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电影《南京照相馆》的镜头成为穿越时空的窗口,当片尾那句“谨以此片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字幕缓缓浮现,影院里的寂静仿佛凝固了时空。作为一名党员,在“八一”建军节这天重温这段历史,胸口翻涌的不仅是难以言说的沉重,更有一份“吾辈当自强”的滚烫信念。
最触动我的,是苏柳昌对着日本摄影师报出的那串地名:雨花台、挹江门、中山门、中华门、紫金山、鸡鸣寺……这些如今在旅游攻略里光鲜亮丽的名字,在1937年的南京,是炮火撕裂的伤口,是鲜血浸染的坐标。我曾走过中华门的瓮城,抚摸过城砖上深浅不一的痕迹,此刻才真正读懂:那些凹凸不只是岁月的斑驳,更是子弹与炮弹刻下的民族伤痕。当苏柳昌布满血丝的双眼盯着对方,一字一顿地说道“我们中国人不许可你们这么糟蹋”,当那句“大好河山,寸土不让”从牙缝里迸出时,我忽然明白:所谓家国,从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体现到每一条街巷、每一块砖石的守护,是融入民族血脉的不屈精神。
老金与妻女分别的场景,掩藏着最朴素的伟大。他知道自己“出不去了”,便转身走向那些承载着祖国山河记忆的幕布:“北平故宫、天津劝业场、杭州西湖、上海城隍庙、武汉黄鹤楼、万里长城……”他没有豪言壮语,只是拉动照相馆里一张张背景布,为妻女“展示”一个完整的中国。这哪里是在摆弄布景?分明是一个普通人,用最熟悉的方式守护着心底的山河。侵略者能砸烂相机、烧毁店铺,却撕不破这些印在布上、刻在心里的家国图景。这让我想起党史记载的那些在敌后默默坚守的党员同志,他们或许没有持枪冲锋,却用笔墨、用镜头、用每一次“看似寻常”的坚持,在黑暗里为民族守护着希望的火种。
观影时我曾困惑:南京沦陷的日子里,反抗真的存在吗?电影没有用硝烟弥漫的战场回答,却在细节里写满了答案。是老金悄悄藏起的伤员,是苏柳昌宁死不交的底片,是巷子里一闪而过的反抗者身影,是林毓秀带着记录暴行的胶片逃生的决绝。所谓“没有反抗”的错觉,只是因为太多抗争被淹没在血泊里——南京保卫战中,15万中国军人殊死抵抗侵略者的进攻;沦陷后,地下党组织从未停止活动,市民用沉默的拒绝、秘密的帮助,在绝望中守护着尊严。就像我们在党史中读到的那样:真正的反抗,从来不止于枪林弹雨,更在于“我可以死,但民族不能亡”的坚守。
作为一名党员,在主题党日里重温这段历史,突然对“初心”有了更具体的理解。老金脑海里的山河,苏柳昌守护的地名,不正是我们今天奋斗的意义吗?片尾那句献给“每一个抗争者”的致敬,其实也是在提醒我们,历史从不是尘封的档案,而是流动的血脉。80年过去,战火早已熄灭,但“寸土不让”的坚守、“山河永在”的信念,需要我们这一代人用行动去续写。
此刻再想起那些被念出的地名,忽然觉得它们不再沉重得让人窒息。因为我们深知,正是那些浸透鲜血的土地,孕育了永不屈服的民族精神;正是那些在苦难中坚守的灵魂,为我们铺就了今天的道路。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唯有铭记这份历史,在各自岗位上恪守“为人民服务”的誓言,才是对历史最好的告慰,是对那些“没能走出南京”的人们最好的回应。宋益鑫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