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要闻 > 正文     濮阳网-中共濮阳市委门户网站 濮阳市唯一重点新闻网站


红色沃土绽放盛世之花
——探访濮阳抗战旧址新变化

作者:  文章来源:濮阳日报  字体:   发布时间:2025-09-03 06:41:51   

“武联防”的故事仍在耳畔回响,济郑高铁的汽笛声又赋予南乐千口镇无限生机与活力;单拐村里革命前辈当年亲手栽植的树木依然茂盛,各类数字化展演又彰显出现代科技的魅力;梁村直南特委旧址的老房子还在诉说难忘的历史,数千亩高产优质花生的绿意又彰显出乡村振兴战略带给农民的实惠……

探访濮阳抗战旧址,既为当年革命前辈抛头颅、洒热血的英勇事迹所感动,也为如今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这里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变化而惊喜。如果说红色是濮阳文化的底色,那么绿色就是在红色精神激励下不断创造幸福生活的发展亮色。两种色彩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勾勒出一幅红绿交融、赓续传承的生动图景。

微信图片_20250903064405_11_171.png

南乐县“武联防”纪念碑。

千口镇:高铁开进“武联防”

8月24日上午,南乐县千口镇张庄集村,放眼望去是一眼望不到头的玉米地。上午9时许,一列高铁从田野上方的轨道疾驰而过,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景展现得淋漓尽致。

张庄集是南乐县“武联防”所在地。83年前,面对日军的频繁“扫荡”,张庄集村、李家村、阎村、杜家村、武家村、樊村等6个村庄结成武装联防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一致、英勇杀敌,用血肉之躯筑起革命的铜墙铁壁,始终未向敌人“纳一粒粮、交一文钱、出一个夫”,在冀鲁豫抗战史上谱写了壮丽篇章。如今,新时代的南乐人民,尤其是当年“武联防”所在的6个村庄,又继续在经济发展、基层治理等领域携手共创美好未来。

在张庄集综治中心,一块电子屏实时显示着六村联防动态。6个村以“五联工作法”破解基层治理难题:问题联治如同“中医会诊”,6个村的党支部书记每月围坐“把脉问诊”,为重点人员建立“一人一策”档案;警民联动构筑“天罗地网”,民警与联防队员“捆绑作业”,确保重要警情快速响应;矛盾联调打造“解纷超市”,“五老”调解队、法律顾问团、联防队员随叫随到;信息联通搭建“神经中枢”,情报交流互动牵动多方协同;治安联防织就“防护网络”,交叉巡逻实现防控格局优势互补。

在推进高水平治理的同时,千口镇还传承“武联防”精神,在南乐大地书写乡村振兴的实践答卷。孟庄村食用菌种植基地内,83座大棚宛如银色长龙,棚内赤松茸、草菇、双孢菇等食用菌散发着诱人清香;良善村160亩红薯地变身“聚宝盆”,不仅为村集体带来30万元年收入,还让村民领到沉甸甸的“甜蜜分红”。东望,高标准农田涌动金波;南眺,瓜果飘香缀满枝头;西看,菌伞朵朵映亮银棚;北顾,薯田连绵织就绿毯——“东粮、南果、西菌、北薯”的现代农业版图,在千口大地上生动铺展。

更令人惊喜的是,乘着中国式现代化的“东风”,千口镇迈入了高铁时代。济郑高铁在千口镇樊村设南乐站,距镇区仅8公里,南乐至郑州最快1小时8分钟可达,为当地群众提供了更便捷高效的出行选择,催生出强劲的“枢纽经济”新动能。千口镇抢抓机遇,擘画“一核两轴带三区”发展蓝图,全力将千口镇打造为“县东交通枢纽、南乐商贸物流副中心、融合红色元素与现代农业的周末旅游新景区”。

从血与火淬炼的革命岁月,到风驰电掣的高铁时代,千口镇紧握“武联防”精神这把永不褪色的“金钥匙”,奋力开启红色文旅、枢纽经济、现代农业、智慧治理“四轮驱动”的乡村振兴新局面。

微信图片_20250903064810_13_171.png

清丰冀鲁豫边区革命根据地旧址纪念馆。

单拐村:“边区中枢”面貌新

8月25日,冀鲁豫边区革命根据地旧址纪念馆对面的文创超市内,店主曹金华正忙着为顾客结算。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让她的这个暑假格外忙碌。曹金华介绍,超市里的各类文创产品都深受游客喜爱,带有单拐元素的笔记本、小画册等尤其畅销。超市墙上,“沿着革命前辈足迹继续前进,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的红色标语,既是对单拐历史的总结,也是新时代单拐人的铿锵誓言。

