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戏剧,大家印象中的场景一般都是演员在台上演、观众在台下听。但你有没有想过,有朝一日,会有一部戏剧颠覆你的认知?它不仅可以看、听,甚至还可以让每个观众都沉浸式参与其中,通过打破舞台边界、探索“观演共创”,让观众体验不一样的创新戏剧。
它,就是由中央戏剧学院(以下简称“中戏”)全力打造的国内乃至世界首部MR(融合现实)交互数字戏剧《仓颉造字》。《仓颉造字》是以仓颉“仰观天象、俯察鸟兽虫鱼”的神话传说为核心线索,艺术性地重构了汉字从无到有、由象形向表意演化的艰辛历程。该剧将借助MR技术,打破传统戏剧的时空局限,观众可主动参与、切身体验“文字诞生”这一文明曙光乍现的历史瞬间。
7月25日、26日,中戏实践教学中心主任、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负责人、副教授、《仓颉造字》制作人周毅,中戏客座教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导演、舞美设计师、《仓颉造字》导演慕峰一行10余人的创作团队,莅临濮阳市和南乐县开展采风交流活动。
其间,创作团队走进史官村、仓颉陵文化旅游景区、南乐县文庙、史国强民俗小院等地,深入了解仓颉的成长经历、造字的光辉事迹等,感受中华文明起源地风采,为《仓颉造字》创作提供更多灵感。创作团队还观看了濮阳四平调、目连戏、北方坠子等戏曲表演,参观了华夏神木博物馆、戚城公园的“中华第一龙”、市杂技博览馆和气膜集训馆等地,深入了解濮阳悠久厚重的上古文化、龙文化、杂技文化、戏曲文化等。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戏作为中国戏剧影视艺术教育的最高学府,为何选中“仓颉造字”这个主题来开展创新实践?周毅说:“汉字是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至今还在使用的文字体系,承载着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文化记忆。国家要求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中戏作为培养艺术家的摇篮有自己的创作使命,有责任传递中华民族的根源文化,并采用新的现代科技手段来赋能艺术创作,为广大观众提供全新的视觉感受。”
周毅表示,汉字以其强大的信息量承载能力记录着民族成长的历程,《仓颉造字》既是对汉字起源的艺术化呈现,也是戏剧创作者对中华文化的深情回望与再创造。“我们对这个剧目的期望值非常高,希望通过科技赋能艺术、数字化转型等,打造一部现象级的戏剧,让更多人能走近这部剧、爱上这部剧,让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人爱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据了解,《仓颉造字》在内容创作上将历史传说、神话意象与当代审美相融合,聚焦仓颉在造字过程中的精神觉醒,并借助MR技术,通过虚拟内容与舞台实景的深度融合,延展戏剧空间,让观众置身于真实与虚拟交织的沉浸式戏剧场景中。
那么,究竟什么是MR?这是一种怎么样的创新突破呢?面对记者的疑问,慕峰导演解释说,MR的全称为Mixed Reality,即融合现实。该剧将积极探索“观演共创”的全新戏剧形态,观众借助MR设备,通过眼神、手势等方式与演员实时互动,共同推动剧情发展,真正实现观众由“观看者”向“参与者”的角色转变。这种创新实践不仅颠覆了传统的观演关系,也将为戏剧艺术的创新表达探索出全新的维度。
实地采风考察,令创作团队成员大呼过瘾、大饱眼福。在7月26日召开的交流座谈会上,大家纷纷表示,“实地采风加深了对仓颉的认识与了解,为我们团队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对剧目整体进一步提升有很大帮助”“南乐历史文化厚重,当地群众下田能干活、上台能演戏,令人称赞……”随后,与会领导、专家和文史专家、文化学者、民俗文化专家等特邀嘉宾畅所欲言,围绕数字技术应用、文化IP打造、文旅融合发展等议题展开研讨,并对《仓颉造字》创作提出了很多好的意见建议。
南乐县委书记邵平表示,该县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发展理念,深度整合仓颉文化、大运河文化等优势资源,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文旅融合新标杆。《仓颉造字》项目是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实践,南乐县将全力支持项目落地,让数字技术为传统文化传承注入新动能。
据介绍,《仓颉造字》剧目作为中戏的重点创作剧目,获得学院上下的高度重视,学院专门召开了剧目立项创作会,并整合学院的实验剧团、实践教学中心、舞美系、戏文系、音乐剧系、舞蹈系、表演系、数字戏剧系等多个部门组建创作团队,形成了“创作+教学+实践”三位一体的跨学科协作机制。
创作团队目前有30余人,自2024年底项目立项以来,已进行了多轮剧本修改、数字场景制作,以及音乐、舞美、舞蹈、灯光、造型设计等工作,计划整部剧目将于2026年4月在北京首演,并进行全国巡演。
可以说,《仓颉造字》的创排,不仅是中戏在数字戏剧领域的一次开创性探索,更是一场连接远古与当下的深度文化对话。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提醒我们:
真正的文化创新,必始于对民族文明源头的深情回望,而成于对未知世界的勇敢开拓。当MR混合现实技术呈现的字符如星河般呈现在剧场穹顶。我们目睹的不仅是汉字诞生的奇观,更是戏剧人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追寻并标记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和文化根脉。本报记者 段利梅
新闻热点