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群服务中心焕然一新,美化了村庄,更方便了群众办事;大棚里绿意盎然,圆滚滚、绿油油的西瓜透着香气,细长的豆角爬满了架子,这些致富果蔬让村集体经济收入在2年内突破30万元……平畴沃野之上,南乐县福堪镇马村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浓厚氛围真切可感。
近年来,马村党支部以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为“大抓党支部”“大抓基层”的主攻重点,按照“调整一产、转型二产、繁荣三产、城乡提质、乡村振兴、民生优先”的发展思路,把现代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绿色发展作为带动群众脱贫致富、实现强村富民的基础工程和造血式带贫、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支撑,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检验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凝聚力、战斗力的硬指标和强村富农的“金钥匙”,着力调整设施农业结构,统筹整合村集体资源,扶持组建新型经营主体,持续延伸农业产业链条,积极推进现代农业产业链闭合,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探索建立了一条以大棚经济为驱动的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之路,全力推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提质,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科学谋划下好致富一盘棋
马村位于福堪镇东北部,辖2个自然村,有229户1265人,耕地面积1620亩,集体土地210亩。2018年,马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6户52人。到2019年,马村仅剩贫困户3户4人未脱贫,计划2020年全面脱贫出列。
“村子富不富,关键看党支部;村子强不强,关键看领头羊。”如何发展村集体经济带动村民致富,是马村党支部开会研究讨论最多的话题。2018年以来,马村党支部依托党建组织优势、三省交界区位优势、果蔬种植惯性优势、农产品市场容量优势,统筹整合、征收村集体土地,整合利用产业扶贫专项资金342万元,在集体土地上建设钢架大棚33座、冬暖式温室大棚15座,着力实施现代高产大棚产业示范园项目。
谋划实施“党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入股模式。马村将种植大户、农业专业合作社或新型经营主体的果蔬大棚,以股份制的形式纳入村集体经济合作社,逐步扩大现代高产大棚产业示范园的规模,建立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村集体经济合作社股份制的合作利益联结机制,扎实推进“三品一标”建设,全力构建党建促振兴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特色产业开辟群众致富路
“自从实施了现代高产大棚产业示范园项目,我村不仅增加了村民家庭收入,还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破解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难题。”这是马村党支部负责人的真切感受。
推广“党建+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基地+贫困户”产业帮扶模式。马村以2000元每亩的价格,鼓励和引导有能力的贫困户优先承包种植钢架大棚、自主创业。村集体经济合作社为贫困户提供技术支撑,并帮助联系销路,所得收益归贫困户所有。同时,马村与有意愿承包钢架大棚的种植户或农业经营主体签订3年合同,所得承包费纳入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并以每年800元的标准为贫困群体提供长期产业分红。冬暖式温室大棚以5000元每亩的价格承包给种植大户或农业专业合作社,持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探索“党建+基地”联合经营模式。马村鼓励和引导贫困户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抱团取暖”,多元化增加贫困户财产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建立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户股份制分红联结机制。积极探索一般农户与承包户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联合经营模式,拓宽经营主体资金渠道,推进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注入源头活水。
现在,马村生态立体循环农业集聚示范效应逐渐凸显,“一村一品”发展格局逐渐清晰,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农光牧一体化全产业链条得到延伸,各要素深度融合,实现了党支部、村集体经济合作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贫困户的同频共振。
创新观念产业发展多元化
思路决定出路。看到现代高产大棚产业示范园项目为村民和集体带来的经济效益,马村党支部负责人又有了新的想法:发展村集体产业不能单一化,要走多元化道路。
一条条农民可持续增收的新路子在马村陆续铺开,激发了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今年,马村决心谋划建设冬暖式大棚15座、日光育苗温室1座,统筹配套农产品分割分装车间,积极促成集育苗、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体系。从生产到深加工运营深度化,从品牌建设到渠道开拓市场化,马村在带领农户增收脱贫的同时,真正实现特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与壮大,让村集体经济犹如“一池活水”流入群众心田。
“上接天线”明方向、“下接地气”创丰收,马村村集体经济产业发展,既帮助了村民早日脱贫致富,也为福堪镇乡村振兴提供了有益经验。(路旭东 王献伟文/图)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