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夏我市遭遇历史同期罕见高温干旱“烤”验,6月至7月持续35℃以上高温日数达到6天,局地最高气温超40℃,创历史同期极值。面对这场保秋粮、保丰收的硬仗,全市农业农村部门闻旱即动、尽锐出战,迅速启动抗旱应急响应,采取“三盯三强三浇”硬核举措,加之7月20日至24日全市平均降水102.2毫米的有效补给,我市旱情得到有效缓解。目前,全市0—20cm土层相对含水量为79.6%,土壤墒情适宜,322.55万亩秋粮长势总体良好,实现了大旱之年无旱情的硬目标,为秋粮丰收筑牢了根基。
紧盯“三类情况”,打好稳产主动仗。盯墒情,分田浇水。会同市气象部门,加密墒情监测网络,动态绘制墒情图,依据不同区域、不同地块、不同作物需水规律,科学制订“一地一策”灌溉方案。指导推广密植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32.6万亩,累计抗旱浇灌566.3万亩次,实现按需浇水、精准补水,避免无效用水。
盯苗情,分时浇水。密切跟踪玉米大喇叭口、水稻分蘖、大豆分枝等关键生育期苗情变化,针对不同长势,科学研判需水临界期,确定保关键水、救命水的灌溉时机和水量,确保水用在刀刃上。
盯雨情,分类浇水。强化与气象部门联动会商,精准捕捉降雨窗口。对预报有分散性阵雨区域,采取“看天浇水”策略,充分利用自然降水;对预报持续无雨高风险区域,采取提前、按需分类足量灌溉补充,切实做到“雨前防旱、雨后保墒”。
强化“三支队伍”,下好抗旱先手棋。农业科技服务队到田指导。组建4支农业科技服务队分包县区,统筹抽调市、县、乡三级500余名农技骨干“包乡联村”,深入田间地头,调查土壤墒情、苗情及作物生长状况,针对不同作物指导农户科学灌溉、追肥、化除。6月以来,我市共组织培训班95期、培训农户36520人次,发放技术资料20万份,累计服务指导秋粮面积达500万亩次,完成浇水566.3万亩次,追肥306.16万亩,化除250.8万亩,病虫害防治344.61万亩。
沟渠连通巡查队一线排查。全市组建100余支巡查队伍,对灌溉沟渠、泵站、输水管道进行全覆盖、拉网式排查,累计整治疏通沟渠5346公里,加固修复农田设施2065处,着力打通“三沟四渠”,确保水流畅通、直达田间,关键时刻靠得住、用得上。
机井维修小分队上门服务。组建100余支应急机井维修小分队,积极发挥7116人机井管护“一长两员”作用,配备专业设备与零配件,全天候24小时待命。对故障灌溉机井严格实行“上门服务、快速响应、现场抢修”机制,切实保障灌溉设施在关键时刻开得动、用得上、出水足。截至目前,全市累计抢修故障机井295眼,有效保障了抗旱水源“不断流”。
浇足“三种水”,筑好保秋防火墙。浇透“造墒水”。在播种后或关键生育期来临前,及时浇灌“造墒水”,有效创造适宜种子萌发与幼苗生长的土壤水分环境,为秋作物一播全苗奠定坚实基础。全市累计实施造墒面积达269.26万亩。
浇匀“保苗水”。在旱象初显及作物需水关键期前,适时适量浇灌“保苗水”,有效促进根系下扎与植株健壮生长,显著增强作物抗逆能力。全市累计浇灌“保苗水”面积达390.08万亩。
浇足“解渴水”。在作物需水高峰期,克服一切困难,集中优势水源和灌溉设备,开足马力、昼夜不停,实施高强度、大水量灌溉,浇足浇透“解渴水”,最大限度满足作物“生理需水”,力保穗数、粒数、粒重,坚决守住产量基本盘。
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全市农业农村部门将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坚持思想不松、力度不减、措施不软,全力以赴战高温、抗大旱、保秋粮,坚决打赢抗旱保秋硬仗,为夺取全年粮食丰收奠定坚实基础。记者 樊欣欣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