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笔直宽敞,水泥硬化的道路两侧,鲜花盛开,灌木青青;统一规划的房屋,整洁干净,大小均等。村西的莲花池,碧水荡漾,小桥蜿蜒;莲花池旁边的文化广场,人们或歇息闲谈,或伴着音乐跳舞;村西南,230余座食用菌大棚整齐排列,让群众尝到了致富的甜头……
一路走来,所见所闻,令人心旷神怡、啧啧称赞。这样的场景,不是在城市社区,而是记者5月4日在清丰县韩村镇西赵楼村亲身体会到的。
“我们村环境优美,周边的村都比不上。过去的时光没法提,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我们真是享福了。这些变化,都离不开卢支书……”卢道高今年89岁,是村里年龄最长者,提起现在的幸福生活,老人乐得合不拢嘴。
老人嘴里的卢支书,就是该村党支部书记卢午申。自2006年5月担任西赵楼村党支部书记以来,他凭着一心为民的赤诚之心,满腔热情投入工作,硬是把脏乱差穷的西赵楼村变成了一个全国文明村。
“农民也是人,也有权利过上好日子”
2005年以前,西赵楼村宅基地管理混乱,村内胡同弯曲狭窄,街道坑坑洼洼。因为街道狭窄,无法通行汽车,村里人过红白喜事,或者来个亲戚,只能把车停在村头。当时村民种菜的多,因车辆开不进村,大家只能骑个三轮车运菜。路是土路,一下雨,泥泞不堪,根本无法下脚。
这一切,卢午申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说个不好听的话,因为道路不通,别说发展经济,我们村的男青年找媳妇都难!”
2005年5月,村里换届选举。因善于管理、有经济头脑,卢午申被群众高票推选为村委会主任。修路、规划宅基地,成为他下决心为村里干的第一件事。
在之后的3年时间里,村“两委”经过几十次召开群众代表、村民小组、全体党员等会议,征求全村群众意见制订实施方案,到县里有关部门汇报、沟通、对接,通过组织群众捐资、动员本村在外工作人员投资等方式筹集资金,打通了3条主街道和11个胡同,重新规划建设了宅基地,西赵楼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但卢午申并不满足这些变化。村里房前屋后垃圾遍地、污水横流、蚊蝇乱飞的场景,深深刺痛了他。在村“两委”班子会上,他说:“农民也是人,也有权利过上好日子。城市有的,我们村里也应该有。”自2013年9月起,卢午申带领村干部多方奔走,协调资金487万元,以“亮、美、绿、净、畅”为目标,开展了村庄综合提升工程,拓宽入村公路425米,铺设路边石1200米,修建下水道1130米;栽植法桐、白蜡等绿化树264棵,修建花池24个,栽植麦冬及草坪1700平方米;安装路灯36盏、健身器材30套,新建标准化卫生室、党群服务中心和生活超市。
2016年,西赵楼村家家户户接通了天然气,村民彻底告别了使用秸秆烧火做饭的旧传统,村里村外变得更干净了。与此同时,卢午申还筹资为村里建设了文化活动中心,让群众有地方娱乐。
2017年,西赵楼村被评为全国文明村,这也是清丰县第一个国家级文明村。
“群众如果没致富,村干部就是没当好”
在加快改造群众居住环境的同时,卢午申心中始终盘算着如何让群众致富、走小康之路。他说:“群众手里有钱,生活过得才舒畅。群众如果没致富,村干部就是没当好。”
卢午申明白,青壮年劳力不能整天围着一亩三分地打转,得走出去挣钱。自2007年开始,卢午申和村“两委”干部一起北上南下、牵头引线,介绍该村近400人到北京、天津、山东等地从事建筑、运输、装修等行业,人均年收入3万余元。对于村里的中老年人和留守妇女,他积极发挥村民种植弓棚蔬菜和露地蔬菜的传统优势,引导大家种植蔬菜。目前,村里有30余户群众种植蔬菜100余亩,人均年收入8000余元。
2016年,清丰县大力开展“党建+扶贫+食用菌”工程,卢午申积极响应。群众不敢干,他就和几名党员带头干,投资100余万元建设大棚50座,种植双孢菇、鸡腿菇、平菇,当年收益80余万元。2017年,村“两委”又流转土地300亩,食用菌大棚发展到了238座。支部引领加党员示范,激发了群众的种植热情。大家有技术的包棚种植,没技术的打工。目前,食用菌种植行业带动周边5个村400余名群众就业,人均年收入2.4万元左右。
5月4日,在双孢菇种植大棚,群众有的摘蘑菇,有的分拣、装箱,大家干得热火朝天。据介绍,目前整个园区一天能出双孢菇8000斤左右,每斤3元左右。60余岁的村民刘兴可在棚里分拣蘑菇,她说:“我这一天能挣40块钱,也不耽误回家做饭、看孩子。”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