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要闻 > 正文     濮阳网-中共濮阳市委门户网站 濮阳市唯一重点新闻网站


让民生温度可感可及——我市推动金堤路小学办学条件彻底改善侧记

作者:  文章来源:濮阳日报  字体:   发布时间:2025-09-05 06:36:22   

9月1日上午,开学第一天,我市广大中小学生开开心心地走进校园,开启新学期。和其他学校相比,金堤路小学全体师生不仅迎来新学期,更有了新校园——他们将在市第四中学校园内办公、学习。

从今年5月开始,在市委、市政府及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华龙区黄河路街道办事处和金堤路小学办公场地成功互换。金堤路小学,在办学44年后终于迎来最大的蝶变。

民生赢得民心,民生见证初心,最大的民生往往蕴含在一件件具象化的实事中。金堤路小学的蝶变,是我市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办好民生实事的生动实践,更是党委、政府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体现。

不让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输在起跑线上

创建于1981年、原校址位于市城区金堤路中段的金堤路小学,是我市一所公办小学,学生中有80%以上为全国各地来濮阳经商和务工人员子女。长期以来,金堤路小学一直面临没有正规操场、办学条件简陋、校园不成形等多个方面的问题。虽然相关部门一直致力于推动难题的解决,但由于学校所在的“边马前”(边拐、马拐、前合三个城中村)区域人员高度密集,安全隐患交织,治理难度异常艰巨。

转机出现在2023年。

2023年6月,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在金堤路小学调研时了解到,金堤路小学周边被边拐、马拐、前合三个城中村包围,占地不足10亩,布局极不规则,生均用地面积仅为5.1平方米,远低于国家标准。金堤路小学不仅没有正规操场和餐厅,而且校舍破旧,设施落后,学生上厕所都要排队很长时间。

如此困难的办学条件,党委、政府深深牵挂。金堤路小学在校生大都是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他们的父母用自己的心血汗水为这座城市的繁荣发展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是非常需要关怀的群体。市委、市政府决定,想方设法整合优质资源向他们倾斜,让这些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不让他们输在起跑线上。

华龙区委、区政府闻令而动,将改善金堤路小学办学条件列入2025年全区十大民生实事,成立了工作专班,全力推动问题的解决。

用奉献意识和大局观念把民生实事办好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华龙区金堤路小学工作专班经过多次深入调研,在尊重历史立足现实的基础上,制订了“校办互换、集团办学”方案:将位于市第四中学隔壁的黄河路街道办事处与金堤路小学互换场地,金堤路小学整体并入市第四中学,依托市第四中学名校资源,组建市第四中学教育集团。

该方案的亮点在于,无须新建校舍就能以最小的财政投入改善金堤路小学的办学条件,让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更快地享受到优质的教育。

为了不耽误孩子上学,相关部门抢抓暑假窗口期,同步推进黄河办搬迁与新校舍改造,黄河路街道办事处于8月11日全部搬迁至金堤路小学原校址办公,金堤路小学新校舍改造8月23日全面完工,保证了9月1日准时开学。

尤其让人感动的是,黄河办党工委在接到命令后,不等不靠、不讲条件、不提要求,把原本舒适的办公楼让给孩子,自己搬入条件相对简陋的新址办公。在搬迁过程中,他们精打细算,勤俭节约,全体干部职工利用工作间隙肩扛手抬,能自己干的活儿自己干,仅用一周时间就完成了一场低成本搬迁。不添置新家具、不搞墙面装修、不铺地板,真正做到了能省尽省,不浪费一分钱。

用立德树人初心让每名学生都学有所长

9月1日早晨,金堤路小学的同学们如约来到市第四中学,在老师和志愿者的引导下有序进入校园。校园内,一幅写有“我们·在一起”的市第四中学教育集团迎新标语,显得分外喜庆。走进校园,塑胶操场高端大气,教学楼也不再是以前的筒子楼,新装修的教室宽敞明亮,用的都是最新的多媒体教学设备。

