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八月,秋高气爽。我们一行6人,在市国土资源局常务副局长穆伟带领下,历时7天,来回行程4000多公里,赴玉门寻访中国石油之父孙健初遗迹轶事,为这位63年前去世的石油泰斗带去家乡人民的祭奠,也寄托我们无限的哀思和怀念。
孙健初,1897年8月18日出生于濮阳县后孙密城村,被誉为中国石油之父。早年从事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发表了《绥远及察哈尔西南部地质志》等著作。他是第一个跨越祁连山的中国地质学家,探明并开发了玉门油矿,建成中国第一个石油工业基地,是中国石油地质的奠基人;培养了中国第一批石油地质人才,对中国石油工业的勘探开发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1952年英年早逝。
寻访孙健初先生当年的遗迹轶事,踏着他曾经的足迹,我们从进入甘肃境内就开始了。一望无际的戈壁滩,连绵蜿蜒的祁连山,山峰白雪皑皑,闪着银光---辽阔、苍茫、荒凉。然而这里却蕴藏着丰富的黑金石油,是祖国得以发展强大起来的资源。70多年前孙健初先生正是怀着为祖国勘探石油、科学兴国的信念,历尽艰难险阻,来到这里的。
参观玉门油矿展览馆
当我们一踏上这片土地,就感受到了这里的人们对孙健初先生的真情和深切怀念。说心里话,作为濮阳人,我们都有些愧疚,愧疚我们原来对先生知之甚少,愧疚我们来的太迟了。
走进玉门油矿展览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中国石油摇篮”群像雕塑,而编织这个摇篮的就是孙健初先生。展览馆再现了孙健初先生与他的同伴们当年在玉门、在祁连山、在戈壁荒原勘探石油的情景,用实物、用图片、用现代科技手段、用雕塑模拟展现当年的情景。一组三人雕塑吸引了我们的目光,讲解员介绍说,这三人就是孙健初、严爽和靳锡庚,走在最前面的是孙健初,他们是1938年12月来到老君庙开始进行地质勘察的(这已经是孙健初先生第三次来到这里了)。他们跨越祁连山,爬冰卧雪,风餐露宿,勘察了复杂的地形地貌,绘制了老君庙地区地形及地质构造图,并确定了老君庙第一口油井的井位。1938年8月,老君庙老一井勘探钻井出油,从此,揭开了玉门油田开发建设的序幕。在那个抗日战争艰苦决绝的年代,人们生活需要石油,生产需要石油,抗战更需要石油,真是“一滴汽油,一滴血啊!”同时,也为孙健初提出的“陆相生油”理论,找到了佐证,打破了西方石油理论界普遍认为的只有“海相生油”的谬论。听老石油讲述那过去的事情在玉门油田有关部门的安排下,我们到孙健初当年的厨师陈鸿金师傅的儿子陈长峰家采访。
今年已63岁的陈长峰老人一提起孙健初先生,话匣子就打开了。他说,他的老家在山东,为了生计,他父亲陈鸿金上世纪30年代到四川做生意,在重庆遇到一位河南濮阳人,这位濮阳人说要到大西北去找他的老乡,后来才知道他说的那位老乡就是孙健初先生。当时重庆的鲜姜便宜,大西北缺货,弄一车过去能换不少钱,于是,陈鸿金老人和这位濮阳人就到甘肃酒泉找到了孙健初先生。鲜姜卖完后,孙先生发现陈鸿金人老实、可靠,饭又做得好,就留他做了厨师。在旧社会,他们这些人是被人看不起的,可是孙先生对他们总是很和蔼、很亲切。孙先生爱吃甜食,尤其是家乡的糖醋里脊,可是,在这大西北,生活资料奇缺,哪里去弄猪肉里脊,陈鸿金师傅就想法设法弄来一点肉改善生活。要知道,那时候他们主要是以土豆充饥。到野外勘探考察,除了土豆,就是带上炒面,就着雪吃。艰苦的生活,培养了人们真挚的感情,后来孙先生进京,想带上陈鸿金师傅,但陈师傅因为自己没有文化,进京做不了什么事情,就谢绝了。前几年大庆油田来人征集石油文物,陈长峰老人还把他父亲留下来的孙健初先生用过的碗捐了出去。
94岁的朱兴帮老人和90岁的马世昌,对我们的采访表示出少有的惊讶,说,你们怎么不早些来呢?许多知情的老人都去世了,去年还走了一个,如果他活着,能给你们讲述很多孙健初先生的事情呢?!表现出一种深深的惋惜之情。朱兴帮老人身体不好,身上挂着导液瓶子,但一提起那个艰苦创业的年代就激动得不行,对过早去世的孙健初先生表示出深切的怀念之情。
