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一个个发生在濮阳的好人故事,温暖了龙都,感动了中原:在龙湖,当落水群众命悬一线时,濮阳油田总医院职工王琛毫不犹豫地展开生死救援;在市城区,乘客粗心大意将10万元现金遗落在出租车后座,热心司机王梅英当面将钱款还给失主;在朋友圈,大家纷纷为入选“中国好人榜”候选人名单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聂远征点赞助力……
接连不断的好人好事,见证了濮阳这座“好人之城”的名副其实,彰显了新时代濮阳道德建设成果的亮丽风景。
尊重好人、善待好人、培育好人。“好人之城”的背后,是濮阳传承千年文脉、汇聚向善基因的厚积薄发,是新时代濮阳厚培精神沃土、涵养文明新风结出的精神硕果,更是我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持续推进思想道德建设,弘扬道德模范精神,引领社会风尚持续向善的生动实践。
树立标杆——让好人好事层出不穷
漫步龙都,“濮阳好人”早已成为城市的闪亮名片。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从一群人到一城人,在濮阳,向善而行早已不是抽象符号,而是渗透于每个市民生活的点滴温度。在这份温暖的滋养下,城市的精神底色越来越亮。
6月17日深夜,在示范区龙湖边,正与女友散步的濮阳油田总医院职工王琛忽然听到呼救声,毫不犹豫冲向事发地点,纵身跃入漆黑的河水中,用果敢行动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生死救援。生死一线间,没有豪言壮语,只有危急关头的本能反应与职责担当。一名医者、一位共产党员,用行动深刻诠释了“医者仁心”的内涵和共产党员“关键时刻冲得上去”的责任感。
6月27日,载着赵青竹女士遗体的车辆缓缓驶入河南中医药大学。在濮阳生活20多年的黑龙江籍金婚夫妇蔡峻虎、赵青竹,以这样的特殊方式“重逢”了。按照生前约定,2023年11月离世的82岁老人蔡峻虎,与2025年6月追随而去的妻子赵青竹,共同捐献遗体,共同成为“大体老师”。他们平凡而伟大的选择,让众多医学生为之动容,而孩子们那句“将来,肯定是跟着老爸老妈的步伐走”,让这份跨越生死的爱有了更深沉的回响。
7月1日凌晨,市民朱先生乘坐王梅英驾驶的出租车,不慎将装有10万元现金的红色手提袋遗落在后座。王梅英发现后立即上报情况,并彻夜保管巨款。最终,在其公司的帮助下,经现场确认,王梅英于当日上午亲手将现金归还朱先生。这感人的举动,是我市长久以来崇尚英雄、尊重模范结出的硕果,是龙都儿女向善而行的生动写照。
…………
这样的好人好事,在濮阳接连发生。他们是平凡的,没有耀眼的光环;他们也是伟大的,总能在危难之时伸出援手,照亮他人前行的道路。他们的每一次善行善举都为濮阳这座文明之城增光添彩,让城市独特的品格不断升华。
道德的力量春风化雨,好人的旗帜引领方向。近年来,濮阳不断深化公民道德建设,加大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先进典型评选力度,将“自下而上”推荐与“自上而下”发现相结合,不断拓展模范群体覆盖面。为确保选树的道德模范立得住、叫得响、传得开、学得来,濮阳市建立严格的评选机制,严把推荐评审、公示评议、选树表彰三个“关口”,细化评选标准和评选办法,按照推荐、初评、复评的程序,动员社会各界踊跃参与,真正把群众公认、事迹感人的道德模范推荐上来。
截至目前,全市已涌现出各级道德模范187人、各类身边好人390人……
一座城市昂扬前行,离不开强大的精神支撑;一座城市生生不息,离不开丰润的文明滋养。数千年来,“君子之风”在濮阳从未间断。新时代“濮阳榜样”层出不穷,使得“好人之城”名不虚传。
礼遇尊崇——让好人好报蔚然成风
让有德者有得,让好人有好报。在重大节日期间,我市都会组织走访慰问道德模范等先进典型;在市级重大活动、重大庆典中,我市都会坚持邀请历届道德模范代表参与,让道德模范受尊敬、有荣誉、得实惠。近期,我市邀请各级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观看2025年濮阳市“中原文化大舞台”群众性文化活动交响音乐会、濮阳市“黄河之声”系列音乐会“濮上弦歌”古琴名家音乐会等文艺会演。
高林普,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30多年前,他的弟弟患上精神分裂症,他跑遍20多个城市为弟弟寻医治疗;他的妻子突发脑出血导致四肢全瘫、卧病在床,他十年如一日精心照料;他的父亲身患多种疾病,母亲年事已高、小毛病不断,他几十年无微不至地照顾,谱写了一曲孝老爱亲的感人之歌。
