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360余个座位座无虚席,还有不少人坐在小马扎和台阶上看戏,这是记者8月9日晚在濮阳市龙都剧院豫剧《包青天》演出现场看到的火爆场景。这样的演出,今年以来已上演30次,次次观众爆满,让龙都剧院成为濮阳文化新地标。
龙都剧院的前身是原市杂技厅,虽地处人流密集、经济活跃的中心城区,近年来却由于种种原因长期闲置。2024年10月,市委、市政府下决心盘活这一“沉睡”的宝贵资源,在深入调研、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坚持系统思维,大胆探索创新,多方整合资源,对其整体功能定位重新规划,运用市场化手段,让市戏剧艺术传承保护中心(市豫剧团)、濮阳投资集团、省杂技集团实现了三方共赢,原市杂技厅由此“华丽转身”为龙都剧院。
龙都剧院建成后的首场演出,即为2024年12月31日晚的2025新年音乐会。当晚,市四大班子领导、中原油田领导,市直和中央、省驻濮有关单位负责人,以及社会各界代表、市民群众等380余人欢聚一堂,共同观看演出,喜迎新年到来。
随后,这里就成为戏曲爱好者的天堂。市戏剧艺术传承保护中心主任罗志金介绍,投用至今,龙都剧院共举行了30场戏曲演出,其中市戏剧艺术传承保护中心在这里演出了15场。另外,河南省剧团也曾在这里为濮阳市民带来精彩的演出。今年暑假期间,市戏剧艺术传承保护中心又推出了“周周有戏”活动,每周六晚上演出,门票为每人10元钱,即便收费也丝毫不减观众的看戏热情,演出场场爆满,观众们坐在台阶上、搬着小马扎看演出的情景屡见不鲜。据不完全统计,30场演出共接待现场观众1100余人,线上观看人数更是达到了600万人次。
“从0到600万,说明了观众对戏曲的认可,更彰显了市政府盘活、提升闲置资源的正确性。”罗志金说,龙都剧院已成为我市名副其实的一处文化新地标。今后,市戏剧艺术传承保护中心将树牢精品意识、群众观念,持续为广大市民和来濮游客提供高品质文化盛宴,努力把龙都剧院打造成惠民演出的阵地、市场化经营的典范、濮阳文旅的名片,助力全市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记者 袁冰洁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