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要闻 > 正文     濮阳网-中共濮阳市委门户网站 濮阳市唯一重点新闻网站

当麦香“豫”见上合
濮阳聂氏麦秆画狂圈“国际粉儿”

作者:  文章来源:濮阳日报  字体:   发布时间:2025-07-29 06:47:35   

微信图片_20250729065117.png

俄罗斯外宾点赞麦秆画。

7月23日至27日,2025年上海合作组织媒体智库峰会在郑州举行。来自全世界26个国家的400余名代表齐聚一堂,共话合作与未来。而在这场国际对话的舞台上,一抹来自濮阳田野的麦香,以独特的东方美学惊艳了世界——聂氏麦秆画,这位从黄河岸边走来的“非遗使者”,在峰会特设的河南非遗精品展中,成为最动人的文化注脚。

步入河南非遗精品展展区,聂氏麦秆画的展位第一时间吸引访客的目光。背景墙上,一幅巨型喷绘还原了濮阳麦子丰收时节的盛景:金色麦浪翻滚着涌向天际,沉甸甸的麦穗在风中摇曳。麦田之上,“让艺术点亮乡村”的中英文标语格外醒目,既道出了麦秆画与土地的深厚联结,也传递着中国非遗扎根乡土、拥抱世界的胸怀。

展位中央,一件件麦秆画作品错落陈列,既有描绘牡丹盛放的《富贵吉祥》,花瓣层叠间透着麦秆特有的温润光泽;也有再现雄鹰飞翔的《高瞻远瞩》,用深浅不一的麦秆肌理勾勒出雄鹰的磅礴气势;更有融入现代设计的《丝路驼铃》,驼队的剪影在麦秆的光影中仿佛正缓缓穿越沙漠,呼应着上合组织“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精神内核。

“这些真的是用麦秆做的?”一位来自哈萨克斯坦的媒体代表忍不住伸手轻触作品表面。当得知这些作品的原料不过是田间常见的麦秆,他眼中的惊讶化作了深深的赞叹:“中国农民的智慧太了不起了,把最平凡的东西变成了最珍贵的艺术品。”科威特驻华大使贾西姆·纳吉姆在聂氏麦秆画展位前驻足良久,详细询问了麦秆画的制作工序,当听到一幅作品需要耗费数月时,他感叹:“真正的艺术,从来都离不开耐心与坚持。”斯里兰卡驻华大使马金达·贾升和则对一幅描绘佛教故事的麦秆画情有独钟。“在斯里兰卡,我们也有用棕榈叶制作工艺品的传统。”他握着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聂远征的手笑着说,“看来不同文明对自然馈赠的理解,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微信图片_20250729065230.png

巴基斯坦大学教授和聂远征互赠作品,增进两国友谊。

最热闹的场景发生在巴基斯坦驻华使馆公使曼苏尔·阿里·梅蒙来访时。这位对中国非遗颇有研究的外交官,一眼就认出了麦秆画中融入的“一带一路”元素。“你看这组《中巴友谊树》,用麦秆的深浅表现树叶的浓淡,就像两国的友谊,在岁月里愈发深厚。”聂远征指着作品解释道。曼苏尔·阿里·梅蒙听得入神,不仅当场邀请聂远征到巴基斯坦举办展览,还掏出手机添加微信:“我们要保持联系,让麦秆画成为连接两国文化的新纽带。”

这样的互动在展会上不断上演。聂远征的微信好友列表里,一夜之间多了二十多个来自不同国家的“国际粉丝”。

站在聚光灯下的聂远征,身上带着黄河泥土的气息。这位年逾六旬的非遗传承人,自幼跟着父辈学习麦秆画技艺,一手“熨秆如纸”的功夫练了五十余年。他融入油画的光影技巧和水墨画的留白意境,让麦秆画既能表现宏大叙事,也能刻画细腻情感。“传承不是守旧,是让老手艺跟上时代的脚步。”聂远征指着展位角落一组年轻人设计的麦秆画文创产品说,那里有印着麦秆纹样的笔记本,有做成书签的迷你麦秆画,还有结合现代家居的装饰挂件。这些产品一亮相就被外宾争相购买,“你看,一根麦秆能变成艺术品,也能走进普通人的生活,这才是它真正的生命力。”聂远征说。

从郑州返回濮阳的车上,聂远征根据此次参会经历,又开始了新的创作构思。他要用手中的麦秆,创作一幅描绘上合成员国风光的长卷,带着中国非遗的温度,讲述更多的中国好故事、上合好故事。记者 袁冰洁 文/图




责任编辑:刘循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