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要闻 > 正文     濮阳网-中共濮阳市委门户网站 濮阳市唯一重点新闻网站


科学应对极端天气

作者:赵伟  文章来源:濮阳日报  字体:   发布时间:2025-08-15 06:42:57   

极端暴雨天气本该罕见,为何现在在北方时常出现?一座城市为何“西边下雨、东边晴天”?为何同一座城市,一边抗旱一边排涝?最近一段时间,极端暴雨天气事件屡屡登上新闻头条,引发公众广泛关注。据《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5)》显示,我国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影响显著区,增暖速率高于同期全球平均水平,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趋多、趋强。

在人们的印象中,“南涝北旱”格局本是常态。然而,自2010年以来,夏季雨带明显北抬、北扩,北方降雨显著增多。比如,塔克拉玛干沙漠一直以来给人的印象都是极度干旱、降水稀少,这几年却频繁出现“沙漠洪水”奇观,2021年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的中国石化西北油田玉奇片区被淹,2024年G580沙漠公路路段遭洪水淹没。2023年夏,台风“杜苏芮”登陆后罕见千里北上,给华北、东北等地带来极端暴雨,河北临城累计雨量最高达1003毫米,相当于当地两年雨量。

极端强降雨等天气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更具局地性、突发性。以郑州为例,2025年8月7日8时至16时30分,郑州市主城区中州大道以西出现暴雨、大暴雨,中原区平均降雨量达94.7毫米,局部站点(如中原区市政府站)更是达到191.1毫米,属于短时强降雨范畴;而同一时段内,航空港区平均降雨量仅14.0毫米,郑东新区、经开区等区域雨量多在10毫米左右,远未达到“致涝”标准。据当地气象台工作人员说,此次过程为强对流性降水过程,全市雨量分布不均,具有强降水影响时段和发生区域集中的特征。

再翻看我市近期的极端天气记录——7月7日,清丰县柳格镇突发强风强降雨,局部大风12级;7月23日,我市再次迎来强降雨天气,全市平均降水量56.0毫米,最大降水量出现在清丰县固城154毫米,市城区最大降水量出现在绿城站134.5毫米;受低涡切变线和副高边缘暖湿气流影响,8月8日17时至9日6时,我市出现阵雨、雷阵雨天气,雨量分布不均,最大降水量出现在范县陆集站69.7毫米,市城区最大降水量出现在绿城站40.4毫米,也呈现降水分布不均匀、单点强度非常强等特征。

为什么雨越下越猛?气候变暖是主要原因。据最新研究,全球平均温度每升高1℃,极端暴雨(极端日降水)的平均强度约增加7%,若综合考虑大气动力、水汽输送和区域反馈,全球范围内,气温每升高1℃,极端强降水事件的增幅可达7%——10%。未来,类似“几天下一年的雨”或单日降水量超过400毫米的极端事件将会越来越多。

为什么强降水面上分布不均匀、单点强度非常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来自西南方向的低空急流不够强,同时来自北方的冷空气也较弱。如果两者较强,互相配合,就会产生大范围强降水。而当前的天气形势是,两者均不够强,但空气中的水分极其充沛,能量很充足,就会形成面上不均匀、单点强的降水。另外,城区降水易受城市热岛效应驱动,导致局部“下大暴雨”、局部“一滴不下”。不过,无论是大范围强降水,还是分布不均匀、单点强度强的强降水,都具有较强的致灾性,容易引发次生灾害,但后者更加隐蔽、预报难度更大,相关地区切不可因为暂时没有降水或降水不强而放松警惕。

气候变暖是长期趋势,应对暴雨等极端天气也是一场持久战,我们必须打“有准备之仗”。针对重点领域薄弱环节,深入开展风险隐患排查,提前补齐短板、堵塞漏洞,最大限度将各类风险隐患消除在未发之时。要综合运用人力巡查与大数据监测等手段,提高预报、预警、预演、预案能力,确保对雨情汛情变化及时掌握,心中有底,应对有方。要打好日常科普和应急传播的“组合拳”,平时多用场景化的方式向不同人群传播强降水知识,提升公众的科学认知,增强防范意识,以工作措施的确定性、前瞻性有效应对灾害事件的随机性、突发性,这也是防汛工作最实在的意义——用细致的防范,换大家踏实的日常。




责任编辑:薛丽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