在单拐村,仅文创超市就有八九家。走进村子,会发现红色教育原来可以如此“潮”:课本里的历史事件,在这里变成了可探索的地道战迷宫、能体验的飞行营地探险,还有VR技术还原的战役场景,让单拐村成为濮阳市及周边地区重要的红色旅游“打卡地”。

抗战时期,单拐村曾是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心脏”。抗日战争后期,中共中央北方局、中共中央冀鲁豫(平原)分局、八路军冀鲁豫军区司令部等首脑机关曾驻扎于此。邓小平、黄敬、宋任穷、王宏坤、杨勇、苏振华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领导指挥边区的抗日斗争,我军兵工史上第一门大炮“盖亮号”也诞生在这里。

厚重的红色资源,成为单拐人致富的“金钥匙”。村党支部书记陈九国告诉记者,2000年以前,单拐村还很贫困,通往县城的路全是土路。进入新时代,单拐人以冀鲁豫边区革命根据地旧址为依托,深入挖掘红色文化的当代价值,创新“红色+”产业模式,不仅实现了从革命老区到乡村振兴示范村的蝶变,还探索出豫北地区“以红带绿、以绿促富”的可持续发展路径,为革命老区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样本。

“以前村民主要靠打工、种植、养殖赚钱,现在很多人吃上了‘旅游饭’,开超市、摆小吃摊、开饭店、办民宿,家家户户都成了‘老板’。村里光饭店就有十来家,超市也有八九家。”陈九国说,单拐村以“红色资源+绿色发展”为路径,打造了集红色研学、文化体验、现代农业于一体的振兴样板,未来将持续做优做强村集体产业,让村民获得更多收益,助力建成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单拐人深知,依托红色资源发展,前提是保护红色资源。为此,村民们对“冀鲁豫边区革命根据地旧址”这一招牌格外珍视——村里无论谁盖房子,都要先向村委会提交申请,力求保持抗战时期旧居的原貌。在保护的同时,单拐村还注重红色文化的宣传与传承,结合乡域红色文化、农耕文化、飞行营地等旅游资源,精心策划参与式演绎大型抗战实景剧《跟着队长打鬼子》,让游客在沉浸式体验中深刻理解、传承红色基因。如今,冀鲁豫边区革命根据地旧址纪念馆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全国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年接待游客量突破100万人次,年旅游综合收入超3.7亿元。

微信图片_20250903065019_15_171.png

清丰县双庙乡沙格寨村。

沙格寨村:红色文化促振兴

8月11日,清丰县双庙乡沙格寨村鸿运打火机厂内机器轰鸣,工人正忙着组装打火机。该厂年产打火机6000万个,产值300余万元,产品销往内蒙古、山东、陕西、山西等地,带动周边200余名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

“打火机厂是2019年引进的,现在效益很好。我们村还有食用菌厂,不少村民还在外跑运输。总之,单我们村提供的就业岗位,全村劳动力都来也填不满。”沙格寨村党支部书记孙功勋自豪地说。

沙格寨村有着深厚的红色底蕴。抗日战争时期,冀鲁豫军区后方医院就设在如今的沙格寨村。战火纷飞的年代里,沙格寨全村老少齐上阵,家家户户忙支前,为前线送军粮、抬担架、做向导。血与火的洗礼,留下了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也造就了沙格寨村厚重的红色文化底蕴。如今,村口“英雄冀鲁豫支前文化村·沙格寨”的铁质标牌,彰显着村民对这段红色历史的自豪。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曾因地处偏僻、思路受限,沙格寨村从“支前先进村”逐渐沦为深度贫困村。进入新时代,沙格寨人意识到:祖辈留下的红色资源,是谋求发展的突破口;抗战时期的支前精神,是新时代前行的动力。“痛则变,变则通”,在清丰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村“两委”带领全村群众转型发展,让这座战争年代的“支前先进村”逐步成为乡村振兴的“发展先进村”。

近年来,沙格寨村依托丰富的红色资源,投资建成集观光旅游、休闲娱乐、农业生产、农事体验、果蔬采摘、拓展训练及科普教育于一体的“红色驿站”,打造出“看支前村、走支前路、吃支前饭、体支前情”的红色旅游路线。红色驿站全年游客不断,带动近百名村民在此就业。

