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县区油田 > 正文     濮阳网-中共濮阳市委门户网站 濮阳市唯一重点新闻网站


濮阳县胡状镇:发展特色菌菇产业 助推乡村华丽

作者:  文章来源:濮阳日报  字体:   发布时间:2022-08-03 07:39:53   

1659487578353.png

一排排现代化厂房整齐划一,一辆辆冷链货车排起长龙,三五成群的务工群众、运输人员往来不断,在濮阳县胡状镇天耕食用菌产业园,一派繁忙景象。

近年来,濮阳县胡状镇按照“政策引导、规模发展、项目支持、主体带动”的工作思路,鼓励返乡创业,打造“菌菇”特色小镇,着力探索创新“企业+农户+集体经济组织”食用菌产业发展之路。

引来金凤凰种下摇钱树

发展产业是巩固脱贫成果、促进乡村振兴的根本之策。2017年5月,经多方调研考察,胡状镇党委、镇政府积极引进集食用菌研发、种植、储藏、生产及深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大型现代化农业企业——天耕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探索创新多元化帮扶模式,帮助企业流转土地220亩,并免收租金,在各项政策上给予倾斜支持。截至目前,该公司总投资2.5亿元,年产杏鲍菇3.5万吨,年产值达1.3亿元,年创利润1300万元,是全省杏鲍菇单品产量最大的生产企业,先后荣获“河南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河南省高新技术企业”“河南省扶贫龙头企业”“濮阳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等诸多荣誉,拥有注册商标9枚、著作权1项、专利19项。该公司带动了周边53个村500余人就业,其中脱贫户和监测户23人,户均年增收3万余元;带动43个村发展村集体经济,每年增收5万余元。

创新帮带模式助力乡村振兴

引进企业落户,带动脱贫群众务工增收是根本出发点。胡状镇党委、镇政府与天耕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多次研究协商,着力探索多种帮带模式。

直接务工模式。该公司专门为脱贫劳动力设置工作岗位,同等条件下优先安排脱贫人口就业。濮阳县胡状镇杨岗上村的脱贫户刘瑞芳,丈夫残疾,因残致贫,3个子女要上学,一家人收入来源较少,生活困难,被评定为贫困户。该公司建厂时,刘瑞芳便到厂里工作,如今月工资2700元左右,提高了家庭收入,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刘瑞芳激动地表示,精准扶贫让她实现了脱贫致富,未来她会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让自己家变得越来越好。靠自己的本事赚钱养活家人,是让她最高兴的事情,不能啥事都靠政府,她已经享受了这么多政策,是该自己站起来了。

1659487515238.png

“企业+农户+村集体经济模式”。企业提供技术指导和产品回购,农户负责种植及培育,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协调工作,公司、农户、村集体经济组织按占股比例分红,该模式不仅能增加农户的收入,也充分调动了农户对产业发展的积极性和责任心,让农民成为特色农业发展的参与者、受益者。同时,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目前,石槽村、后柏桃村等4个村共投入200万元,建设移动出菇房20座,参与杏鲍菇种植,66户农户参与种植,每个村年收益5万元。

“金融帮扶+企业+农户模式”。脱贫户、监测户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签订入社协议,把金融扶贫贷款委托给合作社代管,由合作社与该公司签订投资协议,保证资金年收益不低于8%。目前,该模式共带动181户脱贫户、监测户,每户年收益不少于4000元。

拉长产业链条夯实增收之基

拉长农产品产业链可以提高经济附加值,是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重要途径。胡状镇党委、镇政府着力引导天耕农业科技公司发展深加工,把菌菇特色产业从生产环节向下游链条延伸,研发“牛肉杏鲍菇辣椒酱”“椒盐杏鲍菇脆”“香辣杏鲍菇片”等系列休闲食品,形成产前、产中、产后无缝衔接,种养加销一体的产业链条。精心谋划建设杏鲍菇集中制包中心、三个出菇基地,形成“一中心、三基地”的食用菌产业带,即以天耕食用菌产业园为中心,集杏鲍菇、白玉菇、秀珍菇及有机肥生产为一体,年产杏鲍菇3.5万吨、白玉菇1.2万吨,产值1.3亿元,可为周边5个乡镇40余个村的群众新增就业岗位620余个,让群众真正实现“家门口就业”。

“菌菇产业作为‘朝阳产业’,近年来得到了众多农户的认可。天耕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落户胡状镇以来,龙头作用发挥有力,帮扶成效显著,社会集聚效应明显,在带动农民致富奔小康、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疫情防控期间群众生活保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菌菇产业已成为胡状镇农业产业化王牌产业,也是我们巩固脱贫成果、促进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下一步,胡状镇将继续以食用菌产业园为载体,发展休闲体验农业,打造‘菌菇特色小镇’,集聚‘蝴蝶效应’,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濮阳县委副书记、胡状镇党委书记李劲飞兴奋地说。全媒体记者 王献伟 通讯员 韩惊涛 程俊霞 高昌豪 文/图




责任编辑:崔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