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要闻 > 正文     濮阳网-中共濮阳市委门户网站 濮阳市唯一重点新闻网站


文化赓续铸就高质量发展之“魂”
​——濮阳全力推动文化繁荣兴盛工作观察

作者:  文章来源:濮阳日报  字体:   发布时间:2025-08-27 08:21:07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文化兴则城市兴,文化强则城市强。在奋力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中勇争先作贡献,文化繁荣兴盛,既是重要内容、重要标志,更是精神支撑、力量源泉。

提到濮阳,你会想到什么?是蜚声中外、惊险刺激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杂技,还是场场爆满、让人看了还想看的龙都剧院里的戏曲?是市博物馆里的XR虚拟电影《唐宫夜宴》,还是戚城公园内令人惊叹的“中华第一龙”?是不断在河南省、全国舞台上绽放的“小梅花”,还是夏日夜晚在龙湖千顷碧波上轻轻荡舟?

近两年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濮阳,聚力推动文化繁荣兴盛,以文化人,以文塑城,为城市铸就了高质量发展之“魂”。

好戏连台:多彩文化惠民生

8月16日晚,位于市城区人民路与金堤路交叉口附近的龙都剧院内,360个座位座无虚席。市戏剧艺术传承保护中心的演员们倾情演绎《梨花归唐》,为龙都戏迷献上了一场酣畅淋漓的“戏曲盛宴”。

龙都剧院的前身是市杂技厅,由于种种原因长期闲置。2024年10月,市委、市政府运用市场化手段,让市戏剧艺术传承保护中心(市豫剧团)、濮阳投资集团、省杂技集团实现三方共赢,龙都剧院由此而来。自今年年初投用以来,龙都剧院共举行30场戏曲演出,接待现场观众1万余人,线上观看人数达600万人次。

8月11日,在濮阳文化艺术中心广场,由市委宣传部指导、市文广体旅局主办、市文化馆承办的“新时代 新征程 新风貌”十大群众文化活动——2025年“盛世梨园我来唱”濮阳市戏迷擂台赛决赛火热举行。从选拔赛、预赛中一路杀出重围的19名戏曲爱好者,以扎实的功底、饱满的情感,为现场及线上观众呈现了一场“戏曲盛宴”。

活动是文化普及的重要抓手,通过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能够推动文化资源下沉、提升群众参与度。如何让群众文化活动价值引领更突出、形式更新颖、内容更丰富、手段更多样、质量更过硬、参与更广泛、传播更精彩,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和对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向往?我市各级文化、宣传部门深入思考,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用丰富多彩的活动来普及文化、宣传文化。

这个夏天,濮阳文化艺术中心、龙湖蝴蝶岛、戚城公园、市博物馆、市图书馆、市文化馆等,用一场场别开生面的文化活动,让不同爱好、不同层次的人们尽享“文化盛宴”。市文化馆负责人介绍,文化馆作为基层文化阵地,始终致力于为各类文化爱好者搭建展示才华的平台,举办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在丰富市民文化生活中提升城市品位。

文润民心:文明实践培沃土

“1942年,咱南乐县千口镇的韩青珠带领6个村子的群众组建‘武联防’,硬是守住了‘不缴一粒粮、不出一个夫’的誓言!”8月12日,南乐县千口镇党史馆内,讲解员的声音让孩子们的目光紧紧锁定在泛黄的史料照片上。

移步二楼红色影院,《百团大战》的壮阔画面正在上演。看到八路军战士冒着炮火破击正太铁路的场景,千口街中心小学学生李雨桐抹了抹眼泪:“正是因为有这样的英雄,我们才有现在的好日子。”

今年暑假,南乐县千口镇扎实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利用“农家书屋+”的模式,以“红、金、蓝、绿、白”五色为骨架,串联红色教育、书香阅读、安全护航、农耕研学、活力律动等多元活动,让1000余平方米的空间变成孩子们“想来、爱来、盼来、愿来”的成长乐园。

暑假期间,如何让孩子们度过安全、充实的假期,成为许多家长关心的问题。今年暑假,团市委联合多部门推出覆盖我市多个社区、惠及千余名儿童的2025年“社区萌娃”儿童“五小健康”公益托管班,通过丰富多彩的课程和健康科普活动,为孩子们打造“暑期加油站”,切实解决家长“看娃难”问题。

活动有温度,群众共参与。无论是农村孩子的“五色课堂”,还是城区孩子的公益托管,都是我市各级各部门扎实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的具体体现。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我市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工程,一体化推进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用文明新风厚培精神沃土,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为基层治理凝聚了文明力量。

文旅融合:以文促旅显成效

今年暑假,又一全网爆款文旅项目被引进濮阳。

7月19日,XR虚拟电影《唐宫夜宴》在市博物馆成功上演,吸引众多市民排队“尝鲜”。《唐宫夜宴》XR虚拟电影,通过XR大空间技术,将观众带入繁荣昌盛、文化璀璨的盛唐时代。市博物馆、濮阳投资集团顺应文旅产业发展大势,引进《唐宫夜宴》,力争为群众提供更好的文旅体验。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7月11日,市委书记万正峰在全市推动文化繁荣兴盛工作暨文化旅游发展大会上强调,文旅产业对拉动消费增长、促进经济发展、实现富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要立足自身特色资源,明确目标定位,促进文化和旅游全方位、全链条深度融合,以文旅之兴带动百业繁荣、促进高质量发展。

