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落有致的生态隔离带,四通八达的道路和水系绿色长廊,星罗棋布的林网和生态公园,绿树环抱的村庄……沐浴着春日和煦的阳光,笔者行走在台前县城区和乡村,满眼绿意盎然的景象。
“生态环境就是最大的民生。”台前县委主要负责同志这样描述绿色发展的“台前密码”。近年来,该县把创建森林城市作为提升县域综合竞争力、实现绿色崛起的有效载体和重要抓手,按照“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的绿色发展理念,大力实施“创森工程”,以城区为中心、路水为纽带、镇村为腹地,积极推进全域绿化“进城、上路、入村”,构建点、线、面相结合的城乡一体化生态绿色体系,走出了一条节约型平原造林绿化新路子。截至目前,全县林地面积达16万亩,森林覆盖率32%。
“不栽无主树,不造无主林。”
走进夹河乡卢庄村,眼前是一幅田成方、树成行、林成网、渠相连、路相通的平原农区森林画卷。
“谁投资谁所有,谁经营谁受益,谁管护归属谁。”该村党支部书记赵忠雨介绍,“过去由于林权不明确,群众不让栽、不配合,有的群众为了种庄稼方便,还故意毁林,致使年年造林不见林。”
“不栽无主树,不造无主林。”该乡林业部门负责人汪伟才介绍,为破解“年年造林不见林”的难题,县林业部门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实施以明晰林业产权为核心的造林绿化新机制,极大地提高了基层群众植树造林的积极性,培育和壮大了林业经营主体,使造林绿化逐渐成为基层群众创业就业、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在夏收、秋收等毁林发生率较高的重点时节,该县采取加大宣传力度、强化巡逻、加强林政执法检查等举措,着力确保植树造林成果,实现了植下一片树、留下一片绿荫。
2015年年初以来,该县9个乡镇坚持每年重点打造3至5条路沟渠绿化精品,建设1至2个万亩以上农田林网,通过县、乡、村三级联动,消除了路沟渠和农田林网空当。目前,该县农田林网控制率超过98%。
“钱从哪里来,树往哪里栽?”
漫步G342台前段绿色廊道,春风拂面,花香弥漫,百鸟争鸣,处处萌生着诗情画意。
“我们公司承包G342台前段廊道绿化,不仅增加了公司收入,还尽到了绿化美化台前环境的社会责任。”绿茵绿化有限公司负责人李金明如是说。
“全域绿化,资金是瓶颈。”该县林业局负责同志告诉笔者,为破解“钱从哪里来,树往哪里栽”这一难题,该县林业部门不断探索、总结植树造林的经验,采取政府出资、社会投资、招商引资、项目合作等方式,创新林业发展新模式:一是个人承包、大规模经营模式,这种模式规模大、投资大、收益大;二是按比例分成模式,公司或合作社与农户签订合同,统一种植,统一管理,成材后按比例分成;三是项目合作模式,由政府出资流转土地,引进苗圃公司,对交通主干道实行林苗一体化绿化,高密度种植苗木花卉,剔苗销售,保留一定的绿化苗木,实现双赢。
按照上述模式,该县本着“一村一策、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高标准编制造林作业设计方案,大力建设速生丰产林、高效经济林基地;对自然条件好、经济基础好的村庄,引导农民发展“边角经济”、庭院经济,实现经济效益和绿化效果双赢;对偏远、基础条件差的滩区村、背河洼地村,引导栽植耐干旱、耐盐碱树种。围绕铁路沿线、公路沿线、河渠沿线,重点打造了G342、S101、S501、小康大道、临黄大堤5条主要绿色走廊。道路通到哪里,绿化造林就延伸到哪里。沿金堤河、乡村道路、河道沟渠、田间地头等都见缝插针,广栽树木,进行了绿化、美化,不仅起到了防风固沙、保护农田的作用,还优化了农村产业结构,有效增加了农民收入。
“一亩园,十亩田。”
走进打渔陈镇田庄村,笔者如置身于大红樱桃树的海洋,数千亩樱桃园,展露新碧,孕育着丰收的希望。
“一亩果园,十亩农田。俺家承包了300亩樱桃园,亩均年纯收入3万余元。”村民田庆广高兴地说。在田庆广的示范带动下,形成了以该村为中心的3000亩樱桃种植基地,带动了180户农民增收致富。
据了解,近年来,该县积极引导农民调整农业种植结构,规划建设了以侯庙镇红庙村为中心的速生杨育苗基地、以打渔陈镇田庄村为中心的大红樱桃种植基地、以吴坝镇朱庄村为中心的油桃种植基地等12个特色经济林基地,带动了全县特色经济林种植业的蓬勃发展,为广大群众尤其是不少贫困户提供了就业岗位,实现了家门口挣钱、持家两不误,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决胜全面小康社会提供了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