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要闻 > 正文     濮阳网-中共濮阳市委门户网站 濮阳市唯一重点新闻网站


老农人“玩转”新农活儿

作者:  文章来源:濮阳日报  字体:   发布时间:2025-09-01 07:33:02   

8月27日天刚蒙蒙亮,濮阳县城南办西牛庄村的延培家庭农场里已响起了动静。辣椒田埂上,60后王延培正盯着手里的遥控器。随着他指尖轻动,一架载满农药的无人机“嗡”地腾空,沿着预设航线在翠绿的辣椒棵上空稳稳穿梭,细密的药雾像一层薄纱,均匀裹住每片叶、每颗果。

在不少人印象里,农民还是“面朝黄土背朝天,汗珠摔八瓣”的老模样,王延培偏要打破这刻板印象。“现在种地早不是靠力气硬扛了。”他直起腰拍了拍裤腿上的土说,“得会用新设备,还得脑子转得过弯儿来。”这位曾当了10余年西牛庄村委会主任的老农人,2018年离任后,带着新思维扎进田里,把零散土地变成“致富田”,带领乡亲在致富路上越走越稳当。

离任不离心:在土地里挖掘新商机

“我就认土地这点事儿,总想着把农业弄出点样子来。”王延培这话实在。还在村委会主任岗位上时,他就一门心思扑在全村的农业上,跑市场、找门路,2014年就试着流转了100余亩地,想给乡亲探条致富路。2018年离任后,他对土地的心思没减,带领乡亲过好日子的脚步也没停。

常年跟土地打交道,王延培懂农业,接受新事物也快。农闲时别人歇着,他捧着手机刷农业技术视频,县里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举办家庭农场培训班,他次次坐前排,笔记写满了两本。“以前种地凭经验,现在得靠科学。”他跟着学配方肥、学病虫害绿色防控,琢磨着“种地还得养地”,把学到的招儿都用在地里。

越学越明白,王延培瞅准了土地流转的门道:“零散地块不成气候,凑一块儿规模化种植,才能省劲儿又挣钱。”为了把地块“凑”起来,他顶着日头挨家串户跑。他终于以比市场价高两成的价格,流转500余亩地。2020年,延培家庭农场挂牌。他把地规划得明明白白,种上小麦、玉米,又在县农业部门指导下种植了辣椒、大蒜,零散地块真成了整齐的“致富田”。

肯学又敢试:老经验撞上新技术

农场办起来了,王延培没闲着。2023年,他的农场因管理得好、收成突出,被县里评为先进家庭农场,还获赠一台价值10余万元的拖拉机。看着拖拉机在田里“突突”跑,王延培更相信“技术能省力”。

2024年,县农业部门奖励他一台价值5000余元的植保无人机。王延培细心研读操作手册,每天天不亮就去空地练。他尝试着调参数、练手感,愣是练到能让药雾顺着辣椒棵“钻”,不浪费一滴药。

不光玩得转无人机,他还盯上了“水肥一体化”。去年去邻县参观,王延培见人家地里埋着滴灌管,化肥和水顺着管子直接到根上,当场就问技术员要了图纸。他回来后自己动手铺管道、装控制器。王延培说:“以前浇地漫灌,水浪费一半;现在滴灌,水和肥刚好够庄稼喝,辣椒结得又多又亮。”

如今在他的农场里,无人机喷药、滴灌管送水肥……老农活儿配上新技术,500余亩地靠几个人就能管理得井井有条,产量比零散种植时提高了近三成。

农场连民心:小农场撑起大民生

眼下正是辣椒采收季,延培家庭农场里热闹得很。辣椒田里,几十位乡亲正弯腰摘果,红的、绿的辣椒装了满筐;地头边,妇女们围着编织袋装蒜,说说笑笑手里不停。“每天差不多有百十号人在这儿干活儿,都是周边村的乡亲。”王延培走过去,给摘辣椒的老人递了一瓶水。

农场用工,王延培总先想着联贫户。西牛庄村脱贫户王桂兰(化名)这两年常来干活儿,她笑着说:“就是摘摘辣椒、装装蒜,活儿不重,一天能拿100多块,还能顾着家里的孙子,比出去打工强。”王延培知道乡亲的难处,谁家里有病人、谁得照顾孩子,他都记着。

这几年,农场光固定用工就有20余人,农忙时最多能请120余人,不少都是周边村的剩余劳动力和脱贫户。算下来,乡亲在农场干活儿,一年能挣2万余元;土地流转的租金,每亩比自己种地多收200余元。据统计,已有60余户家庭靠着土地流转和农场务工脱贫致富,日子越过越有奔头。曾经零散的农田,真成了带着烟火气的“共富田”。

在西牛庄村,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跟着王延培学技术,流转土地。小小的农场,成了乡村振兴的“孵化器”。

夕阳下,王延培站在地里,望着连片的辣椒地和玉米田,嘴角挂着微笑。风里飘着辣椒的辛香和玉米的甜香,那是希望的味道,是乡村振兴的味道。记者 张岚岚 通讯员 胡迷科




责任编辑:崔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