王柏林、贺玉庆两位老人一起接受了我们的采访。王柏林说,他是1965年参加工作的。参加工作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接受传统教育,到玉门公园瞻仰孙健初纪念碑,学习先辈艰巨创业的精神,继承光荣传统。贺玉庆说,自己的父亲是当时玉门《石油工人报》的编辑,从父亲那里经常听到有关孙健初先生的事迹---当年他们骑着骆驼探油的故事。他说,没有孙健初就没有玉门油矿,如今,凡是有石油的地方就有玉门人。包括中原油田,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就从玉门油田抽调了大批石油技术人员和熟练工人前去支援开发建设。当年为孙健初牵骆驼的陶福兴的儿子说,他父亲解放前来到油田,解放后不用牵骆驼了,孙先生就建议他父亲做了采油工人,后来还当了采油队队长。孙先生是他们一家的恩人。
“老石油”朱照民说,我们老一代人与年轻人对事实的感觉是不一样的,这涉及到事实与感情两个方面,但是,事实就是事实,孙健初等老一代石油开发者建立的丰功伟绩永远不能忘记。
老君庙前寄深情
寻访孙健初当年发现第一口油井的地方---老君庙、石油河,是我们这次玉门之行的重点之一。
老君庙坐落在祁连山的北坡,周围是陡峭的断崖,谷底有条小河,因有石油流出故名石油河。如今的老君庙是一座四合院,坐北朝南,有一座正屋,两个厢房,东厢房做了展厅。由一位小伙子为我们讲解,他说,孙健初先生当年来到这里的时候,老君庙只有一座一人多高的小庙(如今的模样是后来扩建的),庙里不能住人,孙先生他们就在小庙周围支起蒙古包,生起火炉,地上铺上麦秸,席地而卧,算是有了一个暂时的住处,后来他们还住过山腰的洞窟。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孙健初先生白天外出勘探、测量,晚上还要在昏暗的油灯下整理资料,撰写论文,打破了外国人“中国贫油”和“陆相不能生油”的谬论,奠定了玉门油田勘探开发的理论基石,争取到从延安、由周恩来批示支援的一台顿钻的援助,打下了玉门油田、也是中国第一口油井。也是在这里,第一次使用了当时先进的油嘴控油技术,结束了原来靠手工捞油的历史,开始步入现代开采石油的时期,标志着由我国石油地质科学家自主勘探、自主采油的新时代的到来。
我们又下到石油河,看到石油河里,仍然有油流汩汩地往外冒。从石油河跨过一座小桥,来到对面的山坡,山坡下是当年孙健初他们曾经住过的山洞,如今已经被栏杆封了起来。这里,包括老君庙及其旁边的玉门油田老一井,都早已成为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从山洞口向头顶的山上望去,高高的钻井架仍在不停地旋转。
在参观老君庙西厢房的题词展品时,穆伟禁不住写下了一副对联:健初探油探矿探索探明一号神井,戈壁寻梦寻宝寻藏寻得玉门圣地;横批:濮玉同光。是啊!濮阳人在玉门发现了中国第一口油井,濮阳、玉门都光彩。
无尽的思念激发无限的动力
8月18日,是孙健初先生诞辰118周年的日子。早7点,我们离开酒泉向玉门进发。天气特别晴朗。不远处的祁连山脉,画出了一道美丽的曲线,清晰可见。8点零3分,车行途中有骆驼队现身于高速公路的右侧,土灰的颜色,与祁连山融为一体。不见有人引领或驱赶,它们是自由自在的野骆驼?!我们现在是乘坐汽车来到这里的,可是当年孙健初他们就是骑着骆驼跨越祁连山的,在上世纪30年代那个多灾多难的年代,其艰难和困苦是可以想见的。8点23分下了高速,转入省级公路,路两旁可见一簇一簇的骆驼刺,在铺满砂石的滩地里,迎风挺立着,一直延伸到远方。此时汽车行驶上升到海拔2400多米,耳朵眼被蒙住了,好像游泳时进了水,其实是高原反应。8点45分到玉门公园孙健初纪念碑前。孙健初先生纪念碑建于上世纪50年代,后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砸毁,说什么孙健初是反动学术权威,必须打倒。直至1979年孙健初恢复名誉后重建。重建的孙健初纪念碑上窄下宽,形似钻塔---是一种象征,更是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它由三部分组成,底部是水泥基座;中间主体碑身,是从陕西咸阳市耀县的孙思邈老家的山上采的石头,由时任玉门油田工会干部的崔世源设计,著名的书法家刘平书丹;碑帽部分镶嵌着孙健初先生的遗像,是由景德镇的瓷板画大师根据孙先生的照片绘制后烧制而成的,永不褪色。这座纪念碑耸立在祁连山下,耸立在人们的心里,每天迎着朝阳,永放光芒。正如这座纪念碑碑文书写的刘平的那首诗“骆驼,骆驼,只做不说;迎着朝阳,敢驮五岳”!这正是孙健初先生精神的写照,是永放光芒的石油魂。