为充分表达对道德模范的关爱礼遇,2025年春节,清丰县主要负责同志走进高林普家中,关切地询问老人的家庭和身体情况,对其孝老爱亲事迹表示赞扬和敬佩,并致以诚挚问候和新春祝福。
吕利祥,2024年入选“中国好人榜”。他自筹资金成立濮阳市中志协应急救援队,累计执行各类救援任务超300次,在多地洪灾中组织救援队转运群众数千人、物资数十吨,是抗洪救灾时的“逆行勇士”,由他组建的救援队也被评为2024年“濮阳榜样”。市委宣传部有关负责人走进中志协应急救援队,为这个无私奉献的团队送上帮扶资金,勉励他们继续发挥榜样引领作用,为社会传递更多正能量。
王红英,2023年入选“河南好人榜”。1993年,其丈夫因意外导致高位截瘫,下身不能动弹,常年卧床,她三十年如一日陪伴丈夫、抚养3个孩子、照顾患病婆婆,将家庭重担背在自己柔弱的双肩。濮阳县有关工作人员走进王红英家中,为其送上慰问金和米、面、油、牛奶等慰问品,给予这个家庭真切关爱。
好人礼遇不止于此,帮扶的足迹遍布龙都。带母出嫁的孝女李冰、勇跳黄河救人的90后小伙儿孙泽兵、义务讲解20余年的“活板桥”刘训江……2024年以来,全市慰问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先进典型100余人次,发放帮扶资金20余万元,充分彰显德者受尊、好人好报的价值导向。
这是我市高度重视道德模范礼遇帮扶工作的一个缩影。为在全社会营造关怀关爱道德模范的浓厚氛围,我市先后出台《濮阳市帮扶礼遇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制度》《濮阳市道德模范礼遇帮扶实施办法(暂行)》等文件,完善道德模范帮扶礼遇机制,在全市树立“有德者有得,好人有好报”的良好社会风尚。
厚植沃土——让凡人善举遍地生花
榜样是看得见的哲理,哪里有榜样,哪里就有新气象。在濮阳,道德建设不仅是一个个具体的人和事,更是一场浸润人心的文化滋养工程。从机关到企业,从学校到乡村,道德教育全面铺开: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里,各类道德实践活动蓬勃开展;邀请道德模范、身边好人走进社区、学校、企业,以亲身经历讲述感人故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让道德理念如春风化雨般深入人心,为人们筑牢道德根基。
在机关,濮阳市道德模范宣讲志愿服务队用讲故事、朗诵等形式,把全国道德模范和提名奖获得者的事迹向广大干部职工娓娓道来,号召大家向先进学习、做先进个人。
在社区,我市道德模范宣讲员走进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以多种艺术形式向居民讲述道德模范的感人事迹,引导大家向模范学习,推动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良好风尚。
在校园,道德模范宣讲员用朴实无华的语言、真挚的情感,讲述先进事迹和善人善举,引导广大师生争做崇高道德的践行者、文明风尚的维护者,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
这是我市不断弘扬模范精神,推动榜样力量转化为广大干部群众共建文明濮阳的生动实践。
截至目前,我市已组织开展道德模范进机关、进社区、进校园、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宣讲活动和身边好人事迹交流、道德模范先进事迹巡讲活动300余场次。
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站等传播阵地,开设专题专栏,全面展示道德模范的风采,学习践行模范人物的高尚精神,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
拍摄《道德之光耀龙都》宣传片,编印《德耀龙都——近三年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先进事迹》宣传书籍,开展道德模范面对面专访活动,进一步扩大道德模范的覆盖面,以提高影响力。
以道德模范的典型事迹为素材,积极组织文艺精品创作,制作推出《尘封的军功章》《村官李天成》等一批现代豫剧,参与拍摄电影《留下来陪你》,通过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让群众感受到好人就在身边、模范就在眼前。
一座城市真正的灵魂高度,不在于林立的高楼,而在于其市民心中普遍流淌的善念与行动中自觉践行的文明。从邻里守望到见义勇为,从诚信经营到敬业奉献,濮阳人的善行义举,擦亮了这座城的温暖底色。层出不穷的好人故事,既是龙都儿女“人人有善念”的生动外显,更是城市文明底色上最耀眼的图案。记者 宋仁志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