今年以来,全市文广体旅系统充分发挥文化赋能、旅游带动作用,深化“文旅+百业”“百业+文旅”,赓续濮阳文化根脉,以融合思维打破行业壁垒,实现文化精粹提炼、旅游价值提升、体育动能激发的协同效应,撬动“文旅+”多元融合,构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我市围绕“中华龙源地·世界杂技城”定位,构建“文旅+”“+文旅”深度融合的全产业链。发挥“蘑菇点灯”等项目的示范引领作用,精心策划推出多元化农文旅融合精品项目。优化设计近郊乡村休闲游憩精品线路,大力发展“赏花摘果+休闲露营+文化体验”等复合型业态,有效助力乡村产业振兴和农民增收致富。

此外,我市还深入挖掘濮阳历史文化与特色资源禀赋,科学谋划龙湖游船、湖心岛开发等项目,积极推进《唐宫夜宴》XR大空间沉浸展、VR智慧图书馆等科技赋能项目,打造沉浸式文旅新场景。坚持市场化运作路径,大力引进专业运营团队,推动文旅项目向规模化、产业化方向高效转化。抢抓暑期、春节、劳动节等重要节点机遇,精心策划并持续办好“文旅消费季”“艺术点亮城市”等品牌活动,营造了浓郁的城市文化氛围,推动了文旅深度融合。

品牌塑造:文化增强软实力

7月26日,大型杂技剧目《水秀》迎来16周岁生日。当天,武汉汉秀剧场内,濮阳水秀演艺团队倾情上演《水秀·荆楚》,在巴山楚水间展示了濮阳文化新形象。

2009年7月,在河南省杂技集团的倾力打造下,第一版《水秀》横空出世。16年来,《水秀》历经8次改版,每次改版都是一次品质提升,进而成为濮阳杂技的品牌剧目。

如果说《水秀》是濮阳杂技的品牌,那么杂技就是濮阳的文化品牌。近年来,我市坚持保护利用与开发建设并重,打造濮阳国际杂技文化产业园、濮阳县娄昌湖杂技文化产业园和东北庄杂技文化产业园,实现了传统艺术向现代产业的融合发展。

和杂技一样,戏曲也是我市的重要文化品牌。7月13日至16日上演的第29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展演活动,濮阳戏曲选手凭借扎实的功底与精彩的演绎,获得个人和集体“小梅花”荣誉称号,展现出濮阳戏曲的深厚实力。濮阳素有“戏窝子”之称,近年来更高度重视戏曲文化的发展,“盛世梨园我来唱”、“咱村有戏”、送戏下乡活动,让戏曲成为濮阳文化园内一块“瑰宝”。

品牌,是城市的影响力和软实力。近年来,我市多措并举,让城市文化品牌亮起来。深入实施书香濮阳建设工程,广泛开展全民阅读、惠民书展等活动,结合实际打造“15分钟阅读生活圈”,推动全民阅读蔚然成风。持续擦亮“文艺+进社区”等文化品牌,丰富活动形式内涵,确保“县县有品牌、村村有活动”,切实提升群众文化获得感。此外,仓颉书苑、“咱村有戏”、十大群众文化活动等品牌,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一定知名度。

保护传承:传统文化焕新彩

7月7日下午,濮阳市文化馆2025年国家级非遗聂氏麦秆画大讲堂举办开班仪式,近30名来自全国各地、各行各业的麦秆画爱好者,跟着聂远征学习麦秆画。“麦秆画不仅属于聂氏,更属于清丰、濮阳,属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作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我有责任、有义务将麦秆画技艺更好地传承推广下去。”聂远征说。

近年来,在聂远征、王华平等麦秆画传承人的努力下,我市麦秆画保护传承取得了显著成果。无数麦秆画作品从濮阳走向全国,乃至世界文化殿堂,扩大了濮阳文化的美誉度和影响力。

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特别是关于文化遗产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紧紧围绕“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工作方针,守正创新、继往开来,不断强化文化遗产工作的实证史证作用和宣传教育功能,让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出夺目光彩。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保)8处、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省保)38处、濮阳市文物保护单位(市保)61处。

濮阳市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8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0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戏剧、杂技、工艺、武术、美食、庙会等多个领域。我市充分利用传统节庆活动和“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开展丰富多元的非遗展示展演活动,积极探索“非遗+”等新模式,将非遗融入生活。濮阳非遗展销会、非遗年货节、非遗专题展、非遗摄影展等专题活动,不仅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更让非遗走进千家万户。

空间建设:文化花开满城芳

虽已至深夜,但位于市城区开州路上的城市书房内,10余名市民依旧沉浸在书香中忘我阅读;市城区黄河路唐宫酒店旁,无人值守的唐小宫公益书屋24小时为市民开放;在市工人文化宫,从一楼大厅书橱选取一本书,即可享受阅读的乐趣……在濮阳,总有一处文化空间与你不期而遇。

这一切得益于我市大力推进的公共文化空间建设。为打造有特色、有品位的公共文化空间,不断满足全市人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我市着力打造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目前已在各县区的社区、学校、景区等打造高品质新型文化空间100余个。

在建设新型文化空间的同时,我市没有放弃对传统公共文化空间的完善和提升。全市建有公共图书馆7座、文化馆7座、市图书馆分馆51个、博物馆(纪念馆)15座、乡镇(街道)文化站89个、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2919个,有效提升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与获得感。

此外,我市还依托乡村文化合作社、乡村文化站等平台,建起了一个个文化驿站、农家书屋、文体活动中心、文化艺术广场、非遗传承中心等,使一个个拥有文化记忆的古老村庄,承载着外出游子美丽的乡愁和无尽的乡思。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千帆竞发勇进者胜。7月11日召开的全市推动文化繁荣兴盛工作暨文化旅游发展大会,掀起了我市文化兴盛和文旅发展新的一页。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濮阳正坚定文化自信,着力推动文化繁荣兴盛,着力把文旅产业打造成为支柱产业、民生产业、幸福产业,为在奋力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中勇争先作贡献注入强劲动力。本报记者 袁冰洁




责任编辑:薛丽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