在纪念碑前,早已聚集了很多群众和石油工人,他们都是专程赶来参加孙健初先生诞辰118周年纪念活动的。玉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玉门油田的领导与大家一起,向孙健初先生纪念碑敬献花篮、三鞠躬,表达深深的哀思。我们向玉门油田赠送了由穆伟设计的《健初探油》塑像,并一同观看了由濮阳市电视台拍摄的孙健初的纪录片。
玉门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院长田多文在随后的座谈上发言说,孙先生青年时期就立志报效国家。
大学期间他学习刻苦,生活节俭,逐渐接受了瑞典籍教授新常富“以纯正科学来救国”的思想,并被“瑞华博物考察会”吸收为第一批地质调查员。孙先生后来回忆说:“只相信学术可以救国,一心学采矿地质,并且把它学得很好。”毕业之后,孙先生参加和主持了一系列地质调查活动,专业知识得到了明显的提高。由于地质调查和社会生活的广泛接触,他目睹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贫穷苦难,“科学救国”的思想激发了他对“地质与人生”的思考。孙先生又开始运用前人的知识积累,参照国内外有关资料,以玉门油田的地质为对象,开始探索石油生成、运移、储集的规律,为玉门油田后续的开发奠定了坚实基础。孙健初先生不愧为中国石油之父的英名。
接着,穆伟,孙健初侄孙孙明学,玉门油田副总经理刘战军,玉门市委宣传部部长柴新爱,总经理助理、企业文化处处长张兴祖等陆续发言。
穆伟在发言中说,这次来到玉门油田,收获了有关孙健初先生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受到了很深的教育,进一步了解了孙健初先生,为创作好《中国石油之父---孙健初》做了充分的准备。接下来,我们准备做好三件事情:一是在我们濮阳市市中心的戚城公园竖起《健初探油》塑像;二是创作出版《中国石油之父---孙健初》传记;三是成立“孙健初研究会”。宣传好孙健初精神,使之发扬光大。孙明学在发言中首先回顾了孙健初先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为祖国的石油事业献身的精神,他表示要继承遗志,把孙健初先生的优良传统传承下去。
最后,刘占军副总经理在总结发言中说,我们今天共同缅怀孙健初先生的丰功伟绩,就是要学习他的爱国奉献精神,科技兴国精神,艰苦奋斗精神。正是有了孙健初精神,才奠定了玉门油田石油工业老大哥的地位。玉门油田的经验值得发扬光大,是玉门油田的骄傲,更是孙健初先生的骄傲,是他培养了我国第一代石油技术人员和熟练工人,其中的佼佼者王进喜就是从玉门走向大庆油田的。玉门油田的经验是“三大四出”,即“大学校、大试验场、大研究场所”,并担负起“出产品、出人才、出经验、出技术”的重任。孙健初先生的历史功绩被载入史册,彪炳千秋。
在玉门,在大西北的日子里,我们所到之处,听到了许多有关孙健初的故事,感受到了人们对他的敬仰之情。孙健初先生的名字可谓无人不晓、无人不知---无论是在城市,在乡村,在矿区,在河西走廊,还是在整个祁连山辽阔广袤的地区。有一次,我们在一个小书摊上与摊主闲聊,说到孙健初先生,他忽然很兴奋,说孙先生了不起,是位大地质学家,他还救过大画家常书鸿的命……对此我们感到很兴奋,将来为先生作传时一定要更深入地采访、挖掘这个情节。这些都说明孙健初先生的功绩到处传扬、美名万古流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