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改善投资和市场环境,加快对外开放步伐,降低市场运行成本,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加快建设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习近平
近日,省发改委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了河南省2020年度营商环境评价结果。除对省辖市开展营商环境评价外,2020年度,河南省首次对各县市、市辖区、国家级功能区进行了评价。濮阳县在全省104个县级区划中排名第12位,在全市排名第1位。
如今,濮阳县这个“外商眼中的河南省最佳投资城市”,正上演着一场“环境”与“发展”的变革。
筑平台强载体
硬件支撑不断夯实
龙乡的金秋十月,风景如画。在濮阳县行政服务大厅里,却有着不同风景:整个大厅一派忙碌却又井然有序,热情的工作人员细致而耐心地办理着各项业务,前往办事的群众个个满意而归。
近年来,濮阳县聚力打造两个平台,为该县营商环境建设搭建了有效载体。2018年,濮阳县投资2000余万元,高标准建成并投用服务面积超过6000平方米的行政服务大厅,进驻事项1661项,实现了“进一扇门、跑一个窗、办千件事”;此外,大力推进便民服务向基层延伸,建立县、乡、村三级便民服务体系,让群众切实体验到了“办事不出乡”的便捷服务。投资6000余万元,在全市率先建设5G+新型智慧城市项目,综合运用5G网络、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搭建智慧城市运营平台,整合各类信息化系统,创新推出惠企政策直通车,建成智慧城市综合智慧中心和5G会展中心,完成30家单位对接,对接数据405项189万条、物联网设备9类1135个,完成37个平台的融合工作,极大提升了政务服务水平。
优服务重创新
服务效能持续提升
“最多跑一次”,在濮阳县不仅是一句口号。该县从群众视角出发,不断审视自身,提高服务质量,优化各项民生服务细节。
“这里的办事效率,可以用一个字形容:‘快’!既专业又热情周到,我们心情也愉悦。”日前,前往办理二手房交易手续的王先生高兴地说,“整个过程就跑了一次,涵盖水、电、气、暖等与房屋有关的业务一次就能办好。”
濮阳县不断创新,加快商事登记优化提速,让企业在1日内“只进一扇门,办成所有事”。出台《濮阳县投资项目审批代办服务工作实施办法》,在行政服务大厅设立投资项目代办服务中心,对省、市、县重点建设项目实行手续全程代办。不动产登记“一窗受理”,压缩环节,减少前置,一网通办,实现“最多跑一次”目标。在全市率先实行水、电、气、暖过户随二手房交易一站式办结。设立审批便民服务绿色通道,为8类特殊对象开通审批服务绿色通道。
扎实推进“放管服效”改革。在全省率先将项目备案和节能审批审查权限下放至产业聚集区。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实行企业生产“宁静日”制度和涉企检查报备制度,让企业安心生产、放心经营。开通企业服务热线,建立“2+5+N”重点项目推进、重点项目周调度会、投资项目审批代办等服务机制,为企业发展、项目建设排忧解难。设立产业发展扶持基金、中小微企业周转金、风险补偿金,累计为重点工业项目提供扶持资金6.5亿元。组织开展政府职能部门“换角色、走流程”活动,全程体验高频办理事项,听取企业和群众意见,研究优化改进办事环节。
扎实开展民营企业“两个行动”。实行首席服务员、首席联络员制度,确定44名县级干部、144名科级干部分包144家重点企业。全过程、全方位为企业提供“连续跟踪服务”“亲情化服务”“保姆式服务”,着力破解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堵点、难点和痛点。濮阳县开放招商工作连续4年被市委、市政府表彰为全市第1名。
整治评议结合
干部作风持续转变
成立营商环境干部作风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大力开展营商环境干部作风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将县内36家单位及下属机构190个重点股室纳入整治范围,全面开展自查自纠活动,共查摆问题171条,制订整改措施212项。出台印发《濮阳县优化营商环境转变干部作风民主评议办法》,开展优化营商环境转变干部作风民主评议工作,将评议结果后3名股室长就地免职,对后4~13名股室长进行诫勉谈话。在新闻媒体开设专栏,专访单位主要负责人,开展“四晒一诺”活动,接受社会监督。
持续开展巡察监督、日常监督检查,对干部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以及调门高、行动慢、落实差、“小鬼难缠”、“中梗阻”等干部作风突出问题,进行靶向性督导减产,让坏作风、坏表现无处可藏,给懒政怠政者敲响警钟。坚持“正推”和“倒逼”相结合,激励和约束相结合,以作风建设持续加强,推动营商环境进一步提升优化。
“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如今的濮阳县,正以“万人助万企”活动为抓手,持续深化改革创新,聚焦企业需求,坚持问题导向,强化发展要素保障,实行资金、土地、人才等要素精准高效供给,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以营商环境之“优”谋高质量发展之“质”,为“一地两区一名城”战略提供强力支撑,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