走在沙格寨村的街道上,最直观的感受是道路与胡同的整洁。为建设和美乡村,村里不仅将4条主街以村内先进模范的名字命名,还通过选举为全村62条胡同确定“胡同长”,并以胡同长的名字为胡同命名。日常生活中,街道长与胡同长共同引导、组织邻里做好卫生工作,及时化解邻里矛盾纠纷,将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如今的沙格寨村,以良好的人居环境和文明乡风闻名周边,村民的幸福感、获得感不断提升。

“要想富,关键是把红色文化转化为现实生产力。”2018年,在濮阳市经商的孙功勋回到村里担任村主任,2019年又当选村党支部书记。此后,他与村“两委”成员共同谋划发展,除引进打火机厂外,还在村西北建成大型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企业——濮阳和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此外,特色西瓜种植、服装厂、电子厂等产业也相继落地,持续为村民增收致富注入动力。这座曾经的“支前模范村”,正日益成为乡村振兴路上一颗闪亮的“明星”。

梁村:红绿交融促振兴

在清丰县古城乡梁村,“红”与“绿”的交融更显相得益彰。

“我们村在抗战时期是中共直南特委旧址所在地,有着光荣的历史。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村‘两委’带领群众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植、壮大集体经济、改善民生福祉,不仅甩掉了贫困落后的‘帽子’,还发展起特色农业和红色旅游。”说起村里的变化,梁村党支部书记马兆伟满脸自豪。

“红”,是梁村最鲜明的标识。马兆伟介绍,抗日战争时期,梁村是冀鲁豫边区多个党政机关的诞生地与驻地,是抗日救亡活动的组织指挥中心。抗战期间,梁村有32名群众为抗战牺牲,48名群众被敌人活埋,为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走进梁村,“红色”气息扑面而来:街道两旁的墙面上,绘满红色主题宣传画——既有冲锋陷阵的战斗场景,也有军民鱼水情的温馨画面,以直观的方式向游人展现抗战年代党和人民军队在这片土地上创下的辉煌战绩。游客接待中心(停车场)、琉璃井、榔榆练兵场、村历史纪念馆、四支队旧址、中共直南特委旧址、王从吾旧居等标识牌,彰显着村里红色旅游的蓬勃活力。

就是这样一座有着光荣历史的村庄,曾因地处黄河故道、土地贫瘠、沙荒遍野,长期是豫鲁两省三县交界处有名的贫困村。“守着红色资源过穷日子”,让全村干群都倍感不甘。2018年起,在清丰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梁村对中共直南特委旧址等革命旧址进行大规模修缮,并逐步发展红色旅游,成为濮阳重要的红色乡村旅游目的地,前来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

发展红色旅游的同时,梁村还着力培育农业特色产业。根据村里的沙地特点,梁村有计划地发展红薯、食用菌、高产花生等产业,多渠道推动村民收入稳步增长。“花生、红薯种植基地在梁村北部,很适合沙土地生长。以花生种植为基础,我们还衍生出花生油、花生酱、小包装花生米及多样化口味零食的产业体系,配套完善相关服务。”村监委会主任梁英杰说,种花生的收益比种玉米高得多。

梁英杰带领记者走进村北部的花生基地:遍地绿油油的花生长势旺盛,大片红薯地里的红薯秧也郁郁葱葱。土地里的“绿”与村庄里的“红”相互映衬,让梁村成功构建起以农旅融合、居游共享、产融互补为特色的红色旅游村、康养旅游村。

微信图片_20250903065302_16_171.png

位于台前县黄河岸边的甘草堌堆村是著名的甘草堌堆战斗发生地,被誉为台前县的“红色摇篮”。

甘草堌堆村:“红色摇篮”变绿洲

“昔日‘红色摇篮’,今日‘生态绿洲’”,用这句话形容台前县清水河乡甘草堌堆村的美丽嬗变,再贴切不过。

位于黄河岸边的甘草堌堆村,不仅是台前县“建党第一村”,还是著名的甘草堌堆战斗发生地,被誉为台前县的“红色摇篮”。1942年9月27日,曾思玉率领两个步兵连、两个班长训练队和一个排,共不足300人的兵力,在开会途中遭遇日军大部队包围。危急时刻,曾思玉决定集中兵力,掩护机关人员和群众突围。此次突围战斗中,八路军共击毙日军100余人(含一名日军军官),受到冀鲁豫军区领导的表彰。