为了迎接“新伙伴”,市第四中学可谓煞费苦心。

市第四中学是深受群众认可的名校。在近几年的中招考试中,该校的综合成绩在全市各初级中学均名列前茅。此次市委、市政府,华龙区委、区政府作出成立市第四中学教育集团的决定,学校并没有将其看成负担,而是全力予以配合和支持。

市第四中学相关负责人介绍,市第四中学和金堤路小学组建为市第四中学教育集团,虽然眼前有一些困难,但从长远看有利于学校发展。为此,5月以来,市第四中学从硬件、软件方面,都进行了全面提升。

金堤路小学校长崔贵江说,金堤路小学把与市第四中学合并看成是提升办学条件、促进长远发展的一次绝佳机遇,全体教职工一放暑假即启动搬迁工作,在最短时间搬进新的办公场所,保证了以最好的环境、最饱满的精神面貌迎接新学期。

政府部门及学校的努力,社会看得见,群众看得见,家长看得见,学生也看得见。六年级学生郑旭昂说:“这份崭新的开始,离不开每一份默默的付出。感谢各级领导为我们搭建起如此优越的成长平台,让我们能在更舒适的环境中安心逐梦;感谢为两校合并倾注心血的老师们,让两校的温暖与力量在此汇聚。这座新校园既有家的温馨,也有逐梦的力量。”

郑旭昂小朋友的话出自真心,发自肺腑。他和同学们是从心底为能在更好的环境中学习而高兴。这高兴的背后,是孩子们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望,对更好学习环境的渴望。让每个孩子都有公平受教育的机会,让每一朵花都能在肥沃的土壤里尽情绽放,是党委、政府的初心,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运用创新思维破解难题

金堤路小学所面临的困难,其实存在已久。为什么以前一直想解决却没能解决,最近两年时间却得以较快较好解决呢?除了深厚的民生情怀外,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运用创新思维破解难题。

按常规思维模式,解决金堤路小学办学条件差的难题,就是要扩建、要装修提升。在土地资源饱和的情况下,若按照这种思维,问题肯定依然难以解决。这一次,市教育局、华龙区深入调研,转变思路,创新采用“校办互换”模式,最终成功推动了问题的解决。

可以想象,在新的更好的教育、教学、学习环境下,学校的教学质量一定会有更大的提升,所有的学生一定能赢得更好的未来。

用创新思维解决难题,近两年来类似的案例在我市还有不少。原市杂技厅长期闲置,造成资源浪费。市委、市政府大胆探索创新,多方整合资源,运用市场化手段,让其变身为龙都剧院,使这里成为濮阳文化新地标;通过“府院银企”四方联动,彻底解决跨时15年、债权数额64亿元、债权人245家、法律关系错综复杂的濮范高速破产重整案,使该案成为全国首个通过出售方式重整高速公路危困企业的成功案例;坚持换位思考、躬身为民,在中原市场开业的基础上,妥善解决劳动市场群众安置、天龙市场改造等复杂问题,金宇市场重新开工建设,标志着困扰市城区群众多年的大型商业改造项目历史难题全部得到平稳破解;杂技主题公园公共用房改建为科科岛,成为全市科普教育的一张亮丽名片。

一桩桩、一件件难题的迎刃而解,证明任何事情都没有“死胡同”。无论是民生实事还是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基层治理等各个领域,只要我们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充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用市场的办法、创新的思维,拓宽工作思路,改进方式方法,就一定能够实现新突破。

初心如磐,使命如炬。党和政府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近两年多来,市委、市政府坚持人民至上,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群众的操心事揪心事烦心事牢牢记在心上、时时抓在手上,竭力办好民生工程,使人民生活得到了明显改善,让群众感受到了政府的温暖、城市的温度、社会的温情。本报记者 袁冰洁




责任编辑:薛丽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