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参军成为警卫战士
1931年7月,郝平义出生在山东胶东半岛地区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全家10口人,靠父亲卖盐为生,生活极其艰苦,经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在他出生之前,4个哥哥和1个姐姐由于没钱看病,相继被病魔夺去了生命。更不幸的是,他9岁时母亲也因病而逝。母亲死后无钱殡葬,无奈之下,家人只能把家里最好的1亩地典当了,殡葬了母亲。待姐姐们出嫁后,家中只剩下了他和父亲相依为命。由于过度操劳,父亲的腰被累出了伤,不能干重体力活,童年的郝平义也不得不过早地尝尽人间艰辛。
虽然出身极为贫寒,但正所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1946年,15岁的郝平义怀揣雄心壮志,在村里参加了民兵,后又参加青救会,并成为村里的青救会会长,开始接触党组织,接受党的教育和培养,加深了对党的认识和了解。他认为,只有跟着共产党,自己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自此,他坚定了信念:跟党走、听党的话、跟党干革命。1947年,他说服父亲,应征参军,成为华东野战军警卫团的警卫战士。当时,他和战友们的主要任务是负责陈毅司令员和其他首长的安全保卫工作。到部队后,领导跟他们开会讲:“敌人放出狂言,要将我们华野赶到东海里去。”他和战友们听了很气愤,人人表决心,要苦练军事本领,以实际行动保护领导的安全。随后,他们在陈毅司令员的指挥下,与敌人在山东的山沟里打游击,从临沂出发,再从渤海沿山沟转回来,目的是拖垮、累垮敌人。与敌人周旋的40多天里,为防止敌机轰炸,他们的部队常常是17时出发,至第二天10时停下,风雨无阻。有时因雨天路滑,他和战友们往往爬到山坡上,又滑下来,再爬上去。到了宿营地后,裤子和皮肉往往粘到一起,用热水泡泡,翌日再继续行军。由于当时他年龄小,个子又矮,过河时老兵就让他揪着马尾巴拖着过河,怕他被河水冲走。
1948年,郝平义所在的部队开始休整大练兵,路不用天天跑了,可是由于孟良崮战役,农民秋收损失严重,部队为此只好开始减粮。此后,战士们常常食不果腹,党员就带头挖野菜,以此充饥。在那种艰苦的条件下,他们白天休整练兵,晚上帮助农民拉犁耕地、挑水砍柴。老百姓则省吃俭用,省出粮食支持人民军队。在那段艰苦的岁月里,尽管他和战友们吃不好、睡不好,没有好的待遇和福利,但是大家的心是火热的,对党和党的事业是忠诚的,用生命谱写出一曲曲动人心魄的赞歌。“我的一生,离不开党的教育和培养。入党60多年,经过风风雨雨,我深深地感到,中国共产党是伟大、光荣的党,我为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而自豪。党和人民给予了我很多,但我回报党的还远远不够。”谈及自己的人生经历,来自中原油田的郝平义老人动情地说。虽然他年事已高,但始终严格要求自己,充分发挥一名老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以实际行动彰显了一名老共产党员的风采。
加入中国共产党 发奋苦学保送高校
1949年,郝平义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的人生又迎来一个新的起点。1950年,因他是党员,在部队时不怕苦和累,认真负责,表现优秀,被调到华东卫生部给部长崔义田当警卫员。
1951年底,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科学院成立,组织上任命他为科学院行政科代理副科长。很多职员看他文化水平低、又年轻,对他的工作不支持,他因此感到工作上很吃力。同时,这也让他暗暗下定决心,要刻苦学习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和工作能力。从此,他甘当学生,一有时间,便向有知识、有文化的职员们学习业务,这使他进步很快。那些职员看他很尊重别人,也逐渐改变了对他的看法,乐意帮他学习,传授工作经验。为了系统学习文化知识,他向组织请求进学校系统学习文化课,组织上根据他的请求,让他去复旦大学工农速成中学学习。他很珍惜这次学习机会,早起晚归,认真听课,不懂就问。由于他用心学习,在工农速成中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1957年,组织上选派成绩优良的工农兵学生保送上大学,他以优良的学习成绩被保送到上海师范学院中文系学习。进入大学后,他更加努力学习。考虑到自己原来文化程度低,他便拜学习好的同学为老师,将原来没有学的课程认真补习。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他的不懈努力下,他很快补上了原来没有学过的课程。在学校里,热心的郝平义还主动和同学们打成一片,在学习和生活上关心同学、帮助同学,引导同学为党发奋学习,并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让同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最终,他以优秀的成绩,顺利完成了大学全部学业,留在上海师范学院工作。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了,郝平义也未能幸免,被扣上了保皇派的帽子,和其他老干部一样被批斗、游街,被监督劳动。当时他怎么也想不通,自己怎么会成为被批斗的对象。尽管如此,在他心中有一点他毫不动摇,就是跟党走的信心,他相信党不会让兢兢业业的人受到欺负。在被关牛棚的岁月里,他劳动之余,仍然不忘学习,没有其他学习资料,他就通读《毛主席选集》。1968年,军宣队、工宣队进驻学院,走访调查后,将他从牛棚中解放出来,调他到上海师范学院总务处担任后勤组副组长。后来,学院在苏北大奉建干校,他带领18人白手起家,历经各种艰难困苦,经过一年的努力,顺利完成了干校的建设任务。
调到油田教学培训职工子女
1980年,郝平义调到东濮油田,听从组织安排到供应处学校教学。他看到部分职工的子女因为文化水平低,考学招工落榜,家长非常着急。面对此情此景,热心的他一样焦急,于是他心想,如果办文化辅导班让这些大龄的职工子女接受培训,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不就可以让孩子走上工作岗位、解除很多家长的后顾之忧吗?在他的建议下,领导批准他组织开办培训班,并给予大力支持。随后,他聘请教师,准备课本,在培训班老师的共同努力下,举办了5期学习培训班,为油田输送了200多名青年工人,为很多家庭解决了子女招工难的问题。
1991年,他光荣离休后,仍然坚持学习。他每天到阅览室读书看报,时刻关心国家大事,了解油田的发展形势,为社区建设出谋划策。尽管他年龄越来越大,体力越来越差,但他为党奉献的信念没有丝毫动摇,坚持老有所为,积极回报社会。前些年,他所在社区的居民管理站邀请他负责管理小区的菜市场,他二话不说,欣然受命。
菜市场人员人多事杂,又脏又乱,不好管理,郝平义每天早出晚归,认真治理整顿,使菜市场井然有序。在“我护我家”活动中,他主动到小区义务巡逻,看到不文明的现象就立即制止。由于他热心为大家做好事,深受小区居民的好评。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