微信图片_20250903064603_12_171.png

甘草堌堆村是台前县“建党第一村”

近年来,甘草堌堆村“两委”在台前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依托国家脱贫攻坚、乡村振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战略机遇,传承红色抗战精神,绘就了一幅乡村振兴的新画卷。

走进甘草堌堆村,映入眼帘的是连绵的绿树和盛开的格桑花、太阳花,生态绿波让人感受到村庄的蓬勃生机。月亮湾生态种植基地,是村里最亮丽的景观之一——该基地由台前县清水河乡利用党建资金建设,是全乡以产业振兴助推乡村振兴的缩影。甘草堌堆村地处黄河拐弯处,是黄河濮阳段河道最窄的区域。清水河乡因地制宜,在此建起月亮湾生态种植基地。基地内绿树成荫、繁花似锦,一池清水与黄河水形成“黄蓝对比”,景象十分壮观。

肉牛养殖,是甘草堌堆村的重要产业。村党支部书记辛改云介绍,2014年她当选村党支部书记后,就立志带领群众致富。但当时村委会没有集体收入,无法发展大型产业。于是,她带领村“两委”班子前往山东梁山考察养殖基地,看到肉牛养殖前景良好,便决定发展这一产业。起初有9户村民入股,第一批养殖80头肉牛,第二批增至240头,产业就这样逐步发展壮大。肉牛养殖稳定后,村“两委”又意识到不能依赖单一产业,开始谋划现代种植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他们决定从种植甜王西瓜入手,采用“党支部+农户+合作社”模式,建成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养殖、种植产业发展起来后,为拓宽销售渠道,村里又发展电商直播,将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如今的甘草堌堆村,不仅实现了脱贫致富,还成为有名的生态文明村,村党支部也获评“濮阳市五星支部”。

在致富的同时,甘草堌堆村的干群从未忘记村里的光荣历史——他们将红色历史作为前行路上的“指路明灯”,不断传承、发扬光大,用革命精神激发创业热情。村里建起红色村史展览馆,收集具有革命意义的实物,整理革命历史故事,吸引全县干部群众、中小学生前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研学旅游,成为台前县红色旅游的“金字招牌”。

微信图片_20250903064901_14_171.png

范县颜村铺革命旧址纪念馆。

颜村铺:和美乡村焕新颜

这里曾留下刘少奇、朱德、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的足迹,曾是抗日战争时期冀鲁豫边区的政治、军事、经济中心——这里,就是范县颜村铺革命旧址。

颜村铺革命旧址位于范县白衣阁乡颜村铺村。1938年6月,冀鲁豫边区政府在该村建立秘密交通联络总站。1938年8月至1945年7月,濮县、范县、观城县逐步发展成为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中心区。抗日战争最艰难的岁月里,冀鲁豫边区党委、行署、军区等领导机关曾驻扎在颜村铺。2000年,颜村铺革命旧址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升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每年,都有大量中小学生和社会团体前来聆听革命故事、接受红色教育。

近年来,随着颜村铺革命旧址知名度的提升和红色旅游的兴起,村“两委”依托这张“红色名片”,多次赴外地招商引资,多个工业项目已开工建设。村民也积极参与红色旅游开发,通过开设农家乐、民宿等项目,让村庄充满希望与活力。2023年,颜村铺村入选“河南省红色美丽村庄试点村”。此外,村里还依托红色资源,联合省道沿线的4个村庄开发“红色研学+采摘”项目,形成集游、购、娱、吃、住、行于一体的农文旅融合发展新格局,这座古老村庄正展现出全新“颜值”。

在颜村铺革命旧址不远处,一座规模更大的冀鲁豫边区革命纪念馆已对外开放。该纪念馆位于范县新区板桥路西段,以时间为轴线、以历史事件为脉络,生动再现了冀鲁豫边区军民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浴血奋战的艰苦岁月。纪念馆每年接待前来参观学习的党员干部、学生及社会各界人士超100万人次。

无论是绿色产业还是生态旅游,红色精神始终指引着“绿色发展”。新时代、新征程,濮阳市上下深挖红色资源、打造美丽乡村,以“红”带“绿”、红绿相间的发展模式,正在续写红色濮阳的新传奇。记者 袁冰洁 白国华 樊欣欣




责任编辑:刘循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