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豫北平原的清丰县双庙乡,单拐村的青砖灰瓦间流淌着永不褪色的红色记忆。作为冀鲁豫边区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区域,这里曾是邓小平、宋任穷等老一辈革命家运筹帷幄的战场,也是八路军兵工厂研制“盖亮号”大炮的摇篮。八十年后的今天,一群身着藏蓝警服的守护者,以抗战精神为指引,在这片承载民族记忆的土地上续写着新的传奇。
“这棵石榴树是宋任穷司令员亲手栽种的,它两度枯死却奇迹般重生,就像我们的革命精神永远不会熄灭。”清丰县公安局双庙派出所所长乔广琳站在石榴树下,目光坚定。这棵见证过边区军民并肩作战的古树,如今成为派出所民警的精神图腾。
党建引领始终是派出所工作的核心。新警入职的“第一课”必定是在冀鲁豫军区司令部旧址重温入党誓词,每月党日活动则在革命遗址中开展。民警们围坐在邓小平旧居的青砖前,听退休老支书讲述当年战士们用独轮车零件组装大炮的故事:“‘盖亮号’大炮能造出来,靠的就是心往一处想的信念!”这种沉浸式教育,让红色基因深深融入民警的血脉。
在冀鲁豫边区抗战史实展馆,一条特殊的军毯静静陈列——这是王宏坤将军当年送给村民的陪嫁礼物,见证着“军爱民、民拥军”的鱼水深情。派出所将这种精神转化为工作动力,将参观学习、红色党课与日常警务相结合,让每位民警都成为红色文化的传播者。
在单拐村的青石板路上,“党员先锋队”的旗帜始终飘扬在最前沿。去年寒冬的凌晨,巡逻民警发现可疑车辆,党员民警姬佳丽带头冲上前,与战友合力抓获一名网上在逃人员。这样的冲锋陷阵,在双庙派出所已成常态。
创新的“三老调解法”更是将红色传统转化为基层治理智慧。当两家村民因土地纠纷僵持不下时,老民兵陈大爷的一番话点醒了双方:“当年八路军挖战壕,谁家不是主动让地?现在争这点地,对得起埋在这片土里的烈士吗?”这种充满历史厚重感的调解方式,三年来,成功化解了矛盾纠纷120余起,刑事警情下降47%,单拐村成为远近闻名的“无讼村”。
在冀鲁豫军区第一兵工厂旧址,智能传感器与电子围栏构成的安防网络昼夜运转。一次深夜报警后,民警5分钟内赶到现场,虽然只是野猫触动装置,却让年轻民警高建强深刻理解了“守文物如守阵地”的含义。这套覆盖34处革命旧址的安防系统,让承载着历史记忆的一砖一瓦都得到精心呵护。
石榴树下的“警民说事点”,是民警与群众沟通的“连心桥”。张大娘反映村口路灯损坏,民警当天协调修复;迷路老人在纪念馆走失,全所冒雨搜寻3小时终寻回。当民警脱下警服裹住瑟瑟发抖的老人时,他的喃喃自语让所有人动容:“当年八路军也是这样护着老百姓的……”这种深厚的警民情谊,在红色基因的传承中愈发醇厚。春节期间,民警在司令部旧址帮助走失小女孩找到家人,祖孙相拥的场景赢得游客阵阵掌声;日常巡逻时,张阿姨那句“小伙子们,进来喝口水”的招呼,成为民警心中最温暖的慰藉。
近三年来,单拐红色革命根据地年均接待游客30万人次,刑事警情却下降47%。这背后,是民警们在邓小平旧居前疏导人流的身影,是在民俗博物馆讲解消防知识的细致,是在深巷中护送老人的温情。他们用脚步丈量红色热土,用忠诚守护精神家园。
八十年前,单拐百姓推着独轮车将最后一把小米送进军营;今天,民警们接过先辈旗帜,在石榴树下续写忠诚篇章。当警徽在红色沃土上闪耀,那是对抗战精神最深情的传承,是对这片土地最炽热的告白。本报记者 岳彩寒 通讯员 高纪才 任文豪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