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县区油田 > 正文     濮阳网-中共濮阳市委门户网站 濮阳市唯一重点新闻网站


董彦武:少年救了村民命 老年暖了邻居心

作者:赵春晖 通讯员 李春明 方鹏超 李焕军  文章来源:濮阳早报  字体:   发布时间:2015-11-12 06:52:11   

11月10日,在中原油田第十社区滨河居民管理站内,记者见到了戴着袖标执勤的董彦武,只见他把居民楼前摆放得乱七八糟的花盆摆放成一排,把原本乱停放的自行车调成一个方向,居民楼前顿时显得井然有序。与董彦武的对话,也随之在他的执勤活动中展开。

11岁救了村民的命

1942年11月,董彦武出生于山东省惠民县大年陈乡刘旺庄一个农民之家。黄河从村西南流过,因黄河水床高,村地势较低,黄河水一大,河水就会倒灌进村,村里每年都十分重视防汛。1953年夏天,正值汛期,村里安排人分组轮流看护黄河大堤,每组3人,分别是2个大人和1个10多岁的孩子,因大堤离村里较远,一旦发现险情,孩子跑得快,能尽快通知村民上避水台。一天晚上,11岁的董彦武和大人值夜班,他们前半夜查看大堤后,认为下半夜没有什么险情,就回到临时搭建的窝棚里休息。凌晨4时左右,董彦武因尿急被憋醒,到窝棚外去解手。当时黄河水位迅速上涨,汛情异常严峻。在看到水面一直打漩涡后,年少的董彦武虽不知原因,但仍然察觉到了异样,立刻汇报给大人。他们拿上铁锨,向打漩涡的地方跑去,一个人用铁锨去试,铁锨瞬间被吸进水中。

董彦武拿上锣,边敲边喊:“黄河发水了。”村里人被锣声惊醒,相互喊叫,扶老携幼跑向避水台。约1个小时后,大堤决口,黄河水淹了整个村子。虽然黄河水凶猛,但因为发现及时,并没有伤到村民。大堤缺口堵住后,当时指挥抢修大堤的山东省副省长还专门对董彦武提出了表扬。

参加大炼钢铁运动

在“以钢为纲,全面跃进”口号的号召下,1958年10月,董彦武到淄博市淄川区炼焦厂参加工作。当时,炼焦都是用的土办法,在炉窑外面用砖垒上,留有点火孔,人工点火,将堆放在窑内的炼焦煤点燃,靠炼焦煤自身燃烧热量将煤加热。烧一窑焦,要四五天,焦炭成熟,从人工点火孔处往里注水,等窑里温度低了,就该出焦了。

在窑内放炼焦煤,全靠人工,俩人一个大筐、一个杠子。煤是经过水洗过的,特别沉,压得肩膀红肿,董彦武这个肩膀痛得吃不消,就换另一个肩膀。那时,工人工作没有8小时之说,什么时候窑空了,就突击装煤,连夜干是家常便饭,有时候他们抬着煤筐就打瞌睡。这窑刚装好,又得装另外一窑;这窑的焦刚抬完,又得去抬另一窑的焦。在那个年代,没有人诉苦喊冤,大家一心想的就是多炼焦、多出钢,支援国家建设。

1年后,由于董彦武踏实肯干,且上过6年学,厂里安排他到淄博市红专学校去学习。红专学校里的学生,全部来自煤矿、钢铁厂和炼焦厂。董彦武学的是机械化炼焦,学习不到半年,学校突然告知他,焦厂下马,让他去淄博岺子煤矿报到。他到煤矿后,矿上又安排他去建设煤矿到张店的铁路。他的任务仍是和人用筐把土抬到路基上。铁路路基修好后,他又被调到黑旺铁矿,钻孔放炮,从山上往下抬矿石。有些人受不了这样的苦,自动辞职,但董彦武克服各种困苦,仍坚持着抬矿石的工作。

1960年,为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矿里要购一批电铲车,董彦武和其他工友被安排到五零一厂学习。他十分珍惜这次学习机会。电铲车的原理、性能不好掌握,他把这些知识全部抄下来,一有时间便琢磨,遇到不明白的就问。他注重实际操作,注意老师的操作要领,把操作要领一一记录下来,熟记在心里。很快,他就学会了操作,对一些常见故障也能自己排除了。回到矿上后,正当董彦武决心大干一番的时候,矿上却要裁员,并规定农村户口人员要回户口所在地。当了4年工人的他,只能回到农村务农。

成为石油工服务油田

1965年5月,胜利油田招工,并明确规定“有技术特长者优先”。董彦武经过政审和体检,被分配到胜利油田油建指挥部三大队。经过简单培训,董彦武被送到了东营—南辛店管道建设工地。招工时,他报的是开挖沟机,但工地上没有挖沟机,全是人工铺设输油管道。随后,领导安排他在工地上做钢管防腐工作。每天天不亮他就起床,用大铁锅将固体沥青熬成沥青水,再将沥青水盛到铁桶里,用刷子去刷钢管。沥青水的味道很难闻,刚开始董彦武闻到就想吐,时间长了就习惯了。

没有防腐工作的时候,董彦武就去挖沟、埋管线,同时还担负着搬家的任务。管线修好一段,就搬家一次,平好地面,将帐篷支起,就成了新家。

1978年8月,董彦武随临盘钻前大队参加东濮油田会战。他们带着设备,经过3天的长途跋涉,来到濮阳县南关安营扎寨。没有住的地方,他们就支起帐篷,后来人多了,又自建简易房。当时去前线没有公路,遇到下雨天,运送物资的车在路上容易陷进泥里。哪里有人用报话机请求支援,董彦武就开着拖拉机赶到,保证运送的物资及时到达,保障钻井生产。由于他对各个井队的情况熟悉,领导安排他从事现场调度工作。他不辜负领导的期望,每天早早起床,骑上自行车到每个钻井队了解生产情况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并一一安排解决,为钻井的正常生产尽职尽责,受到了钻井队职工的好评。

退休后乐于为居民服务

1995年,董彦武退休后,经离退休职工党员选举,他成为了滨河居民管理站第三支部书记。他所管辖的区域,有200名老同志,居住较分散,楼层高低不一。他经常到支部管辖的家庭走访,并随身带一个笔记本,将了解的情况记录下来,为开展好自我服务打下基础。居民管理站每开展一项工作,他都要挨家挨户通知到。一次,他到退休职工高师傅家,发现其爱人患重病动手术,仅放化疗一次就需1万元左右,家庭生活困难。董彦武了解情况后,及时和管理站联系,通过救济解困基金,为其救助1000元,缓解了高师傅家的困难。由于他真心为居民服务,居民不管大事小事,都爱找他商量。

退休后的董彦武不知疲倦地为他人、为社会默默地奉献着,他坚信:一个人退休了不是事业的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只要有自信,就能迎来绚烂多彩的晚年。



责任编辑:李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