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表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先进单位,南乐县被评为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先进县,这也是该县连续两年获此殊荣。
近年来,南乐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扎实做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为实现农村美奠定良好基础,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荣获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连续两年获得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先进县荣誉称号。
做到三个到位 奠定治理基础
思想认识到位。提高政治站位,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场硬仗。坚持“建设生态南乐”的定位,围绕农村污水治理、垃圾治理、户厕改造、村容村貌提升、村庄规划等重点任务,抓实抓细各项工作,让全县农村人居环境逐步净起来、绿起来、亮起来、美起来。组织领导到位。认真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要求,县委书记担任县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带头遍访全县322个行政村,当好一线总指挥。县长担任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统筹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在全县上下形成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直接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推进机制。动员参与到位。县级干部带头,县、乡、村、组四级联动,集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大提升行动。充分发挥电视、农村大喇叭、微信等媒介作用,采用一封信、明白纸、文化墙等形式,广泛宣传卫生知识,引导村民自觉改变不良卫生习惯,积极参与到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来。全县累计出动人工85.6万余人次、机械14.3万余台次,掀起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热潮。
突出四个重点 确保治理实效
抓好垃圾治理。在全省率先实施城乡环卫一体化垃圾处理机制,实现城乡垃圾清运保洁全覆盖,做到全县农村生活垃圾日产日清,形成了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南乐经验”。依托南乐县国家级生物基材料产业集群,在全省率先推广使用可降解垃圾袋、购物袋、育秧盘、地膜等生物基塑料制品,从源头治理白色污染。抓好污水治理。组建专门队伍,全面清理河道、沟渠、坑塘漂浮物和沿岸两侧垃圾杂物。实施沟渠贯通、坑塘贯通工程,对河道、沟渠、坑塘全面开展疏浚连通,积极消除农村黑臭水体。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建成乡镇污水处理站11座,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服务农户29317户,达到32.6%,农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管控。抓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在全省率先实施全域生态农业信息化系统和农业面源污染监测预警建设项目。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设计建设7个区域性处理中心,已建成运营2个,促进畜禽粪污和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0%,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2%。在全省率先推广应用可降解农用地膜,目前已推广应用7个乡镇11个村1280亩,为全面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抓好基础设施建设。通硬化路的行政村、自然村均达到100%,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1255公里,成功创建“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坚持“一村一策”原则,编制322个行政村绿化亮化美化方案,乡村绿化覆盖率达到31.48%,村内主要场所亮灯率达到96.3%,千口镇、福堪镇等5个乡镇达到100%。扎实推进“厕所革命”,累计改厕77400户,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6.1%,建成全省第一家农村户厕智慧化管护服务平台。开展“一宅变四园”行动,把村内闲置、荒废的宅基建成菜园、果园、花园、游园,治理坑塘和闲置宅基地3800余个,建设“四园”2600余处。按照“田园美、环境美、村庄美、庭院美”的要求,建设“四美乡村”示范村53个。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县城,创建国家、省级卫生乡镇8个,达到全县乡镇总数的67%,省级卫生村数量达到全县行政村总数的27%。
创新四项举措 助推环境提升
南乐县把解决农村村庄街道胡同黄土裸露作为民生工程来实施,创新开展“铺胡同、绿墙根”活动,全县305个村普遍完成“铺胡同、绿墙根”及村庄绿化,栽植花草52万余平方米,基本消除了村庄黄土裸露现象,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群众获得感、幸福感进一步增强。领导带头,解决资金难题。县委书记定期主持召开县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专门安排部署“铺胡同、绿墙根”工作,发出“铺胡同、绿墙根”倡议,号召全县党员、干部、群众主动认领胡同,帮助群众硬化胡同、绿化街道。县委书记、县长带头投工投劳、捐款捐物、认领胡同,示范引领县级干部包乡,县直部门、乡镇科级干部包村,村“两委”成员包组认领胡同,形成县、乡、村三级齐动员、全参与的工作热潮。在党员干部的引领下,广大群众主动捐出废旧砖瓦,全县党员干部及社会爱心人士共捐助资金114.8万元,认领胡同1284条,认领胡同“公仆巷”标牌已全部悬挂完毕。废物利用,巧解硬化难题。充分利用拆除违建和群众废弃的旧砖瓦、旧建材,发动群众自己动手铺胡同,不仅加快了进度,还节约了资金。用旧砖瓦铺胡同每平方米仅需投资20元左右,仅此一项,硬化3200条胡同就节约资金7000余万元。创新机制,激发干劲热情。鼓励各乡镇结合本地实际,因地制宜,创新认领方法,调动干群参与积极性。梁村乡灵活运用能人认领制、共享共建制、激励奖补制,动员全社会参与;张果屯镇由镇政府出资回购群众旧砖瓦,广泛发动群众自己动手出工出力硬化自家门前胡同道路;西邵乡对自己动手、使用自家旧砖瓦硬化胡同的,每平方米给予15~20元的补助,让农民群众成为人居环境整治的受益者和主人翁。传承文化,打造精品小巷。胡同硬化绿化完成后,南乐县鼓励各乡镇再进行墙体彩绘、路面美化。谷金楼镇中平邑村一个巷子的尽头有一个水塘,连着马颊河,胡同内各家以邻为伴,与人为善,于是从“上善若水”一词中,取“若水”二字,命名为“若水巷”。全县各乡镇根据每个胡同内彩绘的人物和故事为每条胡同命名,共打造祥睿巷、若水巷、信义巷、如意巷等精品文化小巷3200个,不断提升美丽乡村建设的档次和品位。
建立三项机制 推动常抓常新
建立多元投入机制。探索建立政府、村集体、群众等多元投入机制,有效破解资金难题。县财政投入2.6亿元用于农村改厕、农村污水处理厂建设、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街道亮化等,发挥引导带动作用。村集体经济收入主要用于基础设施日常维护。鼓励群众投工投劳,增强维护村庄环境卫生的主人翁意识。建立长效管护机制。在实行路长制、河长制基础上,普遍推广街长制、巷长制、坑长制,每个街道由村干部任街长,每条胡同、每个坑塘由老党员、村民代表任巷长、坑长,负责监督街道、胡同、坑塘卫生保洁。将环境整治相关内容纳入村规民约,建立“门前三包”制度,引导群众做好自家房前屋后的环境卫生、绿化管理,并签订责任书。建立督查考评机制。由县纪委监委、县督查中心、县农业农村局联合组成6个督导组,分包乡镇开展日常督导和阶段性考核,实行“周督导、周通报”机制,以督导促整治,以考核促提升。县四大班子带领县直相关部门及乡镇党委书记随机抽村进行观摩评比,实行红黑旗制度,排名靠前的乡镇挂红旗,排名靠后的乡镇挂黑旗,营造比学赶超的整治氛围。将整治成效和群众满意度作为年度考核的重要依据,与资金拨付相结合,实行差别化激励措施;与村干部年终评星定级挂钩,根据评星定级情况,发放业绩考核奖励。各村设立“红黑榜”,建立以村干部、党员代表、群众代表为主的卫生评比小组,每月开展1次卫生评比活动,对排名前10名和后10名的,在“红黑榜”上进行公布,确保村庄常年保持干净、整洁、有序。黄凌杰 李瑞强 李敬彬 文/图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