新习镇段5.6公里的沿线安全隐患及环境整治工作,拆除大棚377座,加固彩钢房70余座9000余平方米,清理垃圾7000余立方米;稳步推进濮卫高速、城乡供水一体化、濮鹤天然气管道等项目,濮卫高速濮阳段2标金堤河特大桥率先合龙,跑出了服务重点项目建设“新习速度”。新习镇连续两年被评为“濮阳市服务重点项目建设先进单位”,2022年被评为“濮阳市济郑高铁第一阶段建设先进集体”。
美丽乡村。
不忘初心 践行使命显担当
坚持人民至上,成为新习镇为民纾困解难的“良方”。新习镇牢记“人民就是江山”的殷殷嘱托,厚植为民情怀,做好关键小事、办好民生大事,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问效于民,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急愁难盼”问题。
重实效、谋长远,镇村面貌焕然一新。坚持在基础设施和环境品质上下功夫,内提“气质”、外修“颜值”,镇村形象和功能不断提升。
内提“气质”,镇村建设再提速。以贫困村整村推进为契机,全力推动镇村基础设施及配套建设,完成省道101南延、国防路南段拓宽、顺河路新修等镇村主干道建设。围绕“一降二净四有六通”工作目标,累计投资1569万元,完善15个村的水电路网等设施,新建农村公路30余公里,改造提升村内胡同100余公里,抓好了镇村内外路网建设。投资338万元,实施了贫困户“六改一增”项目。投资75万元,实施破旧危房集中拆除,拆除危房1259间。完成全镇47个行政村的“双替代”工作,实现“气化新习”村村通,47个行政村3万余户群众生活取暖更加便利环保。投资1400万元,完成29个村的安全饮水工程,投资2500万元的新习镇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设施项目已建成投用。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好家风、传承好家训,打造革命教育家谢台臣故居、小寨家风家训馆、仓上家风家训文化墙、新习镇党史馆等一批群众家门口的教育场所,群众文明素养得到新提升。
防汛演练。
外修“颜值”,乡村旧貌换新颜。小寨集村被评为“省级文明村”,张拐、仓上、刘堤口等一批高颜值村庄被评为“市级文明村”。乡村环境大改观,实现了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城乡一体化,服务范围覆盖全镇47个行政村,农村所有生活垃圾及时清理、定时收集清运、专人负责保洁,全部实现资源化利用。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围绕“绿净亮美”目标任务,开展“六治六提”,种植绿化苗木2万余株,整治坑塘90余处,推进“一宅变四园”100余处,镇村环境得到彻底改观。总投资580万元,新建和提升农村卫生厕所5072个,墙面提升80余万平方米,打造美丽乡村3个,建设绿化村庄8个、一村万树示范村6个。
征程未有穷期,不待扬鞭自奋蹄。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新时代新征程新任务,新习镇将以更加饱满的精神、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过硬的措施,锚定“两个确保”、实施“十大战略”,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以贯之抓落实,苦干实干,拼搏进取,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全面转型高质量发展,为建设“四个濮阳、一个高地、一个中心”和开发区“二次创业”贡献力量!全媒体记者 王献伟 通讯员 赵晓飞 姜衍